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西街光滑的石板路上,穿過一個牌坊,就到了開元寺大門;泉州東門城牆外的靈山,曠無人煙、建築,只有一片巨石群,上面一塊巨大的「風動石」……這些描述的並非當下,而是上世紀20年代的泉州。
近日,南安豐州的文史愛好者王先生費盡周折,收藏了一本1926年研究拍攝、1935年出版的英文書籍《THE TWIN PAGODAS OF ZAYTON》(中文譯名:《刺桐雙塔》)。《刺桐雙塔》真實再現了近百年前開元寺及泉州的風貌。
《刺桐雙塔》收錄有古泉州地圖
80多年前,西街鋪著石板路,開元寺門口有個牌坊。
當時東門外曠無人煙,偌大的「風動石」相當醒目。
介紹開元寺的部分文字注有閩南語
哈佛大學出版
昨日上午,記者在王先生的家中看到了這本書,這是一本黑色硬皮紙裝幀的英文書籍,從外裝到內頁都保存完好。據稱,這本書籍發行量較少,目前僅有泉州個別博物館、圖書館有收藏,他花了數千元才從省外的一名藏家手中購得。
《刺桐雙塔》於1935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戴密微和艾鍔風合著,書的副題為「中國晚近佛教雕刻之研究」。據了解,戴密微時任巴黎東方語言學校教授,艾鍔風時任北平輔仁大學教授。
記者翻查資料發現,泉州海交館李玉昆研究員的著作《艾鍔風與<刺桐雙塔>》中記載,1926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陳萬裡、張星烺與哲學系教授艾鍔風到泉州考察文物古蹟。
收錄解讀 每幅雕刻
根據《刺桐雙塔》所稱,當時開元寺東西塔正在維修,「艾鍔風的僱員韓慶榮先生不顧風暴、戰事和其他困難,在傾斜的腳手架上協助完成工作。」這與塔上碑刻記載吻合。戴密微和艾鍔風正是利用此機會考察東西塔,並僱員拍攝東西塔的建築和雕刻。
也因此,《刺桐雙塔》中關於東西雙塔的雕刻非常多,幾乎拍攝、收錄了每一幅雕刻。在書本的第35頁,收錄了西塔第4層的孫悟空雕像的照片,並進行解讀。
經記者初步翻譯,其大意為:「一個長著猴頭的衛士,一手託著環繞在他脖子上的念珠,另外一隻手舉寶劍指其前端放光的雲。他穿著一件短上衣和旅行鞋。腰間掛著一個葫蘆,手間轉動著念珠,吟誦著咒語(這被視為一種與所有災害、危險、創傷、疾病對抗的正面象徵)。」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唐三藏的徒弟(別名猴行者、美猴王或齊天大聖)。」「在雕像的右上角,有一個頭被光環環繞的和尚形象,顯然這就是唐三藏本身,他出現在一朵雲上,面朝猴子手裏劍所指的那朵雲。」
「在現存版本的西遊記中,猴徒弟的武器並不是一把劍,而是一根帶著兩個金圈隨時可以變大變小的鐵棍。」「同時他穿著一件虎皮,遮擋著他下半身,這是一個跟我們浮雕不同的細節。」
據此,《刺桐雙塔》也是對西塔上孫悟空雕像較早進行研究的書籍。
保存數十幅古城照片
《刺桐雙塔》中收錄了大量圖片。這些拍攝於1926年左右的照片,忠實記錄了開元寺及泉州的古樸景致。除了東西塔上的雕刻的照片外,在書籍的中間插圖和最後十幾頁裡,收錄了數十幅珍貴的照片。
這些照片中的影像非常久遠,與現存的景致大為不同:西街開元寺大門的西側,有一個造型漂亮的牌坊。而西街,鋪著石板,有些光滑;從一處制高點遠眺東西塔,東西塔高聳,其四周儘是綠意蔥蔥的樹林;泉州名橋——浮橋,橫跨晉江江面,一側是密集的民居,另外一側則是茂密的林木;泉州東門城牆外的靈山,曠無人煙、建築,有一片巨石群,上面一塊巨大的「風動石」……
部分配注閩南語發音
在一些無法準確直譯的語句中,《刺桐雙塔》則特別標註其中文名稱。在關於開元寺地形的繪製中,《刺桐雙塔》除了用中文註明地點,還特地註明了閩南語發音。「可見書籍之嚴謹。」王先生表示。
李玉昆的文章中提到,關於《刺桐雙塔》,泉州著名學者、當代考古學家、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為璣先生給予很高評價:「德國人艾克和法國人戴密微合著《刺桐雙塔》,詳述刺桐歷史與建築雕刻,附圖詳盡,琳琅滿目。30年來,獨步書林,國人所作,尚未有超越這部書的。」
相關 連結
戴密微(保羅·德米厄維勒),法國人,生於瑞士洛桑。1925—1927年與艾鍔風在廈門大學任哲學教授,曾來泉州考察東西塔的建築、雕刻。
艾鍔風(古斯塔夫·艾克),德國漢學家,1923年來華,任廈門大學文科哲學系教授,擔任德文、希臘文、希臘哲學等課的教學。1928—193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34—1947年任輔仁大學教授。1947—1949年復任廈門大學教授。(記者 廖培煌 實習生彭堅林 文/圖(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