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危險!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2021-02-18 家長慧

您是家長嗎?是!就點標題下方藍色的 家長慧 三字,然後點關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慧姐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和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

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報導中寫道,小肖的作業本裡有一道題,「當你的父母錯怪了你時,你會怎麼辦?」

他如此回答:寬容、溝通、交流。可以相信,他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也希望自己能與父母溝通。

但是,正如新聞裡描述的,當爸爸把他從網吧裡揪出來扇耳光時,他沒有說一句話。

接下來,他向爸爸掏出了彈簧刀……

在這起弒父的人倫慘劇中,不難注意到,這位少年正好處在14歲的年齡。無獨有偶,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道: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英國科學家曾進行過的一項研究證實,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分析認為:「與兒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是安全與否。還有一些初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4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王老師是一位有著十餘年初中教學經驗的班主任教師,她曾針對14歲左右學生的教育問題撰寫過一篇論文。王老師提到,14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徵: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一名姓張的男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在與同學相處中常常出口傷人,動輒打人。他多次學著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傷及他人。當問及他做這些事時是怎樣想的,這位男生的回答卻是輕描淡寫:「和同學並沒有矛盾,就是想發洩。

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14歲左右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為了說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他舉了幾個成功名人的故事:橋梁專家茅以升14歲看到橋梁垮塌壓死人後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橋;14歲的愛因斯坦和兩個同伴談論世界新聞、科學成就,後來他們三個全部成為科學家。「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1.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2.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3. 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4. 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既然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玩的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所以家長們了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了解;甚至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所以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著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閒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


孩子到了14歲,正處於青春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階段。隨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需要父母多和孩子交流溝通。


而這7個秘密,家長必須讓孩子明白,否則就會毀了他一生。

相關焦點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可「14歲現象」卻極為危險,看看這篇文章,陪孩子安全度過。我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
  • 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現象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14歲是最佳塑造期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6」歲現象 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6歲左右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轉自公號今日教育傳媒(長安文濤)綠色教育研究所: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1 -「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報導中寫道,小肖的作業本裡有一道題,「當你的父母錯怪了你時,你會怎麼辦?」他如此回答:寬容、溝通、交流。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 危險的「14歲」現象,如何陪你的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等等一系列的問題,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英國研究者也曾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 「14歲」現象別大意,叛逆期也是塑造期,父母再忙也要陪娃度過
    英國科學家曾經做過的一項研究: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易衝動的年齡是14歲。孩子14歲的年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齡,孩子處於青春期,開始要脫離父母的管教,形成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會產生一種叛逆的心理。
  • 危險的「初二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越早看越好
    媽:……類似的抱怨,柳媽聽過多次,故事的主角都是初二學生。這可不是巧合哦,這其實是很普遍的&34;!初二現象讓很多家長聞風喪膽,也是每個家長必須關注和面對的,究竟什麼是初二現象,應該怎麼做呢?還有人認為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
  • 「育兒」14歲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這是因為,在各級各類語文考試中,作文都是佔分比例最大的一道題。作文的分值,小學佔30分,初中佔60分,課改後的高考佔70分,幾乎是語文總分的一半。2同樣是學語文為啥作文成績差距這麼大從歷年中考成績來看,大部分的同學語文考不到高分,都是因為作文的問題:題目看不懂、背的素材不知道怎麼用,想提高卻沒有方向。
  • 危險的14歲現象,別怕!5招助孩子順利度過難關
    英國科學家他們對9-35歲的部分男性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 頂嘴、衝動、叛逆,青春期孩子「14歲現象」,父母要這樣陪娃度過
    所以不管是明星父母還是普通父母,都要學會去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危險期。「14歲」是危險期,也是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青少年13~19歲被定義為青春期。很多父母都發現,自家孩子到了14歲左右時,原本聽話又懂事的娃,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 可怕的14歲現象,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度過
    "  英國科學家曾進行一項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也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14歲的周恩來在回答老師提問時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激勵中華兒女的勵志名言。14歲的拿破崙在軍校就已經在讀伏爾泰、盧梭的作品,樹立徵服歐洲的雄心壯志。
  • 危險的初二現象,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家長幫娃輕鬆度過
    初中是連接小學與高中的一條紐帶,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生處於「身心劇變」時期,是孩子一生中問題最多的時期,美國心理學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初二是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最難管理,被稱為危險的「初二現象。」
  • 女孩成長路上,這些「危險」離你不遠,做父母的要這樣教孩子
    導讀:女孩成長路上,這些「危險」離你不遠,做父母的要這樣教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孩成長路上,這些「危險」離你不遠,做父母的要這樣教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應對「初二現象」有妙招 幫孩子平穩度過「危險」期
    教育一直都是家長們亙古不變的話題。初中階段,男孩、女孩都開始步入青春期,最讓家長們頭疼的「初二現象」逐漸出現,在教育圈確實有種說法叫「初二現象」。有沒有應對該現象的妙招,以便幫孩子們平穩度過初二這個「危險」期呢?對此,山西晚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心理氧吧」危險的「14歲」現象,你中招了嗎?(原創)
    進入青春期,有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其中以14歲的年齡最為突出,很多人把它稱為「14歲現象」。操縱型父母: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3. 絕望型父母:感覺自己的孩子沒有救了,自己長期疲憊不堪,放棄希望;4. 自責型父母: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以上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我們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 《養育女孩》:了解女孩成長的5個階段,幫孩子避免5種成長危險
    這個過程被劃分為五個階段,有五種潛在的危險。當然,父母要在女孩的成長道路上發揮不同作用。男孩之間打一架,可能過會兒就沒事了,而女孩因為朋友產生的煩惱往往會鬱悶上幾天。做父母的就得出面撫慰她的傷口,鼓勵她,讓她恢復勇氣,重新啟動社交上的嘗試。所以,在這個年齡段,女孩的父母可能會更加需要教會孩子如何與朋友相處。
  •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
    那麼,對於正站在人生關鍵節點上、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陪伴、幫助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要想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孩子叛逆的表現是什麼?孩子為什麼會叛逆?不同孩子個體狀況有差別,這種慢慢成長起來的、要求脫離家長管控的叛逆意識或早或晚、或強或弱都要出現的。所以,叛逆期是孩子成長大多要經歷的階段,是成長的必然,是孩子逐漸成熟的表現。對此,家長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未雨綢繆,早作防範!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沒有掌握適合自己孩子教育方法的家長!針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叛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