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團」微課堂又開課啦!
一起來看看
小編為大家奉上的心理課堂內容
有這樣一個例子:三個人合夥做生意,最後賠了。
甲說:「都怨你們,沒有真本事,和你們合夥真是倒黴!乙說:「我覺得這次賠本有幾個原因,一是我們三人想法不一,勁沒往一處使。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觀阻力。"丙說:「都是我不好,我沒幹好工作,請你們原諒,我一定會改正,大家還是接著幹吧。」
這段對話中,甲用長輩的口吻指責兩位同事,顯然是一種家長心態;乙非常冷靜,像一個穩重、明理的成人,屬於成人心態;丙卻像個小孩子,像做了錯事般,一個勁地求大家原諒,正處於孩童心態。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當中都存在著這三種角色心態。這就是心理學中的PAC人際交往理論。
一、什麼是PAC人際交往理論?
PAC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Eric Berne於1964年在《人間遊戲》一書中提出並創立的整套PAC人格結構理論。
PAC理論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這就是「父母」(Parent)、「成人」(Adult)、「兒童」(Child)狀態。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分,而每一種人格狀態都有其特點。
二、心態表現
「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表現為統治、訓斥、責罵等家長製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 你必須……」。
「成人」狀態表現為注重事實根據和善於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這種人能從過去存儲的經驗中,估計各種可能性,然後作出決策。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
「兒童」狀態像嬰幼兒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布。一會兒逗人可愛,一會兒亂發脾氣。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佔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遇事畏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不加考慮。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
根據PAC分析,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態,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成人反應。
三、PAC理論的運作機制
根據PAC理論,只有溝通雙方的心理狀態都呈平行狀態時,雙方的交往才會處於兩者都舒適的狀態,從而使對話順暢地繼續下去。否則,雙方會出現不適的感覺,造成溝通受阻的局面。
知道了PAC理論的內容和機制,就到了如何運用的環節。答案很明顯,那就是和他人保持平行狀態溝通!
先判斷對話時對方的狀態,然後我們再與之匹配就可以啦。
如當他人溝通方式是成人時,我們就採用成人溝通方式的語境。這樣,我們就能找到和他人嚴肅討論或者適度輕鬆氣氛的正確打開方式。
PAC人際交往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與他人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當然,這只是一個心理學方向上的小提示,和他人溝通最重要的還是真誠禮貌呀!沒有人會拒絕真誠懇切的對話的哦~
~~~~~~~~~~~~~~~END~~~~~~~~~~~~~~~
圖文:花花
審核:蔡啟玲
編輯: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