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歲的王曉燕是山東省青島市交通醫院的一名護士,雖然身為白衣天使,但從2012年開始,交通醫院增設了專護病房,在打針輸液之外,照顧老人們的飲食起居,也成了護士們的工作。王曉燕就是這樣一位「美小護」,一個90後姑娘,照顧著十位「80後、90後」老人,甚至還有一位104歲的老人。在她看來,她的工作就是讓不能自理的老人體面地活著。
在大家的認識中,醫生、護士都算是好工作,王曉燕當初選擇這個工作也是看中了這點,工作穩定有地位,學到的知識將來還能照顧父母,在對未來工作無限的嚮往中,王曉燕毅然選擇了護理專業,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一名「白衣天使」。
「新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全安排在晚上,為的就是給我們練膽。」要想成為天使,自然要拿出登天的勇氣,護理學校的幾年學習,徹底顛覆了她對護士這一職業的認識,作為醫生和病人間的一環,護士的工作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尤其是在臨床護理上,膽大、心細、臉皮厚是一個合格護士的必備素質。
畢業之後,王曉燕通過考試進入到了青島市交通醫院,被分配進了專護病房。2012年,作為青島最早試點醫養結合的醫院之一,交運集團投資2000餘萬元對所屬青島市交通醫院進行裝修改造,開闢出專門樓層用於醫養結合項目的打造,專門接收失能、半失能以及大病手術後需長期臥床治療的老人,王曉燕就是這裡的護士。
「每兩小時要給老人們翻身,這樣才能確保老人們不得褥瘡。」王曉燕所在的科室,負責照顧專護病房老人的日常起居,24小時不間斷護理,護士們不僅需要承擔日常的醫療護理,還要進行細心的生活護理,包括為老人進行口腔清潔和護理、餵飯、翻身、吸痰等。44床有位104歲的老人,也是王曉燕轄區內歲數最高的一位老人,別看老人歲數大,但是腦子一點不糊塗,趕上曉燕過來給老人翻身,老人總是對她笑。
「多虧了這麼些好孩子。」張阿姨是老人的女兒,老人歲數大了,自己一開始也是想在家護理老人,但僅憑自己真的很難辦到,而且老人因為身體原因大小便失禁,這對沒有任何護理經驗的張阿姨來說,日子一度絕望。
在專護病房,死亡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護士們的喜怒哀樂也跟著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在波動著,從2014年入職之後,王曉燕已經送走了三四位老人,每一次的離別她都感覺自己的心被扯走了一塊。
王曉燕跟作者說了之前她護理過的一個大爺,老爺子平時跟護士們話不多,只有孩子們來的時候,才能看見他笑,對於護士,老人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孩子什麼時候來?」「你能感覺到,在他眼裡你就是個外人。」王曉燕說老人剛住進來的時候她就注意到了,對於這個有些戀家的老人格外關心,總找機會跟老人聊天,慢慢地老人也放下了戒心,跟護士們打成一片,但經歷了一年多的護理之後,老人還是走了,這是王曉燕送走的第一位老人。
圖為王曉燕在給一位老人吸痰。「不用心做不好工作,但用心之後又怕傷心。」這是王曉燕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專護護士的無奈,生老病死,科學家都阻止不了,自己一個小小的護士,能做的也就是盡心盡力,讓老人們在最後的時光裡,過得舒服、活得體面。
經過一上午的工作,走在走廊裡的王曉燕顯得有些疲倦。
護士站裡掛著福字,與護士們的工作性質相互照應。
這個由80、90後組成的護士團也是青島市的三八紅旗集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