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2020-12-11 騰訊網

「16」歲現象

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6歲左右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

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楊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16歲,這段時間他兒子小明就喜歡上了去網吧打遊戲,而且是非常迷戀,對此他真的很頭疼。

楊先生說他兒子一直是很乖的娃娃,以前也去網吧,但是去一會就回來了,玩的時間不長。

但現在認識了一些朋友後,就白天在家睡覺,晚上整晚整晚不回家,痴迷於遊戲,而且家裡人的話是一句都不聽。

小明的媽媽都快急瘋了,楊先生打聽到小明在的網吧後就找去了。

到網吧後,看見小明那副頹廢的樣子,楊先生當場又打了小明。楊先生拉著小明回家的時候,網吧負責人說,小明一共欠了100多塊錢,結清後才能讓小明回家。

楊先生說,他對於小明現在痴迷於遊戲真是快沒辦法了,勸也勸過了,打也打過了,一點作用都沒有的,現在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阻止了。

還有一位媽媽抱怨:

兒子原本很聽話,但以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父母跟他說什麼話,他都要頂撞回來,有時乾脆不搭理。

期中考試成績有進步,媽媽本想趁這個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沒想到孩子反應讓人無語:

媽:兒子你真棒,這次成績不錯,媽為你驕傲!晚上想吃啥,媽媽給你做?

子:吃啥都行。

媽:這一段成績有進步,說明你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兒子,你是最棒的!

子:啥最棒的,棒不棒我自己最清楚,什麼都是最棒的,煩不煩啊。我先睡一會,困死了。

媽:去吧,一會兒我叫你。哎,你這回在班上能進前10名了吧?

子:媽 ——您就別問了。

媽:……………

類似的抱怨,聽過很多,故事的主角基本都是十六七歲,高二學生。

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到:

當孩子達到16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16歲"是個危險期

從生理上看

16歲左右是未成年人是青春萌動時期,對人生世事的感知、探求心大增,他們富於激情,善於投入,易受感情的困惑和傷害。

從心理上看

16歲左右的未成年人,已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不願受過多的限制與約束,他們自控力不足、承受力差,難以直面挫折與痛苦,好走極端。

另一方面,十六七歲的社會閒散人員佔60%,未成年人從離校到就業這段時間極易惹事生非、尋釁滋事,這就是「危險的16歲現象」。

還有一些高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6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王老師是一位有著十餘年高中教學經驗的班主任教師,她曾針對16歲左右學生的教育問題撰寫過一篇論文。

王老師提到,16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徵: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一名姓張的男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在與同學相處中常常出口傷人,動輒打人。他多次學著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傷及他人。

當問及他做這些事時是怎樣想的,這位男生的回答卻是輕描淡寫:「和同學並沒有矛盾,就是想發洩。」

16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儘管16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6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十六七歲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冉乃彥強調說:

「16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

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16歲期間」,在學習過程中也是一大坎。進一步可以衝向學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學渣!極容易與同齡人拉開差距。

因此「16歲現象」,家長一定要注意!

怎麼樣判斷"16歲"現象

那麼怎麼判斷孩子是否發生了"16現象"呢?孩子放假回到家後,爸媽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和孩子關係疏遠了嗎?

步入這個年齡後,有些學生開始反駁、頂撞老師、家長,越不讓做的事越要對著幹;有學生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甚至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容易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2.孩子還願意和你談心嗎?

這個階段的孩子,漸漸將同學、朋友作為傾訴心事的首選對象。

有學生說:

「和父母聊一些話題,比如明星、電視劇,家長不僅不了解,而且還會批評我不務正業。

如果不方便說出口的,就自己寫完鎖進日記本裡。」

據調查:

高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58.07%以上。其中16歲做學生尤為顯著。

3.你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是學習?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學習壓力較大,學業較重的階段。很多學生表示自己的學習任務很重,根本沒有精力再去做家長購買的試卷書和題集,但家長還是熱衷於買一大堆的練習題,讓學生感到厭煩。

對於學習問題,很多學生將原因歸於客觀性因素,如學習難度加大。但家長多傾向歸因於子女的主觀性因素,二者對學習問題的歸因明顯不同。

這種對學習問題的認知不一,自然容易引發諸多親子矛盾。

4.孩子經常頂撞你嗎?

16歲左右,學生生理上發生急劇變化,心理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他們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簡單、粗暴的說教方式不盲從,甚至拒絕接受。

同時,學生的個性也處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發展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渴望獲得和成人一樣的標準和評價。

調查發現:

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這個階段的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

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說服父母」;

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半數以上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探討」,

30%左右的家長還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

這既與此階段的學生「自我調節」的希望相悖,也易與學生「努力爭辯,說服父母」的方式,產生衝突。因此吵架和頂撞,自然也難避免。

家長朋友,如果對於上面的問題,你的答案有多個「是」,那麼很可能你家孩子就正處於「16歲現象」。

這個階段,家長應該怎麼做

這個階段並不可怕,重要的是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這一時期。

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主要有如下四種表現:

1.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2.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 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4. 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既然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1.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

所以家長們了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

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

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2.家長要認知自我,改變自我

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了解;

甚至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

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

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3.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

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

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所以家長們可以一試。

4.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著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時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

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

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閒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

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

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

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

點個「在看」,在教育路上,願我們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一起度過難關!

前幾天楊先生對於小明的狀態很生氣,動手打了孩子幾巴掌。處於叛逆期的小明,不僅沒有任何轉變,還在晚上偷偷跑出去和朋友換了一個網吧,四天都沒有回家。

來源:家長高考圈。

相關焦點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可「14歲現象」卻極為危險,看看這篇文章,陪孩子安全度過。我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
  • 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現象
    我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
  • 危險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危險!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和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轉自公號今日教育傳媒(長安文濤)綠色教育研究所: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 危險的「初二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越早看越好
    初二現象讓很多家長聞風喪膽,也是每個家長必須關注和面對的,究竟什麼是初二現象,應該怎麼做呢?還有人認為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作為家長這四個問題你要好好思考一下,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話?那很遺憾的告訴你,你的孩子正處於可怕的「初二現象」,你要趕緊關注起來!
  • 危險的「10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中小學家長早點看!
    其實,90%以上的4~12歲孩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述問題,而原因很簡單——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的思維力沒有跟上的表現!  補課不如補能力  我的表姐,一位職場媽媽,有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佳佳,佳佳活潑可愛。
  • 危險的「9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小學生家長早點看
    很多媽媽都跟我吐槽,為什麼自己孩子寫作這麼難?簡直篇篇作文都是氣死親媽系列!家長們都說她「永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比我們更理解孩子」;孩子們說:「以前上的作文輔導班都好無聊啊,但花生酥老師的課超有趣!平時,只有北上廣的孩子才有機會接觸到花生酥老師的課,想上她的課,也至少要排三、四個月的隊,一節課動輒500元+。
  • 危險的「14歲」現象,如何陪你的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橋梁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梁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
  • 危險的初二現象,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家長幫娃輕鬆度過
    初中是連接小學與高中的一條紐帶,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生處於「身心劇變」時期,是孩子一生中問題最多的時期,美國心理學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初二是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最難管理,被稱為危險的「初二現象。」
  • 「育兒」14歲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 「14歲」現象別大意,叛逆期也是塑造期,父母再忙也要陪娃度過
    家長首先要了解青春期孩子所要面臨的變化。青春期是身心變化最為迅速的時期:身體、情緒、心理、人際關係、第二性特徵等變化。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和ta一起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很多問題,教育專家提醒廣大父母:「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寫好作文很重要,但現實情況是孩子作文寫不好其中更有很多孩子歸根究底,這都是1個問題:對於作文學習,孩子沒有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初中的時間只有小學的一半,但學習內容卻是小學的幾倍!,最後導致中考甚至高考失利,影響孩子一生!
  • 高中生要不要家長陪寫作業?這種孩子,最好陪著!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在高考中脫穎而出的高中生不是好高中生。可是人有百樣,真的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自覺、主動地學習。這兩句話很多家長都聽到過吧?第一句是學生們喜歡說的:「我也想好好學習,可以管不住自己啊」。第二句是家長們常說的:「孩子學習就是不自覺,我們怎麼說都沒用!」
  • 可怕的14歲現象,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度過
    ",這個階段年齡的孩子特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自我的意識增強,過於自信,適應性差,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等等。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也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14歲的周恩來在回答老師提問時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激勵中華兒女的勵志名言。14歲的拿破崙在軍校就已經在讀伏爾泰、盧梭的作品,樹立徵服歐洲的雄心壯志。
  • 頂嘴、衝動、叛逆,青春期孩子「14歲現象」,父母要這樣陪娃度過
    所以不管是明星父母還是普通父母,都要學會去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危險期。「14歲」是危險期,也是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青少年13~19歲被定義為青春期。內心敏感多疑,不願跟家長溝通,總是跟父母頂嘴、吵架,而且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出現了很多壞習慣...這都是危險的14歲現象,也是青春叛逆期而且14歲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尤為突出,他們喜歡刺激與快樂,但從不在乎安全,可以說14歲正處在成長中的危險期。
  • 危險的14歲現象,別怕!5招助孩子順利度過難關
    英國科學家他們對9-35歲的部分男性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 可怕的2歲,孩子究竟怎麼了?家長該怎麼陪TA度過?
    《可怕的兩歲》作者約翰.羅斯蒙德提出一些異於主流的育兒觀點:不要妄想一邊當孩子的家長,一邊當孩子的朋友;不要企圖和孩子講道理。以上原則適用於一歲半至三歲孩童。他的部分觀點,我表示贊同,比如剛列舉的這些(刪減了一部分我並不是很認同的話。)。
  • 應對「初二現象」有妙招 幫孩子平穩度過「危險」期
    教育一直都是家長們亙古不變的話題。初中階段,男孩、女孩都開始步入青春期,最讓家長們頭疼的「初二現象」逐漸出現,在教育圈確實有種說法叫「初二現象」。有沒有應對該現象的妙招,以便幫孩子們平穩度過初二這個「危險」期呢?對此,山西晚報記者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