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80周年:歷史真相併非「不辯自明」

2020-12-12 人民網國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鄭洪現年80歲,出生在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發生那一年。

2016年,鄭洪所寫英文小說《南京不哭》在美國出版。他以數學和物理學為畢生職業,「跨界」文學很不容易:小說寫了十年,十易其稿。

英文不是他的母語,南京不是他的家鄉,但一種使命感推動著他:他在為自己寫,為與他一樣在戰亂中長大的同輩人寫,也為不知道那場戰爭之痛的年輕一代寫。

【「這是我對他們的回答」】

從廣東、澳門、臺灣到美國麻薩諸塞州,鄭洪的學涯最終落腳麻省理工學院,執教半個世紀,學術成就斐然。在同事眼裡,他溫和儒雅、勤勉低調。

1995年4月13日下午,兩名同事在辦公室找到他,讓他去聽一場講座。鄭洪到場時,4名學者正向200多名聽眾講述美國在日本投原子彈之事。那4人是麻省理工學院榮譽退休教授菲利普·莫裡森、歷史學教授約翰·多佛、達特茅斯學院歷史學教授馬丁·舍溫和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歷史學教授袖井林二郎。

他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因為美國投擲原子彈,日本民族受傷甚重、苦難最多。他們推測,假如沒有某些特定事件,美國可能不會把原子彈投向廣島和長崎。

鄭洪熱血衝腦,兒時畫面在眼前「回放」:5歲時,第一次看見天邊飛來日本戰機,連續投下點狀炸彈,彈頭按半圓形弧線下墜,隨後是漫天煙塵和滿街尖叫。10歲時,在廣東農村,他學會跟著家人「躲警報」。來不及跑就鑽到床下,等「不響了」再爬出來,看大人們搬屍體:身體和衣服支離破碎,拖地的腳在地面劃出帶血印跡。

他舉起手,要求發言。「如果一群強盜闖入了你的家中,強暴了你的妻子,殺死了你的兒女,還要割破你的喉管,警察進屋來制服了強盜,救了你的命。請問臺上4位尊貴的先生,這是警察在暴力執法嗎?」

臺上臺下一片安靜。一名美國主講人簡單回應幾句,又回到原來話題……

講座結束後,那名日本學者追上鄭洪,對他說: 「先生,我不認識你,但你剛才說的話我字字同意。」鄭洪卻記得清楚:「剛才他在臺上卻沒有這麼說。」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事後刊登一篇長文,由講座主講人之一執筆,繼續為日本辯護。鄭洪投書反駁,但雜誌過了幾個月才刊載,且篇幅遭大幅刪減,是那名主講人文章的十分之一。

「他們限制我發言,我更要發言,」鄭洪說,「《南京不哭》就是我對他們的回答。」

【把自己變成「南京人」】

鄭洪決定寫一部小說,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因為那是日本侵華最典型罪證。只是,他從未到過南京。

1999年末,他休假,在南京大學教職員公寓住了幾個月,適應了陰冷的冬天,習慣了路邊攤的味道和只出涼水的水龍頭。「我在南京最驕傲的一刻,是一天在街上有人向我問路。我覺得自己開始變成南京人了,有資格寫南京的故事了。」

友人牽線,他見到兩位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和姜根福。談起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的遭遇,兩人老淚縱橫。這是西方歷史書不曾承載的慘烈。鄭洪把他們的記憶寫進了《南京不哭》。

2005年起,授課和研究之餘,鄭洪開始寫作。他對文學創作完全陌生,不時聽取友人的批評和建議,改了又改。

2015年,英文版《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終於寫就。同事幫他把書稿拿給時任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負責人埃倫·法蘭,遭回絕:「我們不出小說。」不過,她說可在出差的飛機上「翻一翻」,「告訴鄭教授,不要等我」。

兩個月後,法蘭親自回復鄭洪:她一字一句通讀過了,願意破例出版這部小說。

2016年8月,英文版《南京不哭》付梓;同年底,鄭洪親譯的中文版由江蘇譯林出版社發行。這是繼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後,又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由美國華人學者寫就的作品。與張純如冷峻的紀實風格相比,《南京不哭》以兩對男女的悲歡離合為主線,既痛述國殤又弘揚人性溫情,讓讀者體會南京大屠殺的慘烈,也領略中國的風俗人情之美、器物文化之美。

【別讓「我們的聲音」被淹沒】

《南京不哭》面世後,連續數周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賣到脫銷,多次加印。絕大多數讀者給出「五星」好評。

署名「卡羅爾·安德森」的讀者留言:「雖然理解故事有難度,但閱讀收穫巨大。這是我讀過的最美麗、最有力量的作品。」

讀者「阿蘭·蔡斯」認為,小說是「不為人知的中日關係黑暗史上的一道亮光。不為人知的日軍暴行、亂世下的愛情和親情、寬恕和銘記……內容可信、敘述動人,令我手不釋卷,理解了藏在今天中日關係深處的情感」。

鄭洪同事彼得·肯普索恩說,他對中日戰爭和東亞文化非常陌生,不得不反覆閱讀章節。他終於明白中國人對日本侵華戰爭難以釋懷的深層原因。更可貴的是,小說結尾為實現民族和解、友好共處提供了希望。

鄭洪認為,歷史真相併非「不辯自明」,掌握話語權很重要。「日本右翼勢力出版了600多本與二戰歷史相關的專著,嚴重歪曲歷史,美國主流社會相當大程度上受到這些言論誤導。相比之下,向西方主流社會發聲的華裔作者屈指可數。」

他說:「西方社會對日本戰時的暴行顯然已經忘記了大半。我們的聲音,在美國的學術界漸漸被淹沒了。這個時候,我們更應對世界發聲,把歷史的真相用種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世界深刻認識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喚起世人的良知。我們必須防微杜漸,不容20世紀的慘劇有一絲絲再度發生的可能。」(顏亮 郭一娜 朱東陽)(新華社專特稿)

(責編:朱欣(實習生)、常紅)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歷史之鮮活 在於世人銘記
    瑪喬麗·威爾遜·加雷特覺得匪夷所思:時至今日,竟仍有人試圖否認中國城市南京80年前經受一場大屠殺。瑪喬麗是南京大屠殺見證人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的次女。「耶魯大學圖書館收藏了我父親的信件,清清楚楚地證明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戰後(對日本戰犯)的東京審判,父親作為證人提供了證據和證詞。」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勿忘國殤,砥礪前行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四個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今天上午在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公祭儀式。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發表講話。本站綜合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相關素材,並採訪了部分校內師生。舉國公祭,勿忘國殤。
  • 綜述:祭奠冤魂 警醒世人——北美多地人士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
    新華社紐約12月13日電 綜述:祭奠冤魂 警醒世人——北美多地人士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  新華社記者  80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中國同胞遭屠戮。80年後,北美多地人士以各種形式祭奠這場浩劫中的死難者,警醒世人,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震驚世界的歷史慘劇「南京大屠殺」發生70周年之際,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終於在日本發行了全文翻譯的日文版。日文版譯者巫召鴻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華僑二世,他以個人之力譯出《南京大屠殺》全書,做了一樁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幹的工作,也為普通日本讀者提供了一份觀察歷史的新視角。
  • 《南京大屠殺史》韓文版首發 呼喚中韓兩國共同記憶
    南京大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楊顏慈)2017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記者11日獲悉,《南京大屠殺史》韓文版正式首發。這部記錄南京慘案最完整的原創性研究巨著,將通過全球語言向世界發聲。在登陸韓國後,該叢書還將發行德語、西班牙語等多語種版本。
  • 南京大屠殺公祭日主題作文800字範文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我們一國之名,舉國同悼,祭奠這段民族之殤,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小編整理了《關於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作文: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供同學們參考。》》》2017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現場直播完整視頻回看地址­  「他們終日生活在恐怖災難之中,精神正處於歇斯底裡的驚恐之中,這種狀況何時才能停止啊!」
  •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
    新華社照片,東京,2020年12月13日 (國際·圖文互動)(1)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這是12月13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現場。
  •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戰爭犯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9月7日,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南京大屠殺與日本戰爭犯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成功舉辦。
  • 張純如逝世十周年:她讓全世界都看到南京大屠殺
    但她用生命撰寫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改變了西方世界長期遮蔽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的現狀,讓全世界都看到了「南京暴行」的真相。  今天,美國加州洛斯阿託斯市的「天堂之門」墓園,將奏響輕柔的音樂。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將在那裡和張純如生前的親朋好友,以及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聯合會的工作人員,舉行一場長達1小時的紀念活動。
  •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在對侵略戰爭、種族屠殺和恐怖威脅深刻反思、同聲譴責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半個多世紀前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顯示出巨大的現實警示意義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徐機玲蔡玉高  12月13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投資3億多元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艱難出版 日媒體反思戰爭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艱難出版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文雨來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就在中國民眾以各種方式紀念這段歷史的同時,一部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歷史書即將在日本面世。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是什麼樣心理導致當年日本侵略者喪失人性?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同胞何辜,國難正殷。乙酉既捷,家國維新。今天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在80年前的今日,日本侵略者侵佔南京後,進行長達6周的侵佔屠殺,他們燒殺姦淫,無惡不作。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攻佔南京,進行40多天的血腥屠殺,槍殺、活埋、強姦、火燒……30萬同胞橫屍遍野。1937年3月的杭州,總人口數約為59.6萬;1938年6月的杭州,總人口數為18.1萬。
  • 南京大屠殺,日本為何還不道歉
    南京大屠殺距今已有83周年了,不過日本政府至今都沒有對此事正式道歉過。日本不僅否認南京大屠殺,而且也否認發動侵華戰爭。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時候,聲稱響應的是日本「天皇」的號召,在信息不發達的當年,「天皇」在日本民眾中,是神一樣的存在,能為「天皇」服務,他們倍感榮幸。
  • 記住,南京大屠殺
    今天后臺有一位給我留言,如是說:今天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希望您能寫一篇相關的文章,提醒人們勿忘國恥,謝謝我回了一句:這不是我們的國恥。南京大虐殺、南京大虐殺事件、南京虐殺事件 など多様な呼稱がある(後述)。この事件については、事件の規模、虐殺の存否、戦時國際法違反か、犠牲者數などさまざまな論爭が存在している(南京事件論爭)。事件の真相はいまだ不明である。懂不懂日語的諸位,大概都看明白關鍵詞了。「殺傷、暴行、事件の真相はいまだ不明である。」
  • 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 《拉貝日記》真相震撼柏林
    由中德法三國合拍、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拉貝日記》(原名《約翰·拉貝》)日前在柏林電影節舉行媒體展映。歷史真相震撼全場,媒體紛紛表示影片「在極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與歷史」。  電影《拉貝日記》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約翰·拉貝與一批外籍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保護中國難民的生命和財產的故事。影片改編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這本《拉貝日記》真實記錄了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影片曾在中國上海、南京實地拍攝,張靜初、任泉等人參與了演出。
  • APA酒店重上架國內旅遊網站,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這麼說
    如果這個事情屬實的話,這些單位的負責人應該到我們館來,好好學習一下歷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11月14日,紀念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公審南京大屠殺案戰犯70周年座談會在南京舉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張建軍在致辭中回應了APA酒店在國內恢復上架一事。
  • 銘記歷史 網絡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83周年的祭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了緬懷死難者,牢記中華民族屈辱與抗爭的歷史,青山社區召集網格志願者開展「銘記歷史、網絡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主題教育活動。
  • 南京大屠殺英文版網站開通 中文站訪問量近30萬
    新華網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蔡玉高)12日,南京大屠殺史實英文版網站正式開通,網站網址為english.nj1937.org。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真相,揭露侵華日軍當年在南京的血腥暴行,並教育人們以史為鑑,珍愛和平,2004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通了南京大屠殺史實中文網站()。
  • 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這是12月13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這是12月13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12月13日,人們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現場觀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石秀英的講述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