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想要什麼,總有人比你有更強的欲望想要它; 無論你多努力,總有人比你更努力。
一、天才尹希
世界上有天才嗎?我相信是有的。大概就如尹希這樣吧。伊希的童年已經不再局限於「鄰家孩子」的讚美詞。五歲時,他便能熟背唐詩三百首。八歲便已開始自學微積分和量子力學。九歲考入北京八中的實驗班,是班裡年紀倒數第二小的。此後更是只用了三年時間便完成了別人六年都難以完成的初高中課程。在考入在當時比清華和北大還要難以進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大學時,他年僅十二歲。試想在12歲的少年青春,大多數人恐怕都在恣意玩耍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中科大的五年裡伊希始終保持每天早晨6:30起床,一大早進教室搶位置的習慣,在長期良好習慣良好作風的影響下,尹希的成績每學期均保持在90分以上,並且年年獲得獎學金。大學畢業時,接受了哈佛大學拋來的橄欖枝,此後便留學哈佛,留校任職。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尹希的父母是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年幼時經常去父親的實驗室玩耍,看著大人操縱分析臺上的儀器,對各種石頭進行研究。這令他感到非常神奇。 父親經常帶他做一些實驗,對他的興趣做引導。與此同時他愛上了微積分,對課本裡的薛丁格方程還有各種波函數都產生了很高的興趣。
「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學習的秘訣。最重要的東西是我對這個學科本身有興趣。任何人如果有興趣,你覺得是一個很好玩的事情,都會專注的學。如果你沒有興趣的話,感覺是被逼著學這個東西,這是很不成功的事情。」
尹希喜歡認真地對待一件事,只要產生興趣,他就會全力以赴。他曾經參加過裡程42km的馬拉松比賽,歷經四小時完成比賽,取得了馬拉松長跑證書。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在床上躺了好幾天才稍稍活動。
三、天才倒戈
2015年,尹希成為哈佛大學教授消息傳來,一同傳來的還有他早已加入美籍的消息。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即使美國再亂,自己也不會回國發展。此言一出,群情激奮,一時間諸如「尹希是白眼狼」「祖國培養你,你卻投身美國」的憤懣之詞遍布網絡。而尹希自己則表示自己來到哈佛大學之後就不想再去其他地方搞科研了,因為在哈佛大學所有條件一應俱全,並且有著與自己同等水平的一流物理學家共同研究課題,如果自己現在回到中國那麼這些資源就會失去。還表示科學是不分國界的,無論自己在哪個國家搞科學研究,都是為全人類作出貢獻。
科學家的內心是純粹的,也許正是尹希一直保持著他那顆赤子之心才擁有了如今的成就,可是他卻不知就在幾十年前,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可是冒著重重阻撓,經過了長達五年之久的抗爭,才最終回到了祖國大地。科學無國界,才是最為可笑的笑話。
美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對人才的追求。上世紀40年代正逢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機。歐洲大陸一大批的優秀科學家因戰爭原因被迫離開歐洲,流離失所。美國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會,大力引進各國優秀專家及學者,由此才締造了美國的繁榮富強。
在尹希引起爭議的同時,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沒能留住這個或者這些人才?
改變現狀,讓高等學府和教育機構能夠留住更多的人才,才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