尹希這個名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他可是曾經名噪一時的少年天才,早在1996年,12歲的尹希就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成為該校最小的一名學生。當時尹希拿到了國家的特殊人才待遇,成為中國科學家寄予厚望的一顆新星。
當然,尹希也不負眾望,在學校成績優異,年年都拿獎學金。完成了本科學業後,他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入學邀請,進入到了世界頂尖學府深造。
2006年,22歲的尹希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成為了國際物理學界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有著博士畢業後不得在該校繼續博士後研究的慣例哈佛大學,尹希居然打破傳統,被哈佛大學破格允許繼續留校攻讀博士後。
兩年後,年僅24歲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學聘請為副教授,並於2015年轉正,成為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這等年紀,如此成就,不得不說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他也因此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但是,不管他的履歷如何輝煌,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尹希現在的國籍是美國,他是一個美國人,他的一切研究成果和收益,未來都屬於美國。
不可否認,哈佛大學的留學經歷是他取得這麼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沒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發掘和培養,能有現在的尹希嗎?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尹希不是個例,而是大潮,像他這樣留學不歸,選擇加入他國國籍的天才大有人在。比如,同樣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走出來的天才學霸女莊小威,曾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是當今世界生物物理學界的大牛。而她是土生土長的江蘇人,父母退休前都是中國科大教授。但其如今卻是哈佛大學物理和化學系的雙聘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正兒八經的美國人。
說實話,從個人成就角度而言,我佩服尹希,莊小威這些人,他們確實是天才。但從國家角度而言,我鄙視這樣的行為。相較而言,像錢學森、鄧稼先這些當年在國家一窮二白之時,毅然決然放棄國外優渥環境,回到祖國,建設國家的人,才是我們學習和敬仰的對象。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作為一個中國人,報效祖國,奉獻自我是最起碼的道德。
不過,情感歸情感,他們的例子其實就說明了我們國家人才流失的一個現狀,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是重中之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錢學森先生那樣的情懷。目前對於高水平人才流失,國家有著一定的管控措施。比如說對於公費留學生,權利和義務是相匹配的。
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公費留學這種留學方式本身就已經確定了你的權利和義務。首先由政府給你提供留學資金的,幫助你完成學業,而你也要在學習結束後回國。這是留學時在申請公費留學時就要籤署的協議,一般來講就是要籤訂回國就業合同。
所以,從法律角度而言,公費留學不歸,就是違反了雙方的協議內容,返還高等教育經費合情合理。事實上,從違約角度而言,這樣的留學生還應該需要賠付違約金,違約金額則視具體合同內容而定。
當然,就算是有著這樣的經濟賠償,對於國家來說,還是虧了。畢竟人才流失了,他利用其所學創造的價值,不可估量。尤其是一些高水平學者,其是無法用金錢來簡單衡量的。
畢竟,培養一名人才的花費,與其所學知識所能創造的價值,往往是不可以劃等號的。
即使是單純的從成本角度而言,國家即使被返還了高等教育經費,其實也是吃虧的。因為在你留學之前,國家已經在你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金錢。
比如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你幾乎所有的學校教育花費那都是國家在出,畢竟老師的工資、學校的軟硬體設施建設,甚至於連生活花費國家都在補貼。而進入到高中甚至大學之後,雖然你開始交著不菲的學費,但是國家依然在往你身上砸錢,而且還是大把大把地砸。
尤其是在大學,你所交的學費僅僅是你教育花費的一小部分,大頭乃是國家在以補貼給學校的形式幫你出來。比如本科生一個人一年三萬六,研究生一年四萬八,當然這個數據不準確,具體多少我是真的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你的學歷越高,國家在你身上的投入就越大。
否則,僅僅憑藉你那一年幾千塊的學費,學校根本就養不活自己,估計也就夠發點工資,其他的一切免談。
上過大學的朋友應該都清楚,你所接受的教育價值,根本就是不是拿幾千塊學費能夠支付得起的。像我所在的理工科,一年的學費還不夠實驗課中的材料和設備費用。舉個例子,我上學的時候,不少實驗都會用到原子電鏡兒等一些檢測類儀器,而這些儀器動輒幾十上百萬,外面的公司機構想要用一次那都是要花錢的,少則幾百,多則數千。但針對咱們學生卻都是免費,還有老師專門的指導。
所以,其實不僅僅是公費留學不歸人員,就算是私費留學不歸,甚至於普通的移民,國家都有理由要求其賠償損失。畢竟移民後,你就是外國人,國家可享受不到你的任何好處,之前的所有投資都白給了。收回點成本,合情合理。
但是,話說回來,這樣做確實顯得有些小氣。對於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吸引,而不是所謂的封堵。正所謂,花若芬芳,蝴蝶自來。咱們國內的學界確實缺乏留住人才的土壤,重業務,輕素養的不正之風,是無法讓人才產生歸屬感的。在這裡,大家都想著評職稱、拉關係,有多少人是真心搞學術?
如若不然,又怎會出現評不上院士的屠呦呦拿諾貝爾獎,十二歲小學生完成博士級別科研實驗獲獎這樣的鬧劇來。所以,留住人才,還得首先從自身做起。不然人家回來了,也無法取得什麼成就。
總之,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人才流失咱們還得辯證來看。海不歸們缺乏愛國情懷是一方面,國家缺乏科研土壤也是一方面,都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