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風起 與鏡頭一同觸摸「海絲」烙印

2020-12-23 泉州網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央視首播反響熱烈

泉州網12月21日訊(記者 張素萍 許小程 文/截圖)12月17日至19日,央視連播三集紀錄片《重返刺桐城》,以精緻的畫面,翔實的採訪,嚴謹的考證,創新的敘事,一步步驅散歷史迷霧,破譯泉州千年繁華密碼,讓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散發出熠熠光輝。看完這部大製作紀錄片,國內不少觀眾表示「長見識了」,還打算與「網紅泉州」來個約會;而泉州市民在震撼之餘,更增添了文化自信。

據悉,《重返刺桐城》由泉州廣播電視臺、海峽衛視出品,泉州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公司、泉州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國家地理共同製作。

名家創作主題曲 巧設懸念引人入勝

「滿城刺桐花,四海是一家,瓷器裝得下,一條古絲路。向海而生海為田,向海而立船作馬……」片中,當這首由著名詞作家鄧永祥、曲作家戚建波創作的主題曲《絲路揚帆》響起,在悠揚大氣、底蘊深厚的基調下,刺桐風起,一幅多元共生的歷史場景鋪陳開來。

第一集中,義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抵達泉州港,以刺桐港為引,從泉州開漁節的現實情境開篇,片子循著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收尾落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萬明這句擲地有聲的話上——「不能講中國沒有海洋文明,只是一個農耕大國,中國從古代以來就已經有海洋文明了。」

《重返刺桐城》用大歷史觀,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中,謹慎大膽地提出一環扣一環的歷史問題,「泉州由邊陲漁村走向繁華,究竟是歷史的一次偶然事件,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懸念的巧妙設置引人入勝,也引發人們思索泉州「向海而生」的內涵。

《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大衛·塞爾本,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接受媒體採訪。

赴20多國查文獻 考證細節情景再現

為確保紀錄片史實嚴謹準確,觀點創新權威,《重返刺桐城》攝製團隊奔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搜集了許多關於泉州的歷史文獻,甚至從海外找到早期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教堂版本、《光明之城》首印版等來研讀和比對。在此基礎上,攝製團隊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和國家博物館的多位權威專家,重新明確了民間海上交往活動在歷史長河中所具備的重要性,突破了傳統認知。

片中還有由文物帶來的考證細節,許多「證據」在過往的報導中鮮少提及。比如:一塊藏於泉州市博物館的藍色玻璃碎片,其發掘於泉州蟳埔的一座唐朝末年墓葬中,經過光譜分析,這種透明藍色玻璃不同於古代中國的鉛鋇玻璃構造,它的藍色來自助熔劑中的氧化鈷,而用鈷元素作為呈色劑,只有中亞和西亞一帶的波斯人才掌握這種工藝。

為使觀眾身臨其境,攝製組使用許多場景再現拍攝,曾先後在泉州的古遺址現場拍攝了近半個月,後又移師浙江橫店拍攝,用動畫CG的真人演繹還原刺桐城。

《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 全球範圍內首次接受採訪

令人驚喜的是,紀錄片第二集《多元的盛宴》中,《光明之城》英文版譯者大衛·塞爾本,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在鏡頭前講述這本傳奇之書面世的故事。

2000年3月,《光明之城》中文版出版,這部奇書就此走進中國公眾的視野。2017年,紀錄片工作者縱紅雨接到《重返刺桐城》拍攝任務,這本《光明之城》激發起他和團隊成員極大興趣,他們很想聯繫上書的編譯者——英國作家大衛·塞爾本。「大衛·塞爾本其實是個隱者,已90歲了。他是個作家,在義大利的山村中偶然發現了這本藏書並把它翻譯出來。但因為有保密協議,他不能說出原稿在哪,他也曾拒絕過很多媒體的採訪。」

後來,得知《光明之城》中文版譯序者之一、泉州海交館原館長王連茂有一個多年前記下的電子信箱地址,但王連茂久未與大衛·塞爾本聯絡,不知道郵箱是否還有效。「我們寫了一封長信發過去,沒有抱太大希望。大概一周後,突然收到回信,我們都特別激動。」總導演縱紅雨說,雖然沒能找到這本書的原件,但能找到看過這本書的譯作者,把他的影像留下來,也是這部紀錄片最有價值的地方。

各界聲音

美國學者彭慕蘭在其著作中寫到:「即便今天,也幾乎沒有哪個港口能像大約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樣真正具有世界性。」紀錄片結合刺桐港的發展歷史,扣緊泉州向海而生,以陶瓷、絲綢等商品為媒介,與世界200多個國家搭起友誼的橋梁,充分體現了刺桐城的世界性,這個精神內核一直傳承至今。(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副主任黃明珍)

作為紀錄片《重返刺桐城》的參與者,我是抱著「追劇」的心態看完這部作品的,感受到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重返」不僅是對刺桐夢華錄的回味,也是用全球史的觀念和多元融合的文化視角,全新地詮釋刺桐城繁華背後的「文化密碼」。(石獅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李國宏)

《重返刺桐城》這部紀錄片視野開闊,以全球視角觀照中國海洋文明,將古刺桐港置於更廣闊的時空,很好地展現了泉州宋元時期的國際性。同時,片子通過影像語言,對艱澀的史學知識和學界研究進行了形象化的轉譯,讓大家更易於接受。這能觸發更多人對泉州的興趣,對拓展城市影響力頗有益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

紀錄片以一種最科學、翔實的記錄,把泉州的文物史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也可以證明,當時泉州就是最重要的海上貿易的港口。建議讓紀錄片走進校園,傳播泉州文化,讓年輕一代更有文化自信。(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文博研究員黃真真)

相關焦點

  • 「海絲」新起航刺桐時代村再揚帆——元旦海絲小商人1日挑戰營
    隨著一聲吆喝起,生動的海絲市井畫卷,便會徐徐展開。馬可波羅曾經寫道,如果有一艘大船航向亞歷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航向刺桐港。這是剛剛到港的「刺桐號」大商船。《泉州府志》記載有當時的「迎蕃貨」場景:中外商人會把到港的商品抬到全城各處去吆喝,吸引購買,也有炫耀的意思。美麗的番邦女子,會向村民們展示這一趟航程所帶回的奇珍異寶。
  • 「海絲泉州」 亮相文博會贏得喝彩
    刺桐古船、「一帶一路」商貿品、「海絲」主題文創產品……4日至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舉行,泉州「文旅軍團」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為主題,通過創意十足的布展,成功將主題館打造成一艘乘風破浪前行的刺桐古船,打響「海絲泉州」品牌,亮點紛呈,贏得喝彩。 「雲端」搭臺,文化築橋。
  • 來領「海絲泉州」通關文牒 集齊印章領禮品遊古城
    原標題:來領「海絲泉州」通關文牒 集齊印章領禮品遊古城   來領「通關文牒」 集齊印章領禮品遊古城   「海絲泉州」通關文牒首發儀式將於10月1日舉行,首發團即日起接受報名   10月1日上午9:00,「海絲泉州」通關文牒首發儀式將在市區西街肅清門廣場啟動
  • 刺桐,一個被遺忘的夢
    自1644年葡萄牙人陽瑪諾傳教士《唐景教碑頌正詮》所記載的1619年泉州發現三方帶古十字架的基督教石刻起,西方教會和東方學學者就一直在追尋遙遠東方的那些早期十字架墓石。  到了19世紀,那個曾經在13、14世紀無比繁榮、為西方人所津津樂道的zaitun(刺桐)究竟在哪裡,引起了歐洲史壇的一場大爭論。
  • 刺桐中學:一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學校
    有一種花叫刺桐花 有一座城叫刺桐城 有一個港叫刺桐港 有一所學府叫刺桐中學 刺桐中學 一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學校
  • 春夏漫遊泉州指南 帶你領略「刺桐花開·山海生色」
    慎防護 不遠遊 遊必有方春夏漫遊泉州指南帶你領略「刺桐花開·山海生色」惠女風情園桃花島永春北溪天空之境「五一」假期來臨前夕,泉州市文旅局推出「刺桐花開·山海生色」春夏漫遊泉州指南,邀您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踏春賞花,逐浪金沙,鄉野放風古村落,賞遊泉州網紅打卡點。據了解,此次推薦的泉州系列旅遊產品豐富,線路多、景點分散(涉及60多個景點)且大多為室外場所,可供選擇多元化。但市民朋友們仍要牢記戴口罩、測體溫、避開人潮不扎堆,遊覽A級景區前要提前預約。
  • 春夏漫遊泉州指南帶你領略「刺桐花開·山海生色」
    春夏漫遊泉州指南帶你領略「刺桐花開·山海生色」惠女風情園桃花島永春北溪天空之境惠嶼島■記者 張素萍「五一」假期來臨前夕,泉州市文旅局推出「刺桐花開·山海生色」春夏漫遊泉州指南,邀您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踏春賞花,逐浪金沙,鄉野放風古村落,賞遊泉州網紅打卡點。據了解,此次推薦的泉州系列旅遊產品豐富,線路多、景點分散(涉及60多個景點)且大多為室外場所,可供選擇多元化。但市民朋友們仍要牢記戴口罩、測體溫、避開人潮不扎堆,遊覽A級景區前要提前預約。
  • 毛羅《世界地圖》「刺桐」印象解讀 | 李國宏
    正統三年(1438)漳州龍溪縣民「私往琉球販貨」和正統十年(1445)福建沿海私商冒用「行人正使官」的身份「潛通爪哇國」這兩起事件中,不僅涉案人員被嚴懲,連同失職的官員也受到處分。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嚴令刑部再次頒髮禁海令:「瀕海居民私通外夷,貿易番貨,漏洩事情,及引海賊劫掠邊地者,正犯極刑,家人戍邊,知情故縱者罪同。比年民往往嗜利忘禁,上命刑部申明禁之。」
  • 海絲風起家國情長 2019世界閩南文化節在香港舉行
    □記者陳智勇通訊員許香江文/圖  《金色的海》演繹中西方文化在泉州交融  本次閩南文化節以「海絲風·家國情」為主題,由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作為指導單位,由香港泉州市社團聯合總會、香港永春同鄉會主辦。  在開幕式文藝晚會上,來自泉州、臺灣和印尼的50多名藝術家同臺演藝。
  • 啟五品郵:刺桐花正紅
    2003/4/15刺桐正紅講起刺桐花我不得不多費口舌,因為我們百花爭豔的郵票上居然沒有她的芳容!刺桐屬落葉喬木,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唐宋以來,福建不少地方引種了它,但種得最多的還是我們福建的泉州市,我以為大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副產品吧。
  • 辛棄疾《滿江紅·暮春》裡是「刺桐」還是「拆桐」?
    趙崇嶓《醉起》:「醉起西窗日欲斜,新煙初試雨前茶。川原春意無聊賴,開盡桐花到柿花。」柳永的「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也正是以桐花寫清明的傳統之一例,而其特出之處,則在於以一「拆」字置詞開篇第一句之首,寫花開新奇生動,因而格外醒人眼目。
  • 泉州城裡尋刺桐
    因為相貌似桐樹,樹幹上長有刺,故叫刺桐;又因為多生於南海、嶺南,又叫海桐。五代十國時期的醫藥學家、文學家李珣這樣概括:「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刺桐。我看見它在唐代詩人陳陶的詩中展露笑顏:「猗猗小豔夾通衢,晴日薰風笑越姝。只是紅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滿中都。」那鋪天蓋地的豔麗,早就把人們的心照亮了。
  •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越人多種刺桐花。」「可以想像,以當時的人工和物力,泉州若非經濟發達到一定程度,否則沒錢也沒人,根本不可能建得起這麼漂亮的塔。」平一話語間滿滿都是泉州人的自豪。「我們泉州有一句古話:泉州男人,站著像東西塔,躺下像洛陽橋。東西塔是這座城市的名片,代表著這座城市的精神。看關於泉州的宣傳片,經常會出現一個畫面:東西兩座塔非常的巍峨,塔下是我們的市樹叫做刺桐。
  • 在刺桐城泉州 為何刺桐花很少見了
    原標題:【新聞調查】泉州:在刺桐城,為何刺桐花很少見了    「在刺桐城,刺桐花很少見了。」「泉州哪裡可以看到大片的刺桐花?」「刺桐花長什麼樣,準備帶孩子去認識一下?」……2日,本報頭版刊登了一幅照片《刺桐花開》,美麗的畫面頓時勾起了眾多市民的記憶和嚮往。
  • 人民司法| 「刺桐杯」海上絲綢之路與司法合作徵文評選結果揭曉
    關注「刺桐杯」海上絲綢之路與司法合作徵文評選結果揭曉《人民司法》雜誌社與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舉辦的「刺桐杯」海上絲綢之路與司法合作徵文活動,經過評委認真評議,結果現已揭曉。>二等獎「一帶一路」語境下域外電子送達路徑探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人民法院 林天法 蘇惠玲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跨域司法標準化進路探析——以「海絲核心區
  • 古詩詞裡的刺桐花,火紅似焰,在春日裡炫彩奪目!
    刺桐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據晉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已有記載:「刺桐,其木為材。三月三時,布葉繁密,後有花赤色,間生葉間,旁照他物,皆朱殷然。三五房凋,則三五復發,如是者竟歲。九真有之。」。九真在今之越南,漢武帝於元鼎六年設置此郡。說明早在漢朝時候,刺桐已在嶺南頗為普遍了。
  • 本月底,浦西萬達「海絲IN巷」即將璀璨啟幕
    21世紀 海絲先行區 以「海絲」之名,泉州浦西萬達廣場整合資源緊跟時代步伐,響應「21世紀海絲先行區」號召,叩響了文商共生、民心相通的大門,「海絲IN巷」主題街區應運而生,蘊藏絲綢之路古韻,打造泉州重要絲綢之路主題生活街區。
  • 西江風 | 這些奇妙的肇慶鄉土植物,你認識幾種?
    ▲海紅豆豆莢與果實海紅豆為豆科海紅豆屬大型喬木,適生於溫暖的南方。▲肇慶七星巖內的刺桐花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也寫到,「刺桐,花形如木筆,開時爛若紅霞,風吹色愈鮮好,絕無一葉間之。有詠者云:『一林赤玉琢玲瓏,豔質由來愛著風。日暮海天無暝色,滿山霞作刺桐紅。』
  • 雞冠刺桐:「紅翠斜欹十二樓」
    雞冠刺桐(學名: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別名雞冠豆、巴西刺桐、象牙紅,因狀似雞冠,故名「雞冠刺桐」。豆科、刺桐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刺桐樹木高大矯健,花期雖短,卻異常壯闊,遠遠望去,猶如火焰綻放,紅翠相間,相互輝映。唐代詩人朱慶餘的《嶺南路》:「越嶺向南風景異,人人傳說到京城;經冬來往不踏雪,盡在刺桐花下行。」,陳陶的《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有詩句「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記載了當時華南地區廣植刺桐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