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對「物」的思考:何者為「物」?

2020-12-15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物」是什麼?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好像根本不是「問題」。人們會說,我們每天都和「物」打交道啊,如房子、桌子、杯子、手機等等,這不都是「物」嗎?。再者,從大的方面說,太陽、月亮、山川、河流也是「物」呢。當然,最大的「物」應該是宇宙了。

不錯,人們平時遭遇的大小事物都是「物」,但這是經驗層面的「物」、現象層面的「物」,不是本質、本源層面的「物」。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物的本源是什麼,物的「物性」是什麼?

比如,一棟房子為什麼叫「房子」,一張桌子為什麼叫「桌子」,太陽為什麼是「太陽」?如果這麼一問,估計很多人便不好回答了,甚至感覺有些摸不著頭腦。

因此「何者為物」的問題,雖來自日常生活,但又是非常艱深的哲學問題,一個讓諸多哲學家們苦苦思索的本體論問題。

所謂本體論是指萬事萬物的本源和本質,如前面的問題:房子存在的原因是什麼,房子的」房子性」是什麼?(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房子也有「房子性」)

這個問題絕非不言自明,許多哲學家、科學家為之苦苦探尋;直至今日,物的本源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如人類不斷發現新的物質粒子)。

從哲學層面說,古希臘的「存在」論哲學即包含此目的。

在英語中,「存在」是個助動詞——「be」;如他是一個男孩(He is a boy);這裡有一棵樹(Here is a tree)。這些說法都含有「be」動詞。在希臘文中,「存在」的含義近於英語的「be」動詞,「存在論」哲學由此產生:為什麼一個東西「是」存在的?

關於「物」的存在,希臘人有兩種看法:一,純粹的客觀之物不存在,存在之物都和人相關,如高爾吉亞和普羅泰戈拉。二,唯有「物」存在,「無」(「不是」)不存在,「存在」產生知識;「無」是虛空,不產生知識,如巴門尼德(《論自然》,巴門尼德)。

希臘人的看法奠定了西方思想對於「何者為物」的基本立場:「物」的存在論或懷疑主義。「存在」論哲學的代表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盧克萊修等;懷疑主義的代表如尼採、貝克萊、休謨、康德等。

比如古希臘的懷疑主義者:高爾吉亞和普羅提戈拉。

高爾吉亞有一句名言: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人們也無法認識;即使可以認識,也無法說出。這種觀點頗為另類,極具顛覆性,否定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可能性。這是西方懷疑主義思想的源頭,許多西方思想家皆從中汲取靈感,如休謨、康德、尼採、福柯。

對於高爾吉亞的說法,人們不能從生活常識層面解讀,否則將會誤讀或歪曲哲學家的本意。

高爾吉亞的意思是,純粹的客觀之物和人的認識存在巨大距離(無論認識或語言),人無法認識外部世界,這是徹底的懷疑主義和取消主義。

高爾吉亞的觀點在西方近代思想界找到了知音,如休謨、康德。

休謨認為,人的感覺經驗不可靠,感覺無法遭遇真實之物;科學因果律源自人的主觀心理聯想,並非客觀知識。

康德認為,人的認識範圍局限於現象界——由時空直觀構造的「主觀」世界,物自體(客觀之物)超出人類認識範圍,不是認識對象。

比如一堵牆,人的眼睛只能看見眼光中的牆,無法看到獨立客觀的牆——牆本身。換句話說,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這是人類認知的局限性。

休謨、康德的觀點雖不同於高爾吉亞的取消主義,但相對主義精神和高爾吉亞非常接近。

古希臘另一位思想家——普羅泰戈拉的看法同樣有啟發性。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這種觀點很另類,讓人匪夷所思。在許多人看來,假如沒有人的存在,房子、桌子、水杯還不是照樣存在?在人類存在之前,地球早已經存在!

這種反駁很有代表性,因為它符合人們的生活常識,又是唯物主義觀點。

如何正確理解普羅泰戈拉的看法呢?

普羅泰戈拉的本意是,從認識論意義上看,世間萬物的存在以人的存在為先決條件,離開人的存在和人的認識(感性或理性認識),世上無物存在(「是」)。

譬如一張桌子,有人會說,桌子是客觀之物,本來就在那裡,和人的存在無關。但如果細想一下,問題又似乎不是那麼簡單。

比如,一個人如何知道那裡有張桌子呢?(除非他早已知曉);如果從來沒有人看到那張桌子,又如何確定桌子的存在呢?

再者,如果那個人不再關注桌子,桌子是否持續存在呢?或許桌子已被別人偷偷銷毀了。

這就說明,桌子的存在與人有關,和觀察者有關;離開人的觀察,無法確定桌子的狀態。這也是現代量子力學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世上任何知識都和觀察者(人)有關,沒有脫離觀察者而獨立存在的知識。

舉個例子,假如某人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房子有兩個房間——甲房和乙房。如果不親自「看」一下,如何確定客人到底在哪個房間?因為從概率上看,兩種可能性都有——甲房或者乙房。這是客人存在的量子狀態——不確定性。唯有觀察者因素的介入——旁觀者之「看」,才能最終確定客人的存在狀態:要麼在甲房,要麼在乙房,兩者不可能同時並存(這叫量子狀態的「坍塌」)。

再如地球存在的例子。人們會說:地球先於人類存在,和人的存在無關。但在普羅泰戈拉看來,假如沒有人類的認識,人們便無法確定地球的存在。

此問題包含兩個層面:一,地球先於人類存在,這是「發生學」的事實,不可否認;二,人類唯有通過「認識」才能獲得這一事實,否則無從確定(除非來自神靈或其他智慧的告知,但這是不可能的)。

換句話說,如果拋開人類的「認識」,人們又如何確定「地球先於人類存在」這一事實?據此,普羅泰戈拉才說:就認識層面而言,沒有人的認識,便沒有地球的存在——人的存在與認識是萬物存在的前提條件(類似於康德所說的先驗邏輯條件,非事實條件)。

與上述思想家(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不同,另一位希臘思想家巴門尼德則肯定了萬物「存在」的客觀意義及人類認識的可能性。

巴門尼德指出,「物」的「存在」("be")提供知識,通向真理;「不存在」(「無」),不產生知識(巴門尼德《論自然》)。這種看法開啟了希臘思想的「存在論」哲學,西方人開始探討宇宙的真理:萬物的本源(本質)是什麼?這是西方本體論哲學的起點。

海德格爾認為,巴門尼德的觀點改變了希臘人的思維方式:從對「有」的懷疑轉向對「有」的肯定,這既是一種歷史進步,也是一個誤區:巴門尼德把「物」的本性界定為某種固定之物——「什麼」。這是西方本質主義思維模式的起點。

巴門尼德的這個「什麼」有很多變體,如柏拉圖的"理念"(ideal)、亞裡斯多德的"實體"(subject)、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尼採的「超人意志」、結構主義的「結構」等等。這都屬於本質主義思維模式。

在柏拉圖看來,「物」的本源是理念,理念靜止不動、不生不滅,存在於神的世界;如房子有房子的理念,樹有樹的理念,人有人的理念等等。這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亞裡斯多德認為,物的本體不是理念,而是「個別」(個體),個別即「實體」(subject),實體即本體。如「樹」的本質即包含在某一棵樹裡面;「桌子」的本質即是某個桌子的「基質」(實體)。

在亞裡斯多德看來,理念是「物」的共性,與「物」的個性合而為一,兩者不可分開。這類似於中國古代「體用一源」論思維方式(個性與共性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如宋代朱熹的「理氣一元「論。

無論柏拉圖或亞裡斯多德,他們都把「物」視為獨立自在的東西——某個「什麼」,這個「什麼」要麼是知覺「對象」(亞裡斯多德的「實體」),要麼是理性「對象」(柏拉圖的理念)。總之,「物性」是客觀存在的「對象」,居於人外,這是西方「原子」式思維的典型

所謂「原子」式思維是一種孤立、機械的「對象化」思維:把萬物視為和人無關的客體,對象與人面面相對。「原子」論思維源自希臘思想家德謨克裡特,在羅馬盧克萊修的《物性論》中得到發揮,對西方近代哲學產生重要影響。

西方近代哲學受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影響,崇拜希臘式的原子論思維,把「物」的本性視為某種「廣延」。

「廣延」是個翻譯詞,意謂一個物體所佔的固定物理空間,如房屋周長、桌子長、寬、高。在近代哲學家看來(洛克、愛爾維修、笛卡爾),「廣延」和幾何學、數學有關,代表物體不變的本性——物性;這種「物性」獨立自存,可以測量;於是,「廣延」概念在近代哲學中流行開來。

這種物理、空間意義上的「物性」概念在20世紀後受到質疑和批評,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英國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美國杜威的經驗主義、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這些思想皆批評「物性」的「廣延」概念。

在現代思想家看來,「物性」不是類似原子的客觀對象,而是和人的生命、生活融為一體;這是西方現代哲學的主題之一:批判近代「對象化」思維和「主客二分」模式,主張「物我統一」、「生活和世界統一」。

如柏格森認為,人的生命本質是意志而非理性,人和世界的關係不是認識論而是生命活動;生命意志追求欲望的滿足,而非客觀知識(《創造進化論》,柏格森)。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對懷特海及海德格爾產生直接影響。

懷特海是西方「過程」哲學的代表(其代表作中譯本《過程與實在》),他把世界的存在視為「過程事件」;「過程事件」包含生命體和環境之間的複雜聯繫;這些聯繫不是「心、物」關係,更非主客對立關係,而是包含一系列發展環節的動態「有機」聯繫。

無論柏格森或懷特海,他們的思想都受到達爾文生命進化論的影響。根據達爾文生命進化論,人作為有機體和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融合;這種關係不是機械或物理關係,而是彼此互動的有機關係。

在西方現代哲學家群體中,海德格爾對傳統「物性」論的批判最為激烈和徹底,最有代表性。

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首先剖析了傳統「物性」論的誤區。

他認為,根據「形式」和「質料」概念(亞裡斯多德的觀點)理解「物性」的思路(對象化和主客二分),不著邊際,誤入歧途,難以接近事物的真相。

舉個例子,就人和房子的關係而言,可以分為兩種:一,建築師和房屋的關係;二,居住者和房子的關係。

在海德格爾看來,這兩種關係存在本質的不同:前者屬於「對象化」關係,後者屬於「存在」關係(和物的本性有關)。

比如從建築師角度看,一棟房子有質料和形式:質料是房子的磚瓦水泥,形式是房屋的結構;在他眼中,房子僅僅是一個認識對象(客體),和建築師本人的生活沒有關係。這是「主客二分」認識模式。

對於房子的居住者而言,又是另外一回事:房子的存在意義和他的生活息息相關:房子是他的生活居所,是溫暖的家園;它可以遮風擋雨,可以守護家人共享天倫。比較一下,「房子」的概念和「家」的概念有多大距離!

用存在主義的話說,建築師的認知模式無法接近房屋真理,唯有居住者的生活才能揭示房屋存在的真正意義。這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區別於胡塞爾現象學的根源所在。

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源自胡塞爾現象學(「回到事物本身」),胡塞爾現象學把「意向性」作為事物的本身(意向性指任何意識都包含意識對象)。

海德格爾認為,「意向性」並非事物的真理,事物的真理屬於「生活和世界的統一」、「人和物的統一」。這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精神。

為了揭示「物」的存在意義,海德格爾引用梵谷的名畫《農鞋》作為例證。他說:在這破舊的農鞋裡,迴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豐厚的饋贈,表徵著大地在荒蕪田野裡的朦朧的冬眠。農鞋包含著對麵包的可靠性的無悔的思慮,以及那戰勝了貧困的喜悅,等等(《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年)。

這段描述飽含感情,生動細膩,濃縮了海德格爾對「物性」感受與理解。在海德格爾看來,「物」不是孤立的「對象」(和人面面相對),不是物質客體(質料和形式的結合),而是世界和生活的「聚集」:

「物」凝聚著人的(海德格爾稱為「此在」)的生活和歷史,凝聚著「此在」和大自然的關係(海德格爾稱為「大地」),凝聚著人的喜怒哀樂。總之,「物」的存在包含著「此在」生活的全部意義。

這種「物我統一」認識模式,已經超越傳統「對象化」思維,讓「物性」回歸人的生活,回歸人和自然界的關係(包含自然倫理),這是海德格爾「物性」論思想的深刻之處。

從跨文化角度看,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受到中國道家哲學深刻影響,他的「物性」論思想和道家哲學有相通之處。

自希臘巴門尼德後,西方人已經忘掉對「無」的思考(海德格爾語)。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和「無」密切相關,「存在」生於「虛無」(包括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這種思想和道家哲學的「無中生有」論同出一途。

老子在《道德經》中分析了「物性」的本質。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

這段話的大意是,輻條當中有中空,才產生車子的用途;器具中間有虛空,才有器具的作用;房屋門窗四壁內存在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有」給人便利,「無」是根本。老子還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老子哲學闡明一個深刻道理,「物」的本性有時不是來自「有」,而是來自「無」;有時候「無」比「有」更根本,更接近事物的本性。

比如一個水杯,請思考下面的問題:一個水杯為什麼叫「水杯」呢?這個水杯的「杯子性」是什麼呢(杯子的本質)?此問題只有運用老子哲學才能解釋清楚:

一個杯子之所以叫「水杯」主要不在於杯子的顏色、形狀等外部「可見」因素(杯子的「有」),而在於杯子的用途——杯子可以盛水,這才是水杯的真正本質(水杯存在的意義);假如一個杯子不能盛水,它還叫「水杯」嗎?

再想一下,杯子盛水的「本質」從何而來?難道不是來自杯子中間的「虛空」嗎?這個「虛空」構成了水杯的「無」。

換言之,因為杯子中間有虛空(「無」),杯子才可以盛水,才能實現杯子的功能(也是杯子的本質——「杯子性」)。用老子的話說,這叫無中生有。從此意義上說,杯子的「無」比杯子的「有」更根本,更接近杯子的本性。

老子的「物性」論哲學可用一句話概括:事物存在的意義來自「虛無」——無中生有。這種思想啟發和影響了海德格爾(包括薩特)。

海德格爾認為,「物」不是現成的物質、客體(如杯子的「有」),「物」的周圍是虛空(如杯子的」無」),這個「虛空」的意義來自「此在」(個體存在),來自人的生活、歷史和生命體驗。「此在」的生活千差萬別(個體差異性),「物」的意義才變化不定,沒有固定本質(存在先於本質)。這是海德格爾「存在」論思想的基本宗旨:「物『的意義和人(」此在」)有關。

總之,「何者為物」的問題來自日常生活,但又是一個艱深晦澀的哲學問題;為探尋此問題的秘密,西方許多學者殫精竭慮,耗費不少腦筋。直至現代海德格爾,「物性」才回歸生活,回歸人的世界,這是一種重要的進步。隨著人類認識方式的不斷更新,世間萬物的秘密將會更多地被揭示出來。

相關焦點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哲學產生於西方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文化有哲學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文化有哲學。兩者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中國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西方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始終離不開感性、理性的對立(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探求宇宙的本源和生態論以及「體認」論有關。
  • 哲學時物與物時存在歷時性空間的連續事物和共時性空間的同時事物
    「時物」,是借孔子《易傳》之中的「唯其時物也」的一句,而創造的一個嶄新的哲學概念。「物時」,是借孔子《易傳》之中的「與時偕行」的一句,而創造的一個嶄新的哲學概念,又有「與時消息」的另一句,表達時物的自開顯的自我顯現。
  • 莫偉民:「人之死」/《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
    批判以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主體哲學,是發生於19世紀中葉西方哲學近現代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而福柯在《詞與物》中通過「人文科學考古學」預告的「人之死」更是把批判的對象延伸至胡塞爾、薩特的現代主體哲學。無論是先驗主體哲學,還是經驗主體哲學,只要始於意識並把「人」作為研究對象,都是福柯話語考古學所要加以拒斥的。
  • 「人之死」:福柯《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
    批判以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主體哲學,是發生於19世紀中葉西方哲學近現代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而福柯在《詞與物》中通過「人文科學考古學」預告的「人之死」更是把批判的對象延伸至胡塞爾、薩特的現代主體哲學。無論是先驗主體哲學,還是經驗主體哲學,只要始於意識並把「人」作為研究對象,都是福柯話語考古學所要加以拒斥的。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一、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 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存在著「物自體」的矛盾問題:康德把客觀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在康德看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只是通過先天形式認識到的現象,而不是自在之物。
  • 匡釗 | 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
    ①筆者雖不能苟同上述中國哲學的焦點在語言的看法,但亦以為在先秦哲人在討論內容方面非常不同於西方的哲學論說當中,包含著其對一般意義上哲學問題的思考,即如金嶽霖在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所謂「哲學有實質也有形式」,後一種哲學的「形式」或「思想的架格」②,便是無問東西的基本哲學問題,而針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首先也就是如馮友蘭所希望的那樣,重新鉤沉出中國哲學「實質的系統」之中蘊藏的「形式的系統
  • 第一本中國味道的狹義哲學書!《物演通論》
    ,除了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這本物演通論了,其尺度之大、構思之巧妙、邏輯之精密、洞悉之深邃,沒有任何一本書有如此力道,說它是中國當代最有思想的一本書也不為過.比如讀一本西方的哲學書,如果你沒有一個超過那本書的更高深度、更高維度去閱讀它,你總是站在下面仰望它,你很難讀懂他,但如果你站在相對更高的點俯瞰它,你才能更容易去理解它,你就能把那些零碎的知識點拿來補充或者是替換你之前的底層思維邏輯系統.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上學」,它沿襲了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主題,即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 中、西方哲學的差異與處世視物的不同之處
    託馬斯、阿奎那的哲學觀點是以事物推動論為基礎,並指岀世界上所有物質運動都存在相互關係,而第一推動者是上帝。奧康是西方經院哲學唯名論的代表,他提出可用經驗依據直接說明的東西無須用非經驗的原因加以解釋,可用自明命題證明的命題無須用意義不明的論辯,即著名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 淺評王東嶽的《物演通論》
    第二,《物演通論》的地位《物演通論》屬於思想體系,他在哲學上屬於存在論,他比認識論和後現代哲學古老的多,作者王東嶽大師可能受東方人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去看待整個宇宙,得出了宇宙歷史的規律。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在這本書中,康德以一個新視角討論了各種哲學問題,批判了人類的各種認識能力,尤其是純粹理性。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並將他的哲學理論建立於物自體概念和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簡單來說,感性就是接受現象的能力,知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理性就是推理的能力。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思想皆為「殘篇」對於任何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而言,其思想皆為零散的「殘篇」;正如《前蘇格拉底哲學》序中所言;「>這就是整個「俯瞰西方哲學」系列文章的核心所在!「讓你站在一個遠遠高於西方哲學的山頂去俯視山下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而不再是站在山下去仰視西方哲學,因為仰視只會讓你永遠跟隨在西方哲學的身後,看他們的背影」,而唯有如此,你才能透析西方哲科發展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宇宙演化的發展,從而走在西方哲學的前方;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是近代哲學家,又同時是西方數學家。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先驗與超驗。包括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即中國古代性符號結構哲學體系,康德自已將其來源均定義為,早期人類思維活動的先驗的超驗思維和生產勞動結果。
  • 讀王陽明哲學反思:反求諸己不惑外物,穩當快樂,下功夫知行合一
    就是說在這世間浮沉,有幾個人能不受外物影響,有幾個人能不隨波逐流。花花世界,他們都很熱鬧,而唯獨你還是你,是不是很怪,頂不住了就主動求變,主動迎合,主動去不快樂。不和世人一起熱鬧,看起來怪怪的,會不快樂,和他們一起熱鬧,鬧起來心慌慌,也會不快樂,那怎麼辦。
  • 「拙於言通幾」:方以智所見西方哲學之缺陷
    其理由在於:第一,從哲學學科的獨立性來看,當時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尚未分離,純粹的哲學並未成為卓然獨立的學科,故與西方哲學相比,中國的「通幾」之學才是真正思辨的哲學;第二,從哲學的內容來看,傳教士帶來的西方哲學關注的主要是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而不是從自然本身來說明自然,故與此相比,中國的「通幾」之學更有助於「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第三,從方法論上來看,研究「通幾」不僅需要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
  • 現代西方哲學應該上溯到近代承先啟後的大哲康德
    現代西方哲學應該上溯到近代承先啟後的大哲康德,儘管後來的哲學家對他的學說備加非難,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來駁詰他,他卻終不失為現代哲學的源泉。猶如投入大海的巨石,他在哲學界裡激起了四向散開的巨大波浪或是細微的漪漣。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西方哲學」哲學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哲學與哲學史的關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哲學就是哲學史。也就是說,真正要想學習哲學,只有從學習哲學史開始。如果一上來,就學習某種哲學原理,這種做法不僅不合乎歷史,而且也不合乎邏輯,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真正進入哲學的。因為你把哲學變為一種僵化的、凝固了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形上學的東西。
  • 西方哲學鼻祖泰勒斯,都取得了哪些思想成就?
    西方哲學家認為泰勒斯(Thales)是西方哲學的鼻祖,而與泰勒斯有關的其它兩位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由於其哲學思想與泰勒斯一脈相承,因而與泰勒斯一併被稱為米利都三傑,他們開創的哲學流派,被稱作米利都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