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2021-01-08 紅豆的醬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常常會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叫他向東他卻去西,常常故意唱反調,這令不少家長抓狂。而家長眼中孩子的任性和調皮,其實並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很可能是家長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偏差,用錯了教育方式,以至於親子之間的溝通牆壁越來越厚,同時導致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願意與家長交流。

實際上,孩子和家長都有自己的情感訴求和陪伴需要,雙方都需要彼此的溫暖和關愛,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進行溝通,這就是溝通失語的狀況。與孩子溝通難、親子溝通失語是很多家長的心病,也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大煩惱。

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對1500名學生信息的調查,最後得出的結果是61%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這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困境,一方面家長認為孩子性格扭、溝通難,另一方面,孩子卻覺得家長古板又固執,雙方互不理解,最終演變成了溝通失語的狀況。

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困境,家長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PAC理論,其中提到的3種"心態失衡"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頻頻受挫的原因。

一、 和孩子溝通困難?你可能是出現了"心態失衡"

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很容易就會出現"心理失衡",要麼孩子不再願意與家長談話,敬而遠之;要麼孩子會表現出厭倦和逃避,用暴力的方式想要衝破束縛。

根據PAC理論,親子之間出現溝通困難的原因可以大致分為三點:心態錯位、心態錯對結構僵化,這三點原因的著重點就放在家長身上,這給廣大家長很大的啟示:如何適當地運用PAC理論觀察自身的心態問題,調整心理狀態和行為,適應孩子的心態和需求,有效與孩子進行溝通。

家長如果發現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很困難,那麼就一定要警惕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1、心態錯位

心態錯位,指的是家長在特定的場合下,表現出與之不適應的心理狀態和生理行為。比如家長在孩子應該學習讀書的情況下,對他的教育卻過於放鬆,沒有轉換到"家長心態",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趁著這個控制放縱自己,最後家長想教育,卻發現已經和孩子無法溝通,這就是心理錯位的危害。

心態錯位,強調的是家長切磋了心理狀態,最後導致計劃中的教育結果不如預期,偏離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做法是去到不同的場合,家長都要積極主動調整自身的心態,讓親子雙方之間的溝通更加輕鬆順暢。

2、心態錯對

心態錯誤,是指父母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採取了不恰當、不協調的教育方式。如果面對孩子比較任性,不理智的時候,家長不能冷靜下來,同樣感情用事,那麼兩人最終很可能會因為一意見不一致而產生激烈的衝突,這就阻礙了親子之間的溝通。有時候孩子實事求是的指出父母的缺不足,但是這時父母卻板起臉來極力詭辯,他們還是也會受其影響,在被教育的時候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心態相對會導致親子雙方產生摩擦和矛盾,只有父母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應對方式,媽媽,孩子才會以父母為榜樣學會如何調節情緒。

3、心態結構僵化

心態結構僵化,指的是家長不懂得因地制宜的轉換自己的心態,固守一種心態結構不變。這樣死板僵硬的教育心態,怎麼可能會促進順利的親子溝通呢?

家長在嚴格要求、和管理孩子的同時,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比如孩子需要安慰的時候,家長應該用"兒童心態"來與孩子對話,進孩子的內心和立場,就算是犯了錯,也應該嚴愛結合。

二、 避免出現"心理失衡",家長應該怎麼做?

1、調整心理預期,對孩子的期望需得當

對孩子的期待過高是導致家長常常感到失望、沮喪和憤怒的原因,因為孩子無法達到自身的心理預期,那麼家長就會很焦慮,以至於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情感和心理需求,自己也變得鬱鬱寡歡。

很多家長常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我知道你會的第一名!",想著以此來振奮孩子的士氣,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實際上,過高的期待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過分強調自己的期待,其實是帶著警告的意味。如此一來,孩子的思想包袱過重,自然就會產生畏懼心理,不願意與家長溝通。

因此,家長無需時時刻刻提醒孩子應該要怎麼做、做得怎麼樣,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合情合理、實事求是的。就算孩子遭到了挫折和失敗,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鼓勵他看清自身優勢,先肯定自我,再完善自我。

2、直白地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切忌正話反說

溝通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就是表現出自己的真誠,真誠的對話,真誠的感受,真誠的表達。家長要直白地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缺點和優點都要點出,給孩子一個客觀理性的評價,這樣孩子才能正確地看待自身。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正話反說。比如爸爸看到孩子不肯做作業,直接就對孩子說:"那就別做作業了,明天帶著個空書包上學。"可結果孩子真的放棄做作業,信以為真。

可見正話反說,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行為指導,孩子會天真的以為就應該這樣做。因此,無論是出於對孩子行為規範的建立,還是個性培養上的考慮,家長都必須要把話直接說清楚,給孩子一個簡單明了的引導和指令,不需要孩子慢慢猜測。

3、接納孩子的不足和負面感受,創設寬容的家庭氛圍

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處理自身的情緒,孩子很可能會發洩不當,做出一些很衝動的行為激怒父母。這時候家長必須要首先冷靜下來,比起用訓斥和批評來教育孩子,不如先接納孩子的不足和負面感受,這樣的教育方法更貼近孩子的心理。認同孩子的感受,首先就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敞開心扉,再去與孩子溝通的困難也會大大減少。

在個體一個體的相處中,必須要有一個人先主動的接受對方的負面感受,這樣才能打開溝通的渠道,不然兩個人或愛於面子,或不懂表達,就很容易導致溝通失語,這就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困難。而且,家長一定要學會寬容地對待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創設一個寬容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在包容的環境下成長。事事批評、逼迫孩子,時時要求孩子獨立聽話,其實很多時候都不管用。

我是紅豆的醬,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話音剛落,孩子就有點生氣地說:"我知道了,你不要總是嘮叨我。"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是在提醒你,提醒幾句都不行了?"孩子馬上拿起手機直奔房間,不聽媽媽說的其他話。第二天媽媽發現兒子還是沒做完作業,似乎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還嘆息一句:"和他溝通越來越難了!"本來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最終卻落得溝通困難的結局。
  • 微課堂|與人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PAC理論
    這段對話中,甲用長輩的口吻指責兩位同事,顯然是一種家長心態;乙非常冷靜,像一個穩重、明理的成人,屬於成人心態;丙卻像個小孩子,像做了錯事般,一個勁地求大家原諒,正處於孩童心態。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自我當中都存在著這三種角色心態。這就是心理學中的PAC人際交往理論。
  • 孩子哭訴課程難,跟不上,想退學,家長怎樣面對高一現象?
    學生到了高中,感覺功課難是普遍現象,我們稱其為「高一現象」。尤其是對那些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很優秀的孩子,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要慌亂,要了解情況,弄清原因,尋找對策。3.心理失衡,惡性循環優秀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成績位於前列的情況,升入高中後,由於尖子生匯聚,會有一個重新排名的過程。加上節奏一時不能適應,聽課又吃力,孩子容易心理失衡。這種心理失衡會讓學生陷入焦慮的狀態,越發影響聽課、練習的質量,進而影響考試發揮。這就形成惡性循環,使學生一時難以調整過來。
  • 學會和孩子溝通,讓孩子不要抗拒家長,要注意這3點
    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大多數時候他們喜歡用吼叫的方式或是指責,來達到目的。但是其結果往往次數多了之後效果甚微。孩子知道了父母的脾氣和管理孩子的套路,他們也會以各種方式來應對父母的反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如此。其實無論是和孩子或是人際關係中,溝通本就是一門學問,並不是人人都能掌握。但是對於孩子,自己親生的脾氣秉性多多少少都是很了解的。
  •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4 -家長怎麼做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呢?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 孩子出現3種行為時,家長別手軟,該打就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孩子出現3種行為時,家長別手軟,該打就打,長大再改就難了:1.不尊重長輩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都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尊老,是一種不忘本不舍根的表現,而中國人也一直都有這種不忘本不舍根的精神。所以我們通常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
  • 孩子遇到挫折後,為何會心態失衡?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導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兩種孩子,一種是自己跌倒然後發現自己沒有受傷的時候就會繼續站起來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另外一種是自己跌倒後無論受傷也好不受傷也好,只要遇到一點挫折就會在那裡嗷嗷大哭,然後等待父母或者身邊的人去幫助他,所以很多家長就會產生一種心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心態失衡?
  • 心態失衡,人就會跑偏
    心態失衡是一種病,一種心理疾病。一個人若是出現心態失衡,狀態就會表現出強烈落差,甚至會跟平常人不一樣,容易出現激動、失落等情緒波動。跑偏,東北方言,說人的想法和行為偏離正常人想法和行為。若是一個手握大權者,表現出心態失衡,權力甚至就會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自己把持的「一畝三分地」裡,肆意橫行。吉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就患有嚴重的「心態失衡症」。由於心態失衡,李偉在任白山市委書記時,發現自己的一句話或是一個籤字,項目就可以落地投產,迅速產生巨額收益。
  • 孩子出現自卑的心態,家長及時做到這3點,孩子才會變得更自信
    會出現語言障礙進入自卑狀態的孩子,他們的的語言組織能力往往也會很差,自卑感可能會阻礙到大腦的正常運行。和別人交流有一定的困難,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們少之又少的詞彙量。這樣的孩子對於學習也不會太主動,長大後很難有好的成就。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出現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經常帶孩子的家長想必知道,孩子在2歲左右會變得特別「難帶」,不再像之前那麼聽話懂事,「小惡魔」的屬性漸漸流露出來。家長難管孩子時,又惱火又無奈,該怎麼教育孩子成了家長最頭疼的事情。孩子調皮叛逆的背後其實也說明了一個情況:孩子越聰明,越「難帶」。
  • 和孩子溝通無效,那是因為溝通有障礙,金喇叭建議家長這樣溝通
    在教育中,起著絕對作用的因素少不了溝通,溝通是橋梁,這座橋梁搭建的不僅僅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繫,更是在為孩子的美好前程鋪路,家長們並非不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但總是苦惱於&34;或是&34;問題,這也導致和孩子的每一次溝通都未能達到如意效果。
  • 寶寶出現這4種「怪異」現象,家長不能忽視,娃內心可能出了問題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經常性的怪異行為,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因為行為反映心態,這可能表示寶寶的心理出現了小問題,需要及時關愛。 小姨說這並不是生理性的疾病,可能是上了幼兒園後不太適,但又不敢跟家長講,所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心的不安。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怎麼樣判斷"16歲"現象 那麼怎麼判斷孩子是否發生了"16現象"呢?孩子放假回到家後,爸媽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和孩子關係疏遠了嗎?
  • 越難帶的孩子,就越聰明?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很聰明
    越難帶的孩子,就越聰明?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但其實,這事兒還真就未必是一件壞事兒。在育兒界非常有威望的李玫瑾教授,就曾針對這件事,發表過觀點。她認為,孩子難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聰明的體現。特別是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話,家長就可以偷著樂了,因為這說明孩子非常聰明。
  • 孩子睡覺出現3種現象,家長不注意,孩子的健康受到威脅
    昨天鄰居小王正在為孩子睡覺發愁,原來她家3歲的孩子晚上睡覺突然變得特別不老實,總是踢被子。小王以為孩子是熱了,所以沒有理會。但轉天孩子就開始咳嗽。實際上,孩子一旦身體出現異常狀況,首先會通過睡眠反映出來。我們來看看以下3種狀況,往往都是在提醒父母孩子身體狀況出問題了,各位家長一定要注意了。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 了解心理才更了解管理:經典人格特質理論之PAC理論
    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根據PAC分析,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態,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應。
  •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容易心態失衡?主要因為這三點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兩種孩子。只要一個孩子不受傷,他就會迅速站起來,拍拍泥土,繼續快樂地玩耍,而一個孩子一旦跌倒,無論是否受傷,他都會哭得非常厲害。他一直躺在地上等著父母幫助他,父母回來後會向家人哭訴,好像遇到了很大的委屈。那麼也是同齡的孩子,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很容易心態失衡呢?主要是因為這三點。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很容易心態失衡?
  • 孩子積食,脾虛難長個?勸誡:這3種飯,各位家長們別再亂餵了
    家長們聚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很多家長都會在餵養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會有不吃飯、不長個、體質差等毛病,其實這些問題可能都是因為孩子脾胃虛弱、積食引起的。中醫裡有脾胃虛則百病生、脾為後天之本等理論,也就是說孩子的脾胃強健,食物就能被正常運化,飲食也就正常,反之,食物的運化出現問題,孩子身體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了。
  • 當父母自己心態失衡,你會發現孩子身上哪兒哪兒都是錯
    她問:孩子總是撒謊,鬼話連篇,該怎麼教育?我跟她說,孩子撒謊,可能和父母的過度獎勵或者過度懲罰有關。如果發現孩子撒謊,父母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想想,消除誘因,孩子不再需要為了獲得獎勵而撒謊、為了避免懲罰而撒謊,自然不會再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