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銀行存摺。
12月26日,走進崇州市隆興鎮上的「糧食銀行」,青橋村14組村民任建興掏出一本「崇州糧食銀行存摺」,「支取」了25公斤新鮮大米。而此前,他存進去的,是幾百斤剛打下的稻穀。
有網點、有存摺、通存通兌——幾乎和銀行功能一樣的「崇州糧食銀行」,並不是崇州的首創。但這個「全省幾乎沒有成功範例」的創意,卻在崇州煥發鮮活的「生命力」:運行3個月以來,已經覆蓋崇州80多個土地股份合作社,擁有儲戶6400多戶,存有稻穀651.7噸。
從曇花一現到蓬勃發展,「糧食銀行」生命力何來?
□本報記者 顏婧 文/圖
【問題】
糧食收成好帶來「幸福的煩惱」
「取完米,原來的613.22公斤稻穀按照基準折率0.628%換算後,還剩餘573.41公斤……」任建興核對存摺無誤後,在一份花名冊上簽字確認,然後喜滋滋地把大米抬上車。「明年不用再吃陳米了!」而去年,他還在為稻米的處理髮愁。
2011年起,崇州市推行農業生產「1+4」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為主,以農業公共品牌服務、農業專家大院科技服務、農業服務超市社會化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四大服務體系為支撐,搭建起現代農業框架。
以任建興為例,前年加入隆興鎮青橋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後,家裡5畝田由職業經理人打理。收穫後,2/3的稻穀賣給糧食收購商、把錢分給大家,剩下的稻穀則按每人的投入比例進行分紅,農田收穫和農民收益都大幅增加。
可是這些稻穀,卻讓任建興露出愁容。原來,當地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他家早已集中住進了設施完善的小區。「家住3樓,上哪裡曬穀子、存穀子?」他說,就算聯繫工廠把稻穀烘乾,還得背上去找地方存儲;需要米的時候,還得再把穀子背去加工廠,「想想就麻煩。」
當年,他和大部分村民一樣,無奈地把分紅所得當場賣給收購商,「我們肯定寧願吃自家的新鮮稻米。再說稻穀曬乾前水分重,賣不起價,每畝要少賣100多元。」
這筆帳一旦細算,土地股份合作社一年的辛勞就要縮水。「這是『1+4』面臨的新問題。」崇州市推進「1+4」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辦公室副主任周維松告訴記者,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保障了產量,也讓農民增收,但大家都跟城裡人一樣住進小區樓房,大部分年輕人又都在外打工,「豐收就變成了後顧之憂。」
不久,由成都蜀農昊農業有限公司成立「崇州糧食銀行」,通過政府補貼、市場化經營的模式開始運作。
【辦法】
2斤米當「手續費」解去後顧之憂
其實,就算不住樓房,糧食的存儲在農村也一直是個大問題。
根據國家糧食局流通與科技發展司統計,由於農民在糧食產後存儲、運輸等方面的不科學,導致糧食產後的損耗率高達10%左右,每年僅農戶存糧環節就會損失1500萬噸至2000萬噸糧食,造成240億元的損失。而且,由於農村晾曬場地不夠,農民經常佔用公路曬穀,既不安全,還容易混入砂石。
這一難題在崇州有了解決辦法。今年9月底開始,收割好的稻穀,直接由職業經理人聯繫糧食銀行的車去拉,「銀行負責烘乾、存放,農民憑存摺隨查隨取。」「這下簡直可以高枕無憂了。」一位去糧食銀行取糧的農民笑稱。
據介紹,目前糧食銀行在政府調節、土地股份合作社監督的基礎上,達成了糧食存取的基準折率,「按照這一算法,100斤稻穀存放1-3個月內,可取62.8斤新鮮大米;存放4-6個月內,可取60.8斤新鮮大米;存放7-12個月內,則可取58.8斤新鮮大米。」周維松解釋。
此前,多方就100斤稻穀究竟能打多少斤新鮮大米而爭執不下。「最終,由當地農發局牽頭,邀請了土地合作社的經理人、社員代表,與銀行負責人一起前往多家糧食加工廠,現場對1000斤稻穀加工試驗,最終得出了100斤稻穀可出64.8斤大米的數據。」各方心服口服。農民在提米的時候,只需要給2-6斤不等的「手續費」。
農民楊光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稻穀存家裡半年以上,一般都會生蟲受到損耗,100斤稻穀只能打50多斤米,而且由於受潮等因素,米質也不行。
糧食銀行負責人羅春明表示,對糧食企業而言,糧食銀行也能在收購環節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而倉儲、水電方面的費用還會得到政府的補貼。
【探索】
持續創新方可長遠發展
崇州市農發局信息中心主任高原表示,「糧食銀行」之所以蓬勃發展,還是源於「1+4」模式的成功推廣,「只有以規模化的種植、規模化的產量為載體,才能讓糧食銀行的效益越來越明顯。」
但「糧食銀行」發展起來,類似「100斤稻穀兌多少斤大米」這樣的爭執焦點,也逐漸多起來。「不少農民還提出,如何保障所有存入銀行的稻穀質量都能『一碗水端平』?能不能拿米置換其他的農副產品?銀行也在提,是否有必要推出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運轉效率的配送機制?」
在崇州,糧食質量水平並不是大問題。通過「1+4」模式,糧食種子的購買、種植的質量都有保障,稻穀質量基本持平,這些來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稻穀烘乾後都能統一存儲。
也有例外。今年,有個職業經理人從浙江購買了更好的品種,種植下來,稻穀質量很高,能賣到1.85元/斤,比市場平均價高了4角多。合作社不願混存,直接全部賣了。
此外,前幾天當地集賢鄉梁景合作社的一次集體取糧,也讓羅春明認為可通過「配送制」提高效率:「那天梁景合作社統計了社員共需要3000斤大米,讓我提前備好,我就直接喊加工廠來拉米、打好,再由加工廠免費送到合作社門口,既提高效率,還節約雙方的運輸成本。」
對部分觀望的農戶來說,最大的擔憂還是 「萬一糧食銀行垮了呢」。周維松坦言,政府和「銀行」已進行了詳細的市場、信用、擠兌、存儲等方面的風險評估,並一一做出了對策分析,「如農發局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對糧食銀行的帳目及存糧定期檢查,堅決杜絕在糧價高時,糧食銀行發生倒賣糧食的情況;實行緊急封存制和糧食儲備制,確保但凡有任何異常時,能夠有糧食兌換給農民。」
周維松說,今年崇州共有8萬多畝土地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模式進行集中種植和經營,隨著合作社的增加,明年突破10萬畝土地已無懸念,下一步,將引導糧食銀行新增服務,如對稻穀質量進行等級評定,增加「一對一」的存取服務,補差提取更優質的大米及置換農機器具等,「只有不斷地完善才能保證多方共贏的模式可以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