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帶玉露,書香漫金陵。為期近一個月的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正在南京舉辦。展出5年一屆,圖書設計審美千變萬化,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人們思想的開放與進步。
曾經,封面印刷僅限三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門打開,雷射照排技術取代鉛印排版,國內有書衣美化人,他們卻沒有版面「話語權」。圖書設計家呂敬人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當時出版社有專門的頁面排版科,設計師只負責封面,受經濟條件和觀念發展的限制,部分版面完成後最多讓美編在空頁處添畫個小尾花等,為節約製版費與油墨用量,封面印刷僅限三色,封底都還是白色。
在這樣的情形下,三聯書店以寧成春為代表的美編們,嘗試從設計上改變從前圖書的樣貌,美編室主任蔡立國介紹,三聯的圖書封面儘管一脈相承,但還是在細節處嘗試過許多改變。比如上世紀80年代「書話系列」圖書,一改原有的莊重封面,書名由作者自書,選用設計者收藏的花箋作為裝飾,別致而有趣;而「讀書文叢」系列,封面上統一設計了作者的手稿影印,以及一個坐著讀書的女人、邊上一隻飛鳥的標誌,大膽而不失分寸;學術書《詩論》將作者手稿中兩個蠅頭小字放大幾十倍作為書名,同時由作者手書籤名,加蓋圖章。
書衣美化,在當時是呈現樸素優雅而多樣化的裝幀風格,是表達為作品量體裁衣的精益求精,是在內文完成之外,額外打造專適應中國知識分子的「書卷氣」。
整體設計漸成新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書籍設計者開始與文本著作者一樣,成為書卷文化和閱讀價值的共同創造者。1996年,在呂敬人、寧成春、吳勇、朱虹舉辦的書籍設計四人展上,「書籍設計」的概念被提出。國際上流行的整體設計讓呂敬人等人意識到,評選過程中的封面設計、版式設計、插圖,其實應該是個整體。「閱讀要通過設計來實現,而不僅僅是白紙黑字。」呂敬人介紹說,但當時國內出版人大多認為,只要把封皮做得好看些,就可吸引人來看,如果做整體設計,則太消耗成本。
多年來,設計者們不斷用思想和作品來引導大家去建立整體思維,從視覺角度提出看法,擔起一個視覺編輯的責任。比如一本書從裡到外要怎麼敘述,要有怎樣的情調和氛圍,最後要得到怎樣的閱讀語境,該怎麼在視覺上進行表達……
接下來,如何做就成為擺在設計師們面前新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計算機圖片處理技術的普及,讓當時的書籍設計無論是封面還是插圖,都或多或少流於浮誇花哨的PS。隨著中外交流的深入,呂敬人等設計師意識到,國民閱讀不是看「西洋鏡」就能得到滿足的,書籍設計還要兼顧閱讀感受,因此將視、觸、聽、嗅、味都納入到整體的衡量之中。
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為例,蔡立國介紹,字號方面,有的圖書內文字體會偏小一號,以體現圖書的精緻,而有的則會調大字號,來滿足年齡偏大的群體。
楊絳的《我們仨》,定下書名顏色的經歷一波三折,色號選取關乎內文與形式的統一,設計師陸智昌反覆推敲也沒有確定下來最合適的色彩,直到進入印廠,看到地面上磚石的紅色,才決定嘗試用比這個再深一些的絳紅,又經過試驗調整,得到最終突顯家庭溫馨和諧的暖紅。
《敬人書語》誕生之前,呂敬人還經歷了「真假美猴王」的插曲。兩個不同版本,體現的正是他所要求的視覺對比和物化對比。兩者一本很厚但拿在手裡非常輕,另一本相對薄卻很沉重,其根源在於內文紙張的不同,前者是木漿紙,造價高,撫弄起來卻輕柔舒適,給人以愉悅感;後者化學漿多,價格低廉,觸感卻讓人覺得冷淡無味。為讓讀者享受好書的質感,呂敬人大量試驗後選擇前者,才有了市面上所見的厚如字典、輕若手帳的版本。
正是這份略有不同,展現了書籍設計人除遵循藝術規律外,更注重用細節關注讀者感受,它體現在字裡行間,翩翩書頁,呈現於圖像界面、還原層次、印刷飽和度,更突顯了社會文明進步與思想追求提升,指引人們追求精神層次的舒適和諧。
設計融入是出版剛需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主動地和編輯、作者溝通交流,不只把自己單純地當成「化妝師」,而是從方方面面為讀者想得更多一些。隨後,「3+1」原則開始流行起來,3就是書籍的裝幀、編排、編輯,1則是信息梳理。呂敬人參與設計的歷代地圖志、中國手工紙全景調查報告等文獻類書籍,除考慮尊重文本、藝術玩味,還要進行信息梳理,時間順序、地理環境、人文風貌等等。對於有歷史沿革、考證檢索、收藏觀覽價值的書籍,圖表的意義就突顯出來。社科類圖書中常會提到許多人物,但往往主幹信息不能滿足讀者對人物形象、家庭、經歷等的好奇,於是設計者便會建議額外增添枝幹信息,加強輔助性有效信息。將信息進行視覺化的表現,快捷地、明了地、愉悅地、有趣地展現給讀者,又是一個整體設計師的責任。
這種努力,讓書籍設計逐漸成為出版業不可或缺的內容,講求設計師每一分心血,都能在作品中得到體現與認可,更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當呂敬人拿到《梅蘭芳全傳》的手稿時,發現兩個問題,其一是50萬字沒有一張配圖,梅蘭芳是表演藝術家,在人們心中都是具體形象,出全傳,不能缺少照片,於是他通過一些渠道聯繫並獲得100張左右圖片插入文中;其二是作為「全傳」,不能光展示舞臺扮相,還有與父親、師長、弟子相處的生活情趣,抗日戰爭期間蓄鬚拒演的愛國情懷,都該被一一展現,為此,書的六面體特性被很好利用起來,書頁從左翻起是梅蘭芳的生活照,從右翻起是梅蘭芳的舞臺照,兩種形象通過書籍翻閱,交替呈現,涵蓋一生。書籍出版後,大受讀者歡迎。
近幾年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送給世界各國的《世界地圖集》,除三維封面、地貌封底的裝幀外,呂敬人注入內部設計的力量也非常強大。不同於過去掛在牆上地圖的色彩明豔,這裡的地圖顏色弱化了對比感,給人感覺相對溫和、雅致;地圖冊中呈現出來的各國風貌也比從前更有衝擊力,它們的價值不滿足於登載,而是讓讀者駐足欣賞……凡此書中,尺寸大小、色彩體系、閱讀導讀、圖表檢索等,多由出版社總編輯帶隊多次登門與設計師探討而得,也因此,這套書用5年的努力讓世界看到,中國做的地圖很棒。
改革開放40年來,大眾與出版人對於書籍設計看法不斷改變。由邊緣化存在到社裡高度重視,書籍設計者的地位和重要性與日俱增;由玩味書衣到個性化閱讀,他們用行動把讀者的眼光提高一大截;由節約成本到懂得成本關乎質量,出版人對設計的重視展現了國民精神富足的現狀。(見習記者 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