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 通訊員 魯文雅)「好吃,還是小時候的味道!」50多歲的林阿姨,再次吃到消失了了40多年的「雲片糕」時,激烈地豎起了大拇指。5月11日上午,百年老店復業慶典暨首屆深圳守土文化盛宴系列活動在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舉行,百年合成號再次重新出現在市民們的面前。這是深圳文博會的專項活動之一,原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光明、寶安區政協主席鄧桂洪、深圳市史志辦公室巡視員黃玲、寶安區副區長梁敏華、寶安區政協副主席項健才等嘉賓出席了活動。
合成號:百年傳承的「深圳味道」
「合成號」始創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深圳墟,至今已有112年的歷史。它記載了幾代深圳人的故事,傳承了老一輩的傳統工藝,融入了富有特色的嶺南文化。《深圳傳統小食製作技藝》名錄已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百年傳承,深圳味道。
據《寶安縣誌》大事記載:合成號發明了馳名中外的「深圳雲片糕」產品遠銷南美洲雪梨南洋華埠,是廣大華僑同胞寄託鄉憂的家鄉食品,曾經也為一帶一路和出口創匯作出貢獻。有一個時期甚至用鐵罐裝100片向南美洲、雪梨、新加坡等華埠地區推銷。華僑回來深圳都要在羅湖火車站帶上一盒雲片糕,從香港來的旅客也無不買上一盒當手信送給內地親友,造就了雲片糕的鼎盛時期。
可是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受大量進口糖果餅乾的衝擊,加上北門街糖果餅乾工場納入東門步行街統一改造,場地拆遷,老師傅退休,工人被遣散,深圳雲片糕消失了近40年。
深圳本土人扛起百年老字號復興重任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情,傳統的地方小食手工製作技藝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更是一種傳統習俗和風化,如果就此被遺忘,那將是我們這一代本土人的一大遺憾。」隨著合成號以及地方小食日漸被埋沒於日新月異的事物時,寶安公明樓村土生土長的陳淦忠,作為合成號創始人之一陳樹芬的曾孫,他覺得自己應該擔起「傳承人」責任,讓這些沉沒已久的百年味道「回歸」人們心中。「合成號不是個人的資源,也不是一個家族的資源,而是全深圳的公共文化資源。」
從2009年起,在政府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支持下,陳淦忠開始了「合成號」的重生計劃,創建「傳統食品研發保護中心」;有關專家去到公明陳淦忠老家,經過1年多的考察和調研,在寶安區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3月,《深圳傳統小食手工製作技藝》被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經過多番努力,陳淦忠整理雲片糕複雜的25道工序並錄入資料庫,恢復生產,雲片糕才重回大眾的視線。2012年6月,陳淦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2017年,合成號獲評深圳首家「廣東省老字號」。除了中外著名的雲片糕,合成號還成功恢復了雞仔餅、炒米餅、松沙餅、雞蛋餅、艾果、松糕等24節氣傳統小食,這些小食一直都是深圳人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地道手信。
近年來,合成號已成為深圳傳統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舉辦多次大型民俗文化活動和論壇,參加多屆文博會,出版《深圳味道》系列叢書,帶領傳統文化進入校園、社區、高校等。如今,合成號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著名商標,深圳老字號,寶安四寶等,其中艾草餅、梘水粽等幾項製作配方獲得國家級發明專利,四件項目製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合成號的成功恢復,展現了歷代深圳人的智慧和勇於創新,百折不撓的精神。
「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需要不斷創新與探索,才能符合年輕人和市場的需求。」陳淦忠說,為了將非遺實現落地發展、將傳統文化實現產業化,讓深圳歷史、百姓記憶更好地呈現在深圳市民與遊客面前,深圳首個以本土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園——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於去年年底正式亮相。同時,為了進一步發展產業,更好地加強產品品質管理,合成號負責人在寶安本地選址設生產線,生產各類傳統糕餅、糖類、餡料,集研發生產於一體。合成號將用最優質的原料,精心製作出健康食品。讓每一件產品都成為一件承載著文化歷史的作品,並通過這些作品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品牌。
百年合成號「復業」,市民現場體驗食品製作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合成號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寶安區傳統文化協會主辦,創新舉辦一場精神宴會「首屆深圳守土文化盛宴」,讓市民現場感受老寶安3大民系的風土人情,舞龍舞獅舞麒麟,粵劇表演,首次公開省級非遺項目雲片糕的製作全過程,市民親身參與合成號手工坊傳統小食以及深圳本地鹹粽的製作等系列配套文化活動,響應國家非遺保護口號「見人見物見生活」,通過這次活動弘揚當地民俗,成為當地居民的文化拓展之旅,本地中小學生的研學之旅,把非遺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喚醒下一代愛國愛鄉情懷,留住城市的記憶,共享精神家園。之後「守土宴」將成為每年本地各區文化交流與展示的平臺,7月7、應人石等本地傳說故事,魚燈製作,本地非遺項目等都可以得到展示,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成為深圳非遺傳習基地,家庭文化樂園,學生教育基地,深圳旅遊景點,服務廣大市民和遊客。
「現在的雲片糕,比以前的更健康。」陳淦忠介紹說,雲片糕雖然2011年就恢復生產,但普通市民沒辦法在外買得到,這次百年合成號正式復業,市民就可以輕鬆買兒時的味道。他說,雲片糕從原料到口感不斷改進、創新,只有它那獨特的製作工藝伴隨著一代代的深圳人,悠然地保留至今。
此次文博會專項活動上,最讓人激動的是幾百人現場見證「百年老字號老店復業」,展現城市文化厚度,傳承深圳精神,開啟本地文化傳承新紀元。十年的籌備和發展,118歲的深圳本地老品牌,在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開設了首家合成號文化生活體驗店,工坊以國際食品要求來研發和製作深圳本地24節氣小食,讓深圳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體驗、展示和購買為一體的服務,提供直播、抖音等年輕人年輕人喜愛的分享平臺,市民可以通過合成號公眾號預約體驗非遺傳統小食的製作,品嘗本地24節氣小食,在這裡吃的開心,玩的開心,買的開心。
用行動踐行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當天的活現場,除了舉行合成號復業儀式外,市民們還親身參與包本土芒葉粽和合成號手工坊食品製作體驗。同時,現場還進行了粵劇娃、大鵬山歌、麒麟、舞龍舞獅等多項深圳非遺表演。「我希望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不僅僅展示合成號的各類傳承和製作技藝,未來還是全市非遺以及全國非遺的展示中心,成為非遺的教育基地。」陳淦忠說,以後該園周一到周五,可以成為深圳學生們的研學之旅,成為孩子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實踐基地;周六、周日可以為家族的親子活動和企業團隊建設場所,進行文化拓展,免費體驗傳統文化;每天晚上,則可以成為同學會、商會和團體的聚集之地,感受和交流深圳的傳統文化。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口號。「讓文化看得見」是文化傳承的基本要素,珍貴的文化一定要在與大眾的交流和分享中才會獲得生機。文化傳承要「見人」——讓那些擔當文化遺產傳承責任的人把文化的要素呈現出來,「見人」是要見到傳承人的表演、講述與傳承,更是要見到自我的文化參與與文化實踐。「見物」不是看見櫃檯上的擺設,而是將這些物質性的文化形式,如將傳統小食帶給親朋好友,成為大家交流的紐帶;親自體驗與製作……這樣,文化遺產就進入了市民的生活。這就是文化傳承,也就是文化傳承的踐行方式。
陳淦忠表示,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就用實際行動在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解決困擾深圳市民已久的手信難題,同時讓傳統文化融入到每個市民的生活當中。通過產業園給文化遺產以生存的更好的物質空間,讓文化遺產看得見,享受得到,從而使「非遺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成為現實。
【相關連結:百年合成號變遷】
1901年合成號製作出口味獨特的雲片糕。
上世紀50年代合成號生產的雲片糕出口海外,為國家創匯做出重大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老工匠退休與改革開放洋糖果湧入市場的雙重衝擊下,深圳雲片糕等地方名優特產一度消失市場幾十年。
2009年合成號創辦人之一陳樹芬曾孫第五代傳承人陳淦忠毅然立志恢復百年老字號,註冊成立了深圳市合成號食品有限公司。
2011年在深圳市、寶安區兩級政府的大力關懷支持下,合成號深圳傳統小食,喜嫁禮餅,廣式粽製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數年來共研發近百項專利,其中艾草餅,梘水粽,汾酒臘腸製作配方和工藝獲國家級發明專利。
2015年合成號「深圳雲片糕製作技藝」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年被評為「廣東著名商標」稱號。
2017年合成號被廣東省老字號協會認定為深圳首家「廣東老字號」,同年被寶安區品牌促進會評選為「寶安四寶」稱號。
2018年合成號深圳民俗文化產業園,這是深圳首個以本土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產業園。
2019年合成號首條生產線投產運行,本地生產線投產後將大大提高產量和產品上市時間,市民可以品嘗到品質更高更新鮮深圳傳統小食。
目前,合成號的產品線越來越豐富:雞仔餅、雞蛋餅、松沙餅、花生餅、杏仁餅、果仁餅、腰果酥、姜粒餅、蔥花餅、芝麻餅、瓜仁餅、深圳你好(雜錦禮盒)、深圳本地端午粽、深圳本地中秋月團,公明臘腸,過年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