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今天,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古代「妙手回春、立起沉痾」的名醫多多,到了現代名醫卻越來越少?據多方考察了解,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出在中醫的學習方式上。因為學習經典對於每一位中醫學者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殊不知,自唐以來,「學醫必須讀書」便成為醫家共識,不僅古代醫家如此,現代名醫亦然。
圖為淨如法師利用空閒時間抓緊「充電」。
為此,在日前「非遺宣傳月」期間,記者有幸採訪了「有緣千裡來相會」便有「一見如故」情結的釋淨如法師,請他談談中醫成名與讀書的關係。
筆者:法師,據了解,您在20幾歲就出家受戒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同時,您為什麼又精於研修古書醫道呢?
淨如法師:我1970年出生於天津市一祖傳中醫家族,我父親是個在當地有著小有名氣的民間中醫,所以受家傳影響一下入門,自幼崇拜中醫,從小酷愛中醫神奇的魅力,少年始背誦《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藥性賦》等醫書。早些年間由於醫療衛生條件艱苦,處處缺醫少藥,少兒時代便品嘗了底層生活的艱辛不宜,家中長兄由於體弱多病,由於家境拮据,醫治不到位,長兄不幸過早離世。由此,時值年少的我痛心疾首,這是我從醫修道的最初動力,並意識到「不為良相,就做良醫」,這既是改變家庭也是眾生「離苦得樂」命運的重要一環,至此篤定了一生懸壺濟世的決心!
於是,1998年我受戒後,本著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輾轉遊歷名山大川及各大寺院,研習佛法的同時深入鑽研博大精深的佛教醫學經典理論,並致力於傳統中醫理論研究與實踐,將祖傳的中醫藥、按摩術、藏醫學融會貫通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期間2004年9月23日至2005年1月15日,天津市中醫學院針灸系進修)。倡導「先養身後養生,身體健康生命得以延續」的理念,獨創集內服、外敷、藥浴於一身的養身醫學文化。尤以祖傳的非遺「五指彈禪」(2017年被評為天津市河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按摩術為最,被業內學者稱其為「指上芭蕾。
筆者: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湯頭三百首,不會看病也會開方。」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已經為警示名言。所以說,為醫之道,首先學好四大經典著作,這是根本。
淨如法師:的確如此。「熟讀《內經》則增人智慧,於病理可左右逢源,熟讀《本草》則方自我出,不受古方局限,熟讀《傷寒》、《金匱》,則辨證施治有法可循。」總之,凡有造詣的古今醫家,都以讀書為第一要務。只有多讀書,多讀中醫古書,才能加深對中醫的認識,領會其內涵。即源於先天,加之後天學習古今人的經驗。通過書本與投入大自然的學習方法,恭謙下行,能忍吃苦,不斷實踐感悟證得,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才會有所提高。
圖為淨如法師正在認真做讀書筆記。
筆者:為什麼要強調讀中醫經典名著?熱愛中醫的學子總會收到勸告「一定要學習經典」。但很多人,雖然嘴上說一定要學習經典,但在臨床中中醫界「讀書無用論」卻往往成了「永不消逝的電波」,並沒有用經典中的思維方法看病,而且處方很少用經方。
淨如法師: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經作古的前輩名家面前,由他們通過實際病例講解總結成文字的東西;既無「名師親授」的可能,那麼就只有通過精讀,反覆讀,以至背誦,再在臨床上去反覆揣摩,從中悟出真諦,如嶽美中先生「日理臨床夜讀書」。這是其一。
其二,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我在日常學習時,深感自己文化水平和知識面薄弱,故而開始拼命地買書讀書,除中醫書外,與醫書相關的書籍。於是每到一地,先去新華書店。醫書讀的漸多,便深深知道了古人所說的「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是指的什麼。
隨著時日久了,愈加明白古人說「讀書難,讀醫書尤難;讀醫書得真詮,則難之又難」的精義所在——方知「用藥如用兵,用醫如用將;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的道理。
筆者:毋庸置疑,無論古之名醫大家,還是現代名中醫,有那麼高的成就,沒有一個是輕易而成名的,都是經過磨勵苦學,都是經過「衣帶漸寬終不悔」這個過程的。
淨如法師:所言極是。尤其是三十歲以後,經驗閱歷既多,書讀也多,明白古今名醫名家幾乎都有此過程。當人們看到他們的學醫經歷,心中的疑惑解了一多半,因為他們都有開掛的必備技能——拼命讀書;他們不成大師,簡直天理不容的!
筆者:據了解,勤於讀書的淨如法師常告誡學生,多背書、熟讀書,特別是對經典著作要扎紮實實地下功夫,熟讀、嚼透、消化。
淨如法師:的確如此。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背得熟和不熟大不一樣。比如對《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條辨》等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在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一觸即發、左右逢源,還可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其中規律就是:從原文背誦入手,精勤不倦;從注文眉批入手,博採眾方;從句讀校勘入手,勤求古訓;從總結歸納入手,敝帚自珍;從先後順序入手,擇善從之。
另外,之所以強調讀經典,是因為中醫經典中記載的是中醫之道。「經」是達到「道」的最捷徑的方式,故古人又言「經者,徑也」。《內經》所言的就是「醫道」,讀懂《內經》(也包括其他經典古籍)是走進這個「道」的基礎。古人言「經」,是因其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簡捷的方式直指天地之道。因為最簡單、最實用,所以這些書籍得以代代流傳。
圖為淨如法師與弟子正在交流讀書心得體會。
筆者:通常認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讀書還要精於思考,不可一味迷信本本,要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判斷,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盡信書不如無書」也。
淨如法師:洵非虛語。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經典的過程中,自己總結其中規律性的論述,通過自己的一番努力所得,與直接借鑑別人所得,其體會是決然不同的。
現實中,中醫精讀經典的確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很多人用一生來學習經典,最後卻是「雲在山頭,登上山頭雲又遠;月在水面,撥開水面月更深」。他們苦苦地一遍又一遍地讀經典,似乎讀一遍有一遍的感覺,但實際只是在原地畫圈,感覺自己懂了一點,同時又引出更多的不懂,今天認為自己懂了,明天再看發現是錯的,新想到的才正確,於是認為這次是真的懂了,可到後天又發現還是有問題!就這樣不斷地否定,不停地轉圈。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用於無限的學習中醫經典當中。所以說,經典原文是醫者學習的必由之路。所謂「書要自己去讀,路要自己走」也。
總之,經典名著不僅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而且在培育和造就歷代名醫中發揮了偉大的作用。
筆者:誠哉斯言。謝謝法師。(記錄者:馬一夫)
責任編輯: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