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個孩子當然不算什麼難事。
好好幫孩子選個學校、多花點錢報個興趣班,哪怕在淘寶上給孩子買個益智類玩具,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只是「回報」和「回報」之間的差別太大了,
人們才會忍不住去攀比:
考上本科大學的家庭看著考上名牌大學的
考上名牌大學的又望向剛畢業就年薪百萬的
憑什麼那個孩子的父母沒我累,他們的孩子卻比我的有出息
對於這個問題,很難用思維和格局來回答,
畢竟,如果要談思維和格局的話,
就繞不開每個家庭背後的資源和條件。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
很多家長都漸漸調整了心態——越刻苦越幸運。
所以,當那些本著「一切都為了孩子」的父母,在後面的日子裡,就因為種種思念而孤獨的不成樣子時。
我很清楚他們的感受:
「明明孩子過的很好,也有時間,只是,他怎麼都不回來看看我呢?」
二
這個幸運,指的不僅僅是物質與金錢
而是當孩子結婚成家之後,他能常常回家,一家三代人其樂融融的吃頓飯。
仿佛是為了印證我的說法
一個剛出來工作的孩子跟我說:
過年的時候,他想過一個擺脫了父母的新年,
所以沒有回家,
後來疫情來了,他更有藉口不回去了,
但沒辦法,十一放假,應該要回去了。
聽著小孩子的話,我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如果說是這個孩子年少不懂事,不懂親情的羈絆,那如果有三四十歲的人也不願意回家呢?
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幫孩子計劃好了一切。
有很多事情上,根本不需要管,卻被「細節決定成敗」影響。
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在大環境下,打算給孩子一些空間的家長,
看到別人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
整天玩玩鬧鬧,到頭來成績還很好。
而自己的孩子,
除了遇到人就躲在大人腿後之外,
家庭輔導到夫妻兩人崩潰都結束不了。
在焦慮面前,他們低下了頭
孩子被塞到了文化補習班,
給孩子一些空間、陪伴再也不提了。
現在的很多人,依然不喜歡這樣培養孩子,但是也慢慢能理解了
那些選擇妥協的家長,無非是想著自己老了掙不了錢了,孩子自己生活後能掙點錢不至於餓死。
三
想起了多年前一個生了孩子的同班同學
在我的印象中,她對孩子非常的寬鬆
她說,孩子的童年就是要玩兒的
後來再聊起怎麼養孩子的時候,
她輕輕的笑了笑
其實那個時候,與其說不想讓孩子太累,不如說,想單純的反抗一下這全員培訓班的大環境罷了。
那現在,你也開始給孩子報培訓班了
我看她的表情,問了一句。
沒辦法,就算你不在乎那些閒的沒事的人背後的議論,孩子的綜合表現在那裡,你能感覺的孩子的差距。
不得不說,家長聊天時自帶的那種無奈的語氣,總是讓人感同身受。
是啊,養個孩子向來不是一件難事
除非,你想留給孩子更多幸福
最後
不過,也不用太悲觀啦。
誰說給孩子報培訓班就是讓孩子累到呢?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同班同學,給孩子報了一個口才班,名叫熠起說吧,上課都是樂趣互動的形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學的開心,孩子也越來越願意表達,更加自信。
小孩子自己天天吵著上課,你說,這種學習,累嗎?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