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實物原器定義法成歷史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實物原器定義法成歷史

陳海波/光明日報

2018-11-17 08:43

國際千克原器(IPK)。 中國計量院供圖

光明日報11月17日報導,記者16日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獲悉,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經各個成員國表決,於16日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國際單位制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常數e、玻爾茲曼常數k和阿佛加德羅常數NA來定義。這是國際單位制自創建以來的最重大的變革,用實物原器定義測量單位的方法成為歷史,這將從根本上保證國際單位制的長期穩定性,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全球治理等影響深遠。

據了解,國際單位制目前有7個: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熱力學溫度「開爾文」、電流單位「安培」、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起初,測量單位是基於實物或物質的特性來定義的。但是,以實物作為基準,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些實物會隨時間推移或環境改變而變化,不能滿足當今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對測量準確度的需要。

以千克為例,其定義來自於一塊保存在國際計量局的鉑銥合金圓柱體,即「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但這個基準實物一旦製成後,總會有一些不易控制的物理、化學過程使它的特性發生緩慢的變化,因而它所保存的量值也會有所改變。」中國計量院從事質量新定義研究的研究員李正坤指出。據國際計量局數據顯示,百年來各國保存的質量基準與國際千克原器的一致性共發生了約0.05毫克的變化。

鑑於實物本身的不穩定性,測量界一直以來都在致力於建立一個不依賴於物理實物的測量體系。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測量了自然界的基本常數,如光速和普朗克常數,準確度越來越高,比實物更加穩定。這些自然常數不會發生變化,至少比實物穩定一百萬倍。「用基本物理常數普朗克常數h重新定義千克後,質量基本單位更加穩定,量值傳遞更加可靠。」李正坤說,千克改用普朗克這個量子物理的基本常數,適用於任何地點、任何時間。

此次修訂的千克等四個測量單位將與已重新定義的秒、米和坎德拉一起,共同構成新的測量體系。國際計量局局長馬丁·米爾頓表示,國際單位制不再需要基準實物,而以量子等自然界基本物理常數為基礎來重新定義,更具有穩定性和普適性。新定義將利用「自然法則創建測量法則」,將原子及量子級的測量與宏觀世界的測量聯繫在一起。

在國際單位制修訂過程中,也有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作為我國的國家計量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在玻爾茲曼常數、普朗克常數和阿佛加德羅常數等物理常數測量以及量子基準的建立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特別是利用聲學法和噪聲法兩種方法測得的玻爾茲曼常數,為溫度基本單位開爾文的修訂作出了重要貢獻。 

(原題為《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國際單位制,變革,實物原器

相關推薦

評論(12)

相關焦點

  • 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千克」被重新定義
    不過,就在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這是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保證了SI的長期穩定性和環宇通用性。
  • 千克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重大變革
    12月1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我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是不是感到一頭霧水?沒關係,這就給您細細講解。
  • 國際單位制IS迎來歷史性的變革
    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將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基本電荷、玻爾茲曼常數和阿伏伽德羅常數來定義,加之之前對另外3個基本單位的重新定義,至此組成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均實現了由「常數」定義,全部告別了採用實物計量的歷史。對大多數人來說,國際單位制是「不變」的。除電學單位外,新定義下各個單位大小和舊定義幾乎完全一致。
  • 電流單位「安培(A)」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SI迎來歷史性變革
    就像1967年秒定義的修訂使我們在今天擁有了GPS和網際網路技術一樣,新SI將在未來對科學、技術、貿易、健康、環境以及更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SI的修訂是科學進步的一座裡程碑。SI修訂的影響國際單位制(SI)是全球一致認可的測量體系。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
  • 電流單位「安培(A)」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SI迎來歷史性變革
    就像1967年秒定義的修訂使我們在今天擁有了GPS和網際網路技術一樣,新SI將在未來對科學、技術、貿易、健康、環境以及更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SI的修訂是科學進步的一座裡程碑。SI修訂的影響國際單位制(SI)是全球一致認可的測量體系。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
  • 國際單位制迎歷史性變革 千克、安培將改由常數定義
    國際單位制迎歷史性變革 千克、安培將改由常數定義 原標題: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
  • 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千克」等4項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
    巴黎時間11月16日13時左右,53個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成員國的代表聚首凡爾賽會議中心,為國際單位制(SI)修訂投出了他們莊嚴的一票。經各個成員國表決,最終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SI基本單位中的4個,即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常數e、玻爾茲曼常數k和阿佛加德羅常數NA定義。
  • 國際單位制迎來重要變革—新聞—科學網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各個成員國表決,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
  • 中國計量迎來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
    12月11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據悉,明年5月20日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屆時計量單位將更加精準。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 江西省人民政府 政策文件 國際單位制SI迎來歷史性變革
    國際單位制SI迎來歷史性變革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SI修訂的影響國際單位制(SI)是全球一致認可的測量體系。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SI由7個基本單位以及許多導出單位組成。SI單位可以表示任何領域的測量結果,如物體的物理尺寸、溫度和時間等。
  • 「秒」、「米」等國際單位制啟用「常數」替代實物原器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記者趙文君)5月20日起,全世界將採用新的國際單位制,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等7個基本單位全部從實物原器改為常數定義。這是國際單位制(SI)自1960年創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標誌著其定義不再與實物關聯,而是根據定義復現單位量值。
  • 市場監管總局舉行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
    感謝大家出席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舉行的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專題新聞發布會。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各個成員國表決,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這次修訂,是國際單位制自1960年創建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變革,是人類歷史的裡程碑,將對國際計量體系和科技、貿易、健康、環境等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 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 助推計量邁入量子化新時代
    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 淺談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的「變」與「不變」
    那麼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為什麼要用自然常數定義基本單位?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變革改變了什麼?量子化變革是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 國際單位制(SI)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是國際通用的測量語言,是人類描述和定義世間萬物的標尺。
  • 安培不再是原來的安培,4個基本國際單位被重新定義!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國際單位制SI迎來歷史性變革。
  • 計量單位:告別實物基準,迎來自然常數
    今年的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根本性飛躍」,註定將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千克」等國際單位制的所有計量單位,正式迎來新的定義,用實物基準定義計量單位的方法成為歷史。這是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決議,被認為是國際單位制創建以來最重大的變革。計量,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度量衡」。
  • 用常數替代實物 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原標題:「不變」的「巨變」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新的國際單位制從今天開始正式實施,計量開啟蓬勃發展全新時代。」  5月20日一大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國防科技工業電離輻射一級計量站副研究員宋明哲就在朋友圈發文,紀念有特別意義的2019年國際計量日。
  • 計量單位:告別實物基準 迎來自然常數
    今年的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根本性飛躍」,註定將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千克」等國際單位制的所有計量單位,正式迎來新的定義,用實物基準定義計量單位的方法成為歷史。這是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決議,被認為是國際單位制創建以來最重大的變革。計量,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度量衡」。
  • 2018年計量國際單位制 將被重新定義
    1960年之前,「1米」被定義為地球一周的四千萬分之一,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計量局裡一根「穩定」的金屬鑄成的「米」的基準原器就是全世界最準的「1米」。1960年,「米」被定義為質子數為86的氪原子能級躍遷時輻射波長的倍數。1983年,「1米」再次被重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3億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一次次的變化,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長度單位越來越準。
  • 「國際千克原器」明年退休,基本計量單位邁向量子時代
    剛剛,正在法國凡爾賽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國際單位制中的4個基本單位改由自然常數來定義,並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起正式生效。至此,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將全部由基本物理常數定義。圖為以國際千克原器為基準的校準裝置這4個基本單位分別是: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物質的量單位摩爾以及溫度單位開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