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知識點: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是本冊的學習重點,也是難點。說它是重點,是因為這一單元的學習,將為今後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基礎。說它是難點,因為學生對面積這一抽象概念很難理解,容易與平面圖形的周長相混淆,不能很好的把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中來。
這一單元教材安排4課時,加上一個「試一試」共五節新課內容。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用2周或更長一些的時間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什麼是面積》,學生要清楚面積的含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第二課時《面積單位》,學生要了解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cm)、平方分米(dm)、平方米(m),還要清楚是如何規定的:
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cm);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dm);
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m)。
第三課時,《長方形的面積》,學生不僅要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還要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長=面積÷寬
寬=面積÷長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做這一單元練習過程中,還會用到上學期學習的周長公式: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周長÷2-寬
寬=周長÷2-長
正方形周長=邊長×4
邊長=周長÷4
唯有把計算公式理解、記熟,才能靈活運用。
第四課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學生需要掌握相鄰單位間的進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計算圖形周長時,還要用到長度單位:米(m)、分米(dm)、釐米(cm),了解相鄰單位間的進率。計算過程中,更要區別分要用面積單位,還是長度單位。
二、練習題
數學是一門理性思考的學科。在學習和複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理解和熟記概念、公式、單位及進率。更要會觀察、善思考、愛分析,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應對百變的題型。
下面以教材中的習題為例,同學們可以從中了解面積這一單元的題型。
這兩道題既與所學的面積單位有關,也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因此,學生做題時要結合題中所給的數據大小及生活實際來填寫。
第7題,先讓學生數數一共多少塊地磚,然後再求客廳面積(注意不能用塊數直接成地磚邊長)。
第8題,要用到周長和面積兩個公式。做題後,可以反問一句: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嗎?
這兩道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做題前,讓學生想像一下平時所走的道路,灑水車灑過的路面是什麼形狀。
第5題,做題前,讓學生拿一張長方形的紙動手剪一剪,觀察、分析後,再列式計算。
第6、7題,考察的是學生的應變能力,要利用變形後的公式進行計算。
這是本單元中步驟最多,最麻煩的一道題。這類型在教材中出現兩次(練習四和總複習)。
按說這道題不難,不識字的成年人或許都會做,但對機會沒有這方面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說可真難。難在學生年齡小沒有鋪地磚的經驗,難在學生不清楚用廚房面積÷一塊地磚的面積=所用的塊數,學生通常直接用廚房面積÷邊長,導致錯誤。
(1)先算第一塊磚的面積( )
再算廚房面積( )
(2)先算第二塊磚的面積( )
再用廚房面積÷第二塊磚的面積就可算出第二塊磚需要的塊數。
(3)分別用第一、第二塊轉的塊數×買一塊磚的錢數=總錢數。
這道題易錯點在於步驟多,難在做題過程中要化單位,這是學生醉容易忽視的問題。做題時,讓學生寫出計算步驟,更容易理清思路。
(1)先算客廳面積(切記在這裡化單位)。
(2)算第一塊磚的面積( )
所用的塊數( )
所花的錢數( )
(3)算第二塊磚的面積( )
所用的塊數( )
所花的錢數( )
(4)比較用哪塊地磚便宜。
「面積」這一概念模型在學生腦海中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做幾道題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認知和學習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必死記硬背公式和概念,應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所以教師常用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提升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