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大多數時候他們喜歡用吼叫的方式或是指責,來達到目的。但是其結果往往次數多了之後效果甚微。
孩子知道了父母的脾氣和管理孩子的套路,他們也會以各種方式來應對父母的反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如此。
其實無論是和孩子或是人際關係中,溝通本就是一門學問,並不是人人都能掌握。但是對於孩子,自己親生的脾氣秉性多多少少都是很了解的。
所以比起外人,只要稍加學習還是可以好好溝通。隨著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叛逆,越來越讓父母開始頭疼,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們溝通。
說重了怕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導致親子關係惡化,說輕了或是不說不疼不癢看著鬧心。
做父母的就是這麼矛盾,用自己的方式對待孩子,卻又害怕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什麼心理壓力和心理陰影。
1:你有什麼困惑,感覺怎麼樣
詢問他在學校或是和朋友間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不要等著孩子來告訴你,有許多孩子排斥和父母溝通,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
寧願找朋友聊天也不願意找家長,害怕家長指責嘲笑自己,不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只會打壓孩子的自信還說孩子大驚小怪的經不起磨難。
有的家長還嫌棄孩子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為什麼沒有欺負別人,總是教育孩子隱忍少惹事。這是國人的中庸和明哲自保的慣性思維作祟。
但是很多時候並不是你不惹事別人就會善待你,當發生霸凌或是老師的誤解,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們出頭,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沒有什麼比安全和自尊更重要的了。
2:你自己有什麼想法,想過後果嗎
挖掘孩子心裡的想法,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你只提供些許意見,至於後果如何,讓他自己學會承擔。
孩子會有自己的一套判斷,不會做出格的事的,太早的承擔責任會讓孩子不那麼輕易的認輸,知道做事的分寸,不會逃避責任,更不會因為生活的不如意誤入歧途。
有些父母就是覺得孩子還小沒法自己判斷,什麼都替孩子想好了,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左右孩子,讓他們躲在父母的庇護下很難自我成長,長大後遭遇挫折就容易放棄,或是自暴自棄。
3:你希望爸媽怎麼做,結果是你想要的嗎
孩子在思想上肯定還是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作為家長要把關愛孩子放在第一位,打個比方,孩子摔了,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怎麼這麼不小心,走路不能看著點嗎?
卻不是第一時間關心孩子摔疼了嗎?有沒有那裡不舒服。沒有人故意摔跤,很多父母以為自己的立場是愛孩子,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
在孩子眼裡父母永遠都是以斥責的口吻在說孩子如何如何,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孩子眼裡是怎樣的。
如果經常對孩子說,你希望父母怎麼做,你會開心一點,如果是你真正想要的,不妨父母配合一下孩子,看看效果如何。
其實大多數孩子如果因為父母平時過於暴躁,他們是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的。
因為說了也是白說,而那些被老人或是父母過於溺愛的孩子,提出的要求會更過分,這樣當然也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總結
所以說,把握好一個度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生的自己最了解,但是孩子也很了解父母的脾氣,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不要一味指責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和難處。
如果換位思考,你不見得比孩子做得更好。基因是你的,血緣也是你的延續,怎麼良好的相處溝通,並不是吃好、穿暖、花大價錢上好補習班這麼簡單的。
所以,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多審視自己的行為,把孩子當朋友,比居高臨下的對待他們,要求他們必須服從,必須優秀,這樣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