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一朝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當霜降來臨,漫天的黃葉簌簌而落,昔日綠意蔥蘢的樹木大多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惆悵秋草死,蕭條芳歲闌」,地上的枯草也結上了厚厚的白霜,晶瑩如雪,遠處瘦了形的山巒瀰漫著霧氣,寂寥鋪滿了這個時節的每個角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代勞動人民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意指在此節氣中,豺狼會將捕到的獵物陳列後再食用,樹葉也漸漸枯黃掉落,蟄蟲則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開始進入冬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詩中精確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之思和家國之憂。
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一詩曰:「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彎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巔,在白雲升騰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下馬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霜染後楓葉那鮮豔的紅色勝過二月的春花。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秋日山行所見的景色,展現出一幅色彩絢爛、風格明麗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那些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於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互為一體。此外,通過歌頌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詩人豪爽向上的精神。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
南宋詞人葉夢得的《水調歌頭·九月望日》一詞道:「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裡,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走馬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詞的上闕描寫了一片蕭瑟的秋景:九月霜降,碧天澄靜,秋氣迴旋催促著西風的到來,半夜初聽隱隱輕寒的風聲,搖撼著落葉的梧桐。詞的下闕則主要描寫了習射的情景,詞人慨嘆自己已然衰老,抒發滿腔愛國的赤誠。全詞情景交融,筆力雄健,具有豪放的風格。
在寒意漸盛的霜降時節裡,置身於層林盡染的山間,看滿山的楓葉迎霜搖曳,動情地燃燒著最後的秋天。深秋愛像沙中灰,一寸相思一寸香味。山坡的色彩變換著早晚的心情,只有中午的陽光笑吻著田野的嫩黃,在絲絲涼意中俯拾一片落葉,閉目沉思,感受到的是一種極致的沉靜,一種讓人清醒的氣息。(文圖: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