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公管學院舉辦2020年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會議

2021-02-25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全文共8778字,預計閱讀10分鐘)

11月7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簡稱「學術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等12位學術顧問委員現場參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年度外方主席、布魯金斯學會名譽主席、亞洲協會董事會聯席理事長、巴裡克黃金公司董事長約翰·桑頓(John L. Thornton)等13位學術顧問委員在線參會。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弘揚多邊主義,應對全球挑戰」的講話。王毅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反彈,各國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脅,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格局加速演變。面對國際社會的共同挑戰,選擇團結還是分裂,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檢驗著人類社會的智慧、良知和勇氣。疫情發生以來的現實一再證明,人類社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多邊主義是人間正道,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勢在必行。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上,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將堅定奉行多邊主義、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原則立場,提出了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等一系列重大主張和舉措,集中回答了後疫情時期如何弘揚多邊主義、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這一時代課題。

中方委員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做開幕式致辭。她首先代表清華大學,向出席會議的各位領導、委員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她談到,公管學院學術顧問委員會的成立是公管學院發展歷史上的裡程碑,各位委員在過去一年為公管學院和清華大學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完善治理體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急迫而重大的課題。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中國「十四五」期間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宏偉藍圖,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此特殊背景下,本次會議以「全球治理挑戰與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為主題,正合其時、意義深遠。陳旭表示,希望各位委員直抒己見、暢所欲言,繼續為公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推動全球治理變革貢獻真知灼見和良方良策。

開幕式後,學術顧問委員會進入年會會議階段。中方委員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通過視頻向大會致辭。他談到,全球疫情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已經成為所有人共同面臨的挑戰。面對疫情,清華大學堅守教書育人職能,做到疫情防控不鬆懈,改革發展不放鬆,開創學校發展新局面;面向人類社會發展需要,清華大學和公共管理學院致力於培養骨幹人才和領導者,為推動全球人類事業發展貢獻力量。他希望各位委員繼續為全球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獻計獻策,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發展戰略和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提供寶貴意見,為打造具有全球視野的公共管理學院貢獻智慧。學校將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公管學院和顧問委員會工作,相信公管學院一定能夠扛起歷史責任,展現時代擔當。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在年會中分別進行主旨發言。

丁仲禮以「加強全球治理合作需要培養高水平綜合性人才」為題做主旨發言。他結合自身相關經歷,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合作與治理這個角度,就相關的人才培養問題分享個人見解。他認為全球公共治理青年人才應具備三個方面的素質:在價值上,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超越意識形態分類與價值觀的眼光;在思維方式上,要有足夠的彈性和包容性,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在知識儲備上,要有廣闊的知識結構和終身學習的自覺。他建議清華公管學院接下來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加強與各部委、機構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推送的定向合作機制;二是加強高校之間的合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建立中國高校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聯盟;三是為學生創造更多到國際組織、國家重要部門、基層組織、非贏利組織實習鍛鍊的機會。

萬鋼就全球共同抗疫中的科技創新合作和人才培養作主旨發言。他談到,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最艱難的時候,世界各國向中國提供醫療物資、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過程中,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積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推動抗疫知識和信息共享、搭建開放交流平臺、深化聯合科研攻關、維護多邊合作機制、加速新興科技的應用,破解疫情防控難題,助力全球共同抗疫,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願望和責任擔當。萬鋼提出,後疫情時期迫切需要倡導開放包容、推動互鑑互信、共同激活創新引領的合作動能。因此,我們應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堅持多邊合作、保障疫苗和藥物研發與供給,同時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為鏡,加強全球科技治理協作,思考和探索未來的全球治理模式,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周小川圍繞如何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做主旨發言。他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作了重要發言,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中國目標。在未來40年內實現碳中和對單位排放高、排放總量大的中國是相當艱巨的任務。要實現這個目標,僅依靠傳統的任務分解的方式難以達成,可能產生缺乏有效激勵、數據失真等問題,因此需要在體制機制、市場建設、創新技術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他認為,首先,應完善碳排放的測算、統計方法,實現全社會、各行業的碳排放可測算、可計量,從而更好的實現減排目標;其次,應鼓勵碳捕獲、碳吸收、碳沉降等技術等發展,創新技術手段減少碳排放;再次,應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更多運用碳市場及金融產品等來激勵全社會為實現減排的共同目標努力;最後,應加強針對無國界領域的碳排放問題的國際合作,探索建立有關的國際治理機制。

學術顧問委員會年度外方主席約翰·桑頓(John L. Thornton)圍繞「全球治理挑戰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這一主題主持了上半場的會議。

桑頓首先做引導發言,他認為新冠疫情為全世界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這是一場百年不遇的公共衛生危機,不僅深化了我們對於國家和全球治理的理解,也讓我們對全世界的變化發展有了更多了解。我們的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由來自於國內外在全球公共事務領域傑出的領導者和世界頂尖的知名學者構成,旨在服務於清華大學公管學院的教育事業,推動全球公共管理的發展,提升中國及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清華公管學院院長江小涓就時代新挑戰與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作匯報。她談到,應對中國公共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變化和挑戰,亟需培養一批高素質公共管理人才,公管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對象、內容和方式要適應新要求。為此,學院將積極發展更高層次的公共管理教學項目,改革完善現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大力提升學術研究生培養水平。過去一年來,公管學院通過加強防疫政策研究、全面啟動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推動全球抗疫合作和為國家重大決策服務,投入防疫抗疫工作中,以實際行動踐行公共價值;各位委員積極參與學院多項活動,指導和支持學院工作。最後,江小涓院長對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致以衷心感謝,期待各位委員能夠以更多元化的形式指導學院工作,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助力學院邁向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學院。

中方委員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幹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創始院長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以「全球健康治理」為題發言。她提出,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流動、彼此互通的世界,新冠疫情使全球健康治理處於激蕩之中,並將繼續對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導致全球經濟不穩定,而世界還未做好應對此類公共衛生危機的準備。陳馮富珍院長認為,聯合國是國際合作及應對國際問題的重要舞臺,全球合作是全球治理髮揮作用的最後一根紐帶,應當有效發揮聯合國功能、促進各國合作,避免病毒進一步侵蝕我們的社會,加劇彼此不信任和分歧。世界人民要求各國領導人必須在當下這一關鍵時刻做出正確選擇,同時要求各國領導人選擇合作,而不是分歧。她還建議,在當下我們更要培養掌握敏捷思維的人才,通力應對當今時代面臨的挑戰。

外方委員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環境政策講席教授約翰·霍爾德倫(John Holdren)強調了緊張政治局勢下重建中美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中美兩國間的科技合作是科技領域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兩國可以從中分享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降低科技發展成本,服務全球科技需求,造福世界人民;另一方面,符合雙邊利益的科技合作有益於開展雙邊外交關係,實現重要外交問題上的良好合作,建立信任平等的大國關係。霍爾德倫教授回顧了中美兩國曾在原子能、氣候變化、汙染防治等方面共同應對過諸多挑戰,並重申儘管兩國政治關係存在一定分歧,必須恢復中美間科技合作。

中方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作題為「夯實公共治理基礎,應對全球治理挑戰」的發言。他指出,國際治理是國際公共事務的治理,需要以多邊主義為基礎,需要參與國共同磋商,形成規則,目前此規則以聯合國為核心。當前全球治理變革滯後於經濟全球化的形勢,解決全球治理難題,各國首先需要夯實國內公共治理基礎。隨後,他以此次新冠疫情防控為例,提出當前的分級管理體系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中央政府對具有全域外部性的事務要實現中央統一管理。他建議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可以從財政理論、經濟理論、國際比較研究、法律、政治等方面加強。

外方委員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Romer)以「以人為本而非以論文為本」為題進行了大會發言。他提到,二戰之後美國的大學教育體系從專注於務實主義、注重實踐人才培養,逐漸轉變成為現在的注重科學探索的教學模式。然而,僵硬的學術體制難以真正獲得來自實踐的真實知識和經驗。從本次疫情應對的情況來看,保羅認為中國在本次應對疫情的表現比美國更好。這一結果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除了政治因素以外,亞洲國家在應對疫情方面擁有更豐富的經驗,他相信我們完全可以向做的好的國家學習,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體制的不同,而造成無法彼此學習的情況。面對全球性的議題,國際社會不僅需要相關的學術成果作為參考依據,還需要來自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參與來共同決策。

中方委員商務部原部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會長、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陳德銘重點談了對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幾點思考。一是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遵循WTO多邊規則,維護海協會及海基會業已達成的協議,發展兩岸貿易投資,創造條件開放兩岸服務貿易;二是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加強兩岸互助、合作共贏,包括互認核酸檢測等;三是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相融,鼓勵臺灣青年到大陸學習、工作、創業,與大陸青年一視同仁,享同城待遇;四是希望即將產生的新一屆美國政府能夠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雙邊與多邊經貿關係上相向而行,共同維護多邊主義;五是希望臺灣和各經濟體的企業家和投資者正確把握中國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機會,看到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到中國大陸來投資發展。

中方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以「加強智庫國際合作,推動解決全球問題」為主題進行了發言。他談到,智庫之間的國際合作在全球性問題解決方案的提出和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一是有利於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鑑,形成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基本共識;二是有利於為政府間外交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有益補充;三是有利於推動不同主體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為全球性問題解決尋求最大公約數;四是有利於提供知識型的全球公共產品,為全球性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他建議中國新型智庫從聚焦重大緊要的問題,構建長效機制,不斷創新合作手段等三個方面入手,更好發揮智庫國際合作的作用,推動解決全球性問題,共建人類美好家園。

中方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盧邁以「加強國際高層交流,促進全球治理進步」為題發言。他認為,當下中美關係不斷惡化及溝通渠道大幅減少,促進國家間交流已經成為非常迫切的任務。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作為非營利組織,會盡力促使中美雙方更多地交流,各層次相互理解。要加強多層次溝通交流,中美雙方應拓寬交流的渠道和範圍,增加交流的機會和頻次,特別是尋找雙方合作的領域。因此他特別建議,公管學院應增加關於溝通交流的教學內容,在公共管理教學中強調溝通技巧。

外方委員美國華盛頓大學埃文斯公共政策與治理學院榮休院長桑德拉·阿奇博爾德(Sandra O. Archibald )作題為「公共行政與政策雙學位在加強全球治理中的價值」的發言。她提到,當前,國際社會已經就加強全球治理形成共識,需要從政策制定的角度思考如何應對挑戰,但現有的政策往往焦點單一,無法以整體的視角理解當前國際社會面對的諸多問題,因此需要加強跨學科的研究,並以更為務實的態度將研究成果運用於實踐。她還指出,過去的國際學生交流往往是單向的學生流動,而國際合作辦學是促進形成雙向交流的一種有力形式。儘管在疫情影響下,國際交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仍然希望將來能持續加強國際合作辦學,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公共治理能力,從而助力加強全球治理。

中方委員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楊斌作題為「發揮身處大學中的優勢: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倫理教育與科技教育」的發言。他認為,新時代新格局對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更加謙遜」的新要求,這並非是從美德角度,而是從行為和能力的角度的要求。然而,過於強調專業教育之專,並不利于謙遜的養成。他認為,多元給養成謙遜以環境,開放給培養謙遜以基礎。作為大學中的公管教育,可以在學生選拔、課程設置、培養方案等多個方面發揮好「身處大學中」的育人優勢,為人才培養創造開放多元的社群,並以「新讀寫能力」的高度來認真重視公管人才的科技基礎教育。

學術顧問委員會中方主席周小川圍繞「全球科技合作與公共治理人才培養」這一主題主持下半場的會議。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簡要匯報了公共管理學院在應對疫情全球合作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抗疫政策研究,服務應急決策,在總結中國抗疫實踐方面付出大量努力;二是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研討,貢獻研究成果和智慧;三是參與旨在加強合作、消除誤解的國際探討,促成國際合作共識;四是提供交流渠道,受託發布來自國際社會的對中國抗疫的慰問;五是多方式支持國際疫情抗擊工作,彰顯公管學院的國際情懷。

外方委員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田中愛治(Aiji Tanaka)介紹了早稻田大學的新冠疫情應對策略及背後邏輯。首先,學校堅持最大程度避免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壞,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通過取消畢業和開學典禮、推遲複課時間、採用混合式教學等措施,在實現「沒有一個學生掉隊(No One Left Behind)」的同時,保障師生生命安全,提供高質量教學,持續開展研究。其次,田中愛治校長特別關注混合式教學和數位化技術的發展前景,他認為這一結合了面對面授課和線上教學的創新教學方法和相關技術可以使教學場景更為靈活,國際會議參與成本更為低廉。最後,他呼籲大家關注數位化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並開展更多研究。

中方委員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會長、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席院長吳紅波在發言中指出全球科學技術合作需要優秀的公管人才。他認為,此次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政府經歷了一次無差別的壓力測試,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抗疫表現,但有效的公共管理對抗疫十分重要。當前,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源自國際合作。因此,國際社會需要制定跨國的政策措施,加強國際治理,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和新技術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潛力,降低風險,並在經濟效益、公平和道德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他提出,優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應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豐富的科技知識,包容的冷靜心態,政策的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意願,良好的國際溝通與合作能力,從而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做好準備。

外方委員孟加拉鄉村銀行創始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就後疫情時代重建提出了「不要重蹈覆轍(No Going Back)」的呼籲。他認為,新冠疫情為全球經濟體系的脆弱性敲響警鐘,也切實影響了全球的生產生活。以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為例,面臨生存威脅的中小企業往往會被迫選擇高利貸或影子銀行等融資方式,最終飲鴆止渴。從這個角度上看,發揮好普惠金融的作用在當下至關重要,對落實以人為本、縮小貧富差距、服務人民福祉具有積極意義,適用於發展中國家乃至全世界。尤努斯博士提出,人們所期待的疫情前的世界其實存在諸多挑戰,後疫情時代所尋求的復甦應該指向全新的道路,而非重蹈覆轍。

外方委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司馬博(Robert J. Zimmer) 做題為「全球挑戰和大學合作」的發言。他提到,當前,全球疫情爆發,氣候變化不斷影響人類等情況使我們認識到許多問題只能通過全球合作解決。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這也是高等教育應該給學生創造的價值。他認為,應該從全球的視野來看待高等教育的演變,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並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下一代真正能夠應對全球挑戰的領導者。

司馬博(Robert J. Zimmer) 視頻發言

外方委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柯成興(Danny Quah)的發言強調了國際紛爭加劇的情況下開展全球科學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們反思公共衛生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國家間高度對立和敵視與此息息相關。首先,國家間的敵對和競爭加劇了貧富差距,我們需要反思精英政治及其與決策的聯合;其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公眾對公共衛生的不信任和科學防疫知識的缺乏;再次,新冠疫情給科學界有效交流造成的障礙,打破了國際交流的固有慣例;最後他強調,國際競爭不是零和遊戲。從長期來看,中美間競爭長期存在,但科技界的合作也應始終如一,科技和人文交流應促成良性國際競爭,共同推動人類進步。

外方委員法國巴黎政治大學校長弗雷德裡克·彌雍(Frédéric Mion) 作了題為「後流動時代的世界性大學」的大會發言。他談到,一個全球性的教育機構首先應關注與研究具有全球屬性的研究的課題,而且研究必須是循證式的,高度科學性的;其次,需要能夠吸引全球各地的優秀學生,它應具有多樣性的學生構成;最後,需要具備足夠的國際活躍度,積極參與到學術和全球性的科技網絡當中。彌雍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流動性大幅下降,高等院校面臨極大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全新的機遇。全球高等院校應採用線上教學和融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來應對疫情,努力為全球所有在讀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資源。

弗雷德裡克·彌雍(Frédéric Mion) 線上發言

中方委員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就公共管理數位化時代的人才培養與企業責任發言。他首先提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踐中,公共管理和技術進步的相互影響更加凸顯。一方面,數位技術為公共管理提供了可信賴的工具箱,使經濟社會在面對公共安全風險時更加穩固堅韌;另一方面,伴隨著數字能力提升,如何基於科技向善的原則保護用戶隱私安全,是中國社會和全球公共管理界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他認為,公共管理需要與技術進步良性互動,大力加強人才培養,企業應履行好社會責任,助力公共管理的變革和創新,最終實現公共管理和數位技術協同發展,解決治理中的種種難題挑戰,建設有活力、可信賴、可持續的智慧社會,體現科技向善的價值觀。

外方委員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政府學院院長林奈莉以「高校在促進全球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為題進行了大會發言。面對新冠疫情,她認為高等院校應該在信息分享、增進互信、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並產生正向積極的影響。其次,面對因疫情而不斷加深的貧富差距,學界應大膽創新、加強合作,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再次,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召集不同背景的、不同立場的利益相關方坐在一起,就不同的、甚至相衝突的觀點和事實進行開誠布公討論。林奈莉表示,希望國際社會可以建立國際間的多邊機制,保持開放的態度和暢通的交流。只有保持開放的合作,大膽的思維,才能有希望讓社會變得更好。

中方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國家經貿委原副主任、清華公管學院首任院長陳清泰以「加強學院文化建設,增強學院文化底蘊」為題進行了發言。他談到,大學時代是學生從青年走向成年的重要時期,是塑造靈魂的重要階段。學校是文化傳承和傳播最重要的場所,培育清新的大學文化是國家和社會的共同期待。公共管理者雖然從全社會來看是「小眾」,但掌握著國家和轄區的重要資源,具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公共管理者應以「天下為公」為念,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他建議,公共管理學院應針對公共管理的學科和育人特點,在清華校園文化基礎上加強學院文化建設,並將文化建設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

江小涓在總結時講到,現在是特殊時期,中國即將邁入「十四五」時期,同時全球要走出疫情的影響,還會有比較長的時間壓力,因此我們在各個方面都需要共同合作。希望我們用學術界的力量、用理性的力量、用理論的力量,用看歷史、看現在、看未來的力量,影響國家公共部門、影響公眾、影響學術界,在全球治理中進行更廣泛的合作,使世界能夠變得更加和諧和美好。希望學術顧問委員會的各位委員能夠繼續關心學院的發展,繼續支持學院的各項工作。

相關焦點

  • 公管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與清華學生對話活動丨後疫情時代...
    新冠疫情對各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了考驗,後疫情時代各國如何推進公共治理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熱點話題。鑑於此,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於2020年8月至11月間組織開展以「後疫情時代的公共治理」為主題的系列師生交流對話活動,並邀請公管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Global Advisory Board, 簡稱GAB)的顧問委員擔任主講嘉賓,與清華學子開展線上講座並進行互動。本系列師生交流對話活動也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成立20周年紀念活動之一。
  •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中外方...
    近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成立,並分別於10月20日、10月22日召開中方與外方委員會議。10月20日上午,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首屆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中方委員會議在主樓接待廳召開。顧問委員會中方聯合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及中方委員,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出席會議。
  • 公管學院舉辦109周年「雲校慶」系列活動
    清華新聞網4月28日電 4月24日-25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辦了109周年「雲校慶」系列活動。 發布「明德修遠 為公致新」建院20周年活動主題 4月24日晚,清華公管建院20周年活動主題發布儀式暨系列徵集啟動儀式成功舉辦。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舉行
    12月3日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以下簡稱「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作重要視頻致辭,祝賀顧問委員會成立20周年。
  • 綜合新聞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舉行
    原創 品牌與傳播辦公室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2月3日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以下簡稱「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作重要視頻致辭,祝賀顧問委員會成立20周年。
  • 【聚焦2020計劃】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立足世界,海納百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正式成立 2019年11月1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正式成立,學院聘請來自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的33位專家學者、商界精英和政界領袖擔任學術及顧問委員
  • 清華公管學院成立發展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
    清華公管學院成立發展委員會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清華新聞網5月8日電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服務學校全面創新和綜合改革大局,推動「雙一流」建設,構建學校與社會各界更加緊密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決定成立發展委員會,並聘請具有較高社會聲譽和影響的各界人士擔任委員。
  • ...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外方顧問委員——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田中愛治
    (清華新聞網11月5日電) 10月31日,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田中愛治一行訪問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工字廳會見了來賓,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邱勇與田中愛治會談邱勇對田中愛治校長應邀成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表示感謝,希望田中愛治校長為清華和公管學院的發展建言獻策。邱勇簡要介紹了清華大學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並表示,清華大學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正在朝著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目標邁進。
  • 王毅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會議上發表致辭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7日出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會議並致辭。王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現實一再證明,人類社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多邊主義是人間正道,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勢在必行。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立足世界,海納百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正式成立  2019年11月1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全球學術顧問委員會正式成立,學院聘請來自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的33位專家學者、商界精英和政界領袖擔任學術及顧問委員
  • 習近平總書記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致辭...
    12月3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向會議致辭,祝賀顧問委員會成立20周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12月3日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向會議致辭,祝賀顧問委員會成立20周年。習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各國應該加強團結協作,堅持多邊主義,共同應對挑戰。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孫春蘭出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並致辭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於12月3日晚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並致辭。會上,孫春蘭副總理都強調了哪些內容?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於12月3日晚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召開
  • 清華教育研究院召開2020年顧問委員會會議
    清華新聞網12月4日電 11月28日,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2020年顧問委員會會議在線上舉行。顧問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顧問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教育助理總幹事唐虔,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原院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錢穎一,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劉海峰,劍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蘇珊·羅伯遜(Susan Roberston),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學院邁克•墨菲(Mike
  • 薦讀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眾號2019年十大熱文盤點
    2019年ANNUAL REPORT2019年,「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眾號共發布推送400餘條,總閱讀量超55萬次。根據後臺「閱讀量」統計,本期推送盤點出2019年公號十大熱文,以饗廣大讀者,歡迎點擊圖片查看原文。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國際顧問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清華新聞網7月23日電(通訊員 馬小帥  攝影 餘飛慧)7月17-19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以下簡稱TBSI)國際顧問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惠州舉行,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學界權威和業界領袖應邀參加,一同聽取TBSI
  • 朱鎔基老院長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作出...
    2020年12月3日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會前,學院首任院長、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對學院報送的會議相關工作匯報作出重要批示。朱鎔基熱烈祝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立二十周年暨2020年會議召開。衷心感謝各位委員對清華經管學院的進步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 公管學院舉辦第三屆公共治理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全國公共管理學術年會
    12月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公管學院)第三屆公共治理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全國公共管理學術年會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召開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2020年會議於12月3日晚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並致辭。 孫春蘭首先祝賀顧問委員會成立20周年,充分肯定委員們長期以來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促進交流合作所作的貢獻。她指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正在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高等教育質量。
  • 2020年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公共管理學院日」活動順利開展
    7月20日,清華大學2020年全球暑期學校(GSS 2020)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球79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名青年學子通過雲端課堂參與學習。在暑期學校的開幕致辭中,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對同學們提出了期許。
  • 清華公管公開課,精彩不容錯過!
    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雲南省玉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三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高層論壇將於2018年8月18-19日在雲南省玉溪市舉辦。本次論壇適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擬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經驗和挑戰展開研討,聚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以及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