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現象
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6歲左右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
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楊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16歲,這段時間他兒子小明就喜歡上了去網吧打遊戲,而且是非常迷戀,對此他真的很頭疼。
楊先生說他兒子一直是很乖的娃娃,以前也去網吧,但是去一會就回來了,玩的時間不長。
但現在認識了一些朋友後,就白天在家睡覺,晚上整晚整晚不回家,痴迷於遊戲,而且家裡人的話是一句都不聽。
小明的媽媽都快急瘋了,楊先生打聽到小明在的網吧後就找去了。
到網吧後,看見小明那副頹廢的樣子,楊先生當場又打了小明。楊先生拉著小明回家的時候,網吧負責人說,小明一共欠了100多塊錢,結清後才能讓小明回家。
楊先生說,他對於小明現在痴迷於遊戲真是快沒辦法了,勸也勸過了,打也打過了,一點作用都沒有的,現在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阻止了。
還有一位媽媽抱怨:
兒子原本很聽話,但以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父母跟他說什麼話,他都要頂撞回來,有時乾脆不搭理。
期中考試成績有進步,媽媽本想趁這個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沒想到孩子反應讓人無語:
媽:兒子你真棒,這次成績不錯,媽為你驕傲!晚上想吃啥,媽媽給你做?
子:吃啥都行。
媽:這一段成績有進步,說明你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兒子,你是最棒的!
子:啥最棒的,棒不棒我自己最清楚,什麼都是最棒的,煩不煩啊。我先睡一會,困死了。
媽:去吧,一會兒我叫你。哎,你這回在班上能進前10名了吧?
子:媽 ——您就別問了。
媽:……………
類似的抱怨,聽過很多,故事的主角基本都是十六七歲,高二學生。
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到:
當孩子達到16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16歲"是個危險期
從生理上看
16歲左右是未成年人是青春萌動時期,對人生世事的感知、探求心大增,他們富於激情,善於投入,易受感情的困惑和傷害。
從心理上看
16歲左右的未成年人,已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不願受過多的限制與約束,他們自控力不足、承受力差,難以直面挫折與痛苦,好走極端。
另一方面,十六七歲的社會閒散人員佔60%,未成年人從離校到就業這段時間極易惹事生非、尋釁滋事,這就是「危險的16歲現象」。
還有一些高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6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王老師是一位有著十餘年高中教學經驗的班主任教師,她曾針對16歲左右學生的教育問題撰寫過一篇論文。
王老師提到,16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徵: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一名姓張的男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在與同學相處中常常出口傷人,動輒打人。他多次學著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傷及他人。
當問及他做這些事時是怎樣想的,這位男生的回答卻是輕描淡寫:「和同學並沒有矛盾,就是想發洩。」
16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儘管16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6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十六七歲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冉乃彥強調說:
「16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
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16歲期間」,在學習過程中也是一大坎。進一步可以衝向學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學渣!極容易與同齡人拉開差距。
因此「16歲現象」,家長一定要注意!
怎麼樣判斷"16歲"現象
那麼怎麼判斷孩子是否發生了"16現象"呢?孩子放假回到家後,爸媽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和孩子關係疏遠了嗎?
步入這個年齡後,有些學生開始反駁、頂撞老師、家長,越不讓做的事越要對著幹;有學生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甚至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容易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2.孩子還願意和你談心嗎?
這個階段的孩子,漸漸將同學、朋友作為傾訴心事的首選對象。
有學生說:
「和父母聊一些話題,比如明星、電視劇,家長不僅不了解,而且還會批評我不務正業。
如果不方便說出口的,就自己寫完鎖進日記本裡。」
據調查:
高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58.07%以上。其中16歲做學生尤為顯著。
3.你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是學習?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學習壓力較大,學業較重的階段。很多學生表示自己的學習任務很重,根本沒有精力再去做家長購買的試卷書和題集,但家長還是熱衷於買一大堆的練習題,讓學生感到厭煩。
對於學習問題,很多學生將原因歸於客觀性因素,如學習難度加大。但家長多傾向歸因於子女的主觀性因素,二者對學習問題的歸因明顯不同。
這種對學習問題的認知不一,自然容易引發諸多親子矛盾。
4.孩子經常頂撞你嗎?
16歲左右,學生生理上發生急劇變化,心理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他們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簡單、粗暴的說教方式不盲從,甚至拒絕接受。
同時,學生的個性也處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發展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渴望獲得和成人一樣的標準和評價。
調查發現:
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這個階段的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
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說服父母」;
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半數以上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探討」,
30%左右的家長還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
這既與此階段的學生「自我調節」的希望相悖,也易與學生「努力爭辯,說服父母」的方式,產生衝突。因此吵架和頂撞,自然也難避免。
家長朋友,如果對於上面的問題,你的答案有多個「是」,那麼很可能你家孩子就正處於「16歲現象」。
這個階段,家長應該怎麼做
這個階段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這一時期。
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主要有如下四種表現:
1.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2.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 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4. 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既然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1.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
所以家長們了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
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
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2.家長要認知自我,改變自我
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了解;
甚至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
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
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3.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
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
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所以家長們可以一試。
4.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著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時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
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
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閒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
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
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
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
點個「在看」,在教育路上,願我們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一起度過難關!
前幾天楊先生對於小明的狀態很生氣,動手打了孩子幾巴掌。處於叛逆期的小明,不僅沒有任何轉變,還在晚上偷偷跑出去和朋友換了一個網吧,四天都沒有回家。
來源:家長高考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