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14歲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2020-08-28 武老師的科創教育

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01

「14歲」現象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


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報導中寫道,小肖的作業本裡有一道題,「當你的父母錯怪了你時,你會怎麼辦?」

他如此回答:寬容、溝通、交流。


可以相信,他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也希望自己能與父母溝通。但是,正如新聞裡描述的,當爸爸把他從網吧裡揪出來扇耳光時,他沒有說一句話。接下來,他向爸爸掏出了彈簧刀……


在這起弒父的人倫慘劇中,不難注意到,這位少年正好處在14歲的年齡。


無獨有偶,在近期的現代教育大講堂中,主講嘉賓、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道: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02

「14歲」是個危險期


英國科學家曾進行過的一項研究證實,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


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分析認為:「與兒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是安全與否。


還有一些初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4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王老師是一位有著十餘年初中教學經驗的班主任教師,她曾針對14歲左右學生的教育問題撰寫過一篇論文。王老師提到,14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徵: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名姓張的男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在與同學相處中常常出口傷人,動輒打人。他多次學著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傷及他人。當問及他做這些事時是怎樣想的,這位男生的回答卻是輕描淡寫:「和同學並沒有矛盾,就是想發洩。」



03

「14歲」是最佳塑造期


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


橋梁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梁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

14歲的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伴談論世界新聞、科學成就,後來他們三個全部成為科學家。


冉乃彥強調說:「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04

家長怎麼做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呢?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主要有如下四種表現:


1、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2、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4、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既然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玩的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1.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所以家長們了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2.家長要認知自我,改變自我


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了解,甚至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3.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所以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4.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著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


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閒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

相關焦點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可「14歲現象」卻極為危險,看看這篇文章,陪孩子安全度過。我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 可怕的14歲現象,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度過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青春期為13-19歲。14歲的孩子正好進入青春期,他們的身體和心理上都會發生急劇變化,比如,出現了第二性徵,性意識進一步發展,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渴望獨立自主,並開始叛逆,不希望家長過多幹涉自己是生活。14歲是孩子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從一個懵懂的少年即將步入成熟的青年。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
  • 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現象
    我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14歲是最佳塑造期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轉自公號今日教育傳媒(長安文濤)綠色教育研究所: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1 -「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報導中寫道,小肖的作業本裡有一道題,「當你的父母錯怪了你時,你會怎麼辦?」他如此回答:寬容、溝通、交流。
  • 孩子7-14歲成長關鍵期,爸爸再忙也要記得陪孩子,尤其是這5件事
    孩子是每個家庭中幸福的象徵。然而,迫於各方面的壓力,一些父親不得不在外奔波以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7-14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爸爸再忙也要陪孩子完成這5件事。7-14歲成長的關鍵期對孩子的2大影響1、影響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建立相關科學研究曾表明:7-14歲是孩子人格形成發展的黃金階段。同時,通常情況下,爸爸也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英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爸爸是一定不可以缺席的。
  • 危險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危險!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和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 男孩一生有3大「關鍵期」,家長若能「牢牢把握」,孩子受用一生
    文/育兒的寶貝(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尤為重要,而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父母要能夠抓住孩子每一個階段,成長關鍵期的教育。他們要養活妻兒老小,要有足夠的能力為家人遮風擋雨,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重擔。本期話題:男孩一生有3大「關鍵期」,家長若能「牢牢把握」,孩子受用一生!如果說父母把握住了這些關鍵期的話,那麼家庭教育不僅能夠事半功倍,而且對孩子的未來的前途,都會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女孩天生柔弱,被父母關愛的同時也更讓父母擔心。
  • 幾歲決定孩子一生? 育兒書讓年輕媽媽犯暈
    如今各種育兒書暢銷,80後媽媽陳果家裡以「成長關鍵期」為賣點的就有近10本,她不知道該聽誰的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為了養育好孩子,父母們花費了不少心思。可如今,眾多暢銷的育兒書籍和各種早教班、補習班,讓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眼花繚亂。到底該聽誰的?到底哪種比較好?  其實,專家說,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育兒方法需要在實踐中靈活掌握。
  • 「家庭」14歲生日那天,父母一番話改變孩子一生
    我從來都不會像其他青春期孩子一樣怨恨她,這樣的相處讓我們更加親密無間。若干年後,在我女兒14歲生日那天,我帶著她到了我的房間。我們進行了一次相似的談話。在她的青春期,我們也保持了親密無間。而在同樣的年紀,我的兒子和他的父親進行了相似的談話。我的孩子們犯了他們在成熟和成長的過程中同樣的錯誤,但是許多錯誤他們都順利度過了,因為他們會思考它,然後過來跟我們一起商量它。
  • 0-6歲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0-6歲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2020-07-22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歲前,3個關鍵期決定孩子一生,優秀父母最好不能錯過
    對於子女的教育,父母的有效期總是有限的。父母的早期教育,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從性格,還是個性亦或是心理素質的成長。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7歲前,3個關鍵期決定孩子一生,優秀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 危險的「14歲」現象,如何陪你的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等等一系列的問題,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橋梁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梁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6」歲現象 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6歲左右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 三歲之前,決定孩子一生的這十個關鍵期,對照看看,你抓住了嗎?
    導讀:三歲之前,決定孩子一生的這十個關鍵期,對照看看,你抓住了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三歲之前,決定孩子一生的這十個關鍵期,對照看看,你抓住了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 「媽媽,我不想學了」,當孩子說這種話,家長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跨越49年,跟拍和記錄了他們的7歲、14歲、21歲……直至56歲的人生軌跡。到最後導演發現,無論富人還是窮人,要想改變命運,最容易的一個捷徑只有兩個字。——自律。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非要自律?自律決定人生高度。不自律的孩子,未來很難自由。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的習慣需要父母從小培養。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
  • 孩子身高受父母遺傳有多大?抓住這兩個關鍵期
    回到問題:孩子身高受父母的影響有多大?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身高的差異有 60%~80% 是基因決定的,而剩下的 20%~40% 則歸結於環境因素。簡單地說,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拼。另外,人種的差異決定了身高受基因影響的概率,不同人種身高受基因的影響概率同樣不同,所以歐美人的身高公式往往不適合我們。
  • 孩子小時候和誰睡,竟決定他一生的性格!父母一定要看
    原來,自從丹丹上班之後,孩子一直是奶奶幫忙帶,考慮到第二天要上班,孩子晚上也跟奶奶一起睡,加上有時候還會加班、出差,所以丹丹真正陪孩子的時間也相對較少。 現在孩子除了願意跟她玩會,其它時間就一直黏著奶奶。特別是到了晚上,非要跟奶奶一起睡,甚至連床都不給丹丹躺。 「這是我跟奶奶的床,你不能睡。」
  • 肖不斯說:如何養育好一個孩子?父母不能錯過的必讀育兒書單
    肖不斯說:養育好一個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那麼養好一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可能你會說是「錢」,也有人會說是「愛」,還有人說是「時間」……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真的是最本源的答案嗎?「只要有錢,我就能把孩子送去貴族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只要有錢,我就能帶孩子週遊世界大開眼界。」可你什麼時候能有足夠的錢?「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的人生就會有明亮溫暖的底色,將來就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