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

2020-09-03 大興老師

今年在高一當班主任。

前幾天,班裡的一個男生由於學習問題與家長鬧矛盾,家長不得已聯繫到我,讓我從中溝通說和,緩和一下父子關係。

按照約定的時間,家長來到學校,在談話室,爺倆說著說著就說毛了,當爹的一時沒忍住,上去就給了兒子一個耳光。小男生登時一愣,隨即照著老爹的胸口「撲通」一拳,「你打了我那麼多次,今天當著老師的面你又打我,我再也不忍了!」一邊憤憤的說著!

這一拳,當時把當爹的打得愣在當場,旁邊的我也是目瞪口呆!

衝動的父親遇到了叛逆失控的兒子!

那麼,對於正站在人生關鍵節點上、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陪伴、幫助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

要想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孩子叛逆的表現是什麼?孩子為什麼會叛逆?

對此,一位心理學專家曾經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孩子放學回來,如果你讓他站住,他站住了,這不叫叛逆;如果你叫他站住,他不僅沒站住,而且還進了自己的屋,把自己的房門關上,甚至是重重的,這就說明孩子進入了叛逆期。

叛逆是一種個體獨立意識強烈的體現,只有個體意志足夠強烈的孩子才會表現出叛逆行為,因為只有強烈的個體意志才會讓他們有足夠的的動力來抵抗父母的管教。

不同孩子個體狀況有差別,這種慢慢成長起來的、要求脫離家長管控的叛逆意識或早或晚、或強或弱都要出現的。所以,叛逆期是孩子成長大多要經歷的階段,是成長的必然,是孩子逐漸成熟的表現。對此,家長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未雨綢繆,早作防範!

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沒有掌握適合自己孩子教育方法的家長!

針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叛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要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了解其內心世界。

孩子的健康成長,情感上的溝通交流呵護必不可少,而且立足於情感基礎上有效溝通交流,是幫助他健康成長的基石。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叛逆張狂,性格火爆,很多家長卻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所以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批評」「教育」中無處不包含著對子女的呵護和關愛,這一點至關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化解孩子與大人可能的衝突。如果沒有足夠的情感基礎,大人卻以父母之名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動手動腳,那是站不住腳的。在孩子年少的時候,他無力反抗,可以忍受。當他長大之後,有了足夠的能力與大人對抗,那後果就很可怕了。例如前邊提到的那位家長與他兒子之間的拳腳衝突,如果大人換種相對溫和的方式,能夠認識和考慮到孩子的「叛逆」,儘可能不和孩子起衝突,事情一定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第二,要注意觀察,關注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號準其思想脈搏,便於精準施教。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如果孩子能夠善待自己,進而善待他人,適應環境, 人格和諧,心態陽光健康積極向上,那自然也就不會存在心理障礙乃至叛逆一說啦!

父母教育孩子,要堅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指導,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密切關注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從關注和努力改變孩子的「心」開始。所以,要求大人注意學習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順其自然,因勢、因事而導,樂享其成,這樣做不僅與孩子的關係更為和諧,更是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學到了為人處世、處事的基本道理,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第三,要敢於放手,給孩子選擇權,讓他體會成功的愉悅,從而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

良好的教育從尊重開始,彼此信任和良性互動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條件,也是避免孩子出現叛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使是成長中的孩子,也會明白大人對他們的理解與包容。不少事實證明,在和諧的親子關係中,得到信任、受到尊重的孩子很少會出現叛逆。

每個人都希望能由自己做主,掌控自己,孩子也一樣。有些事情,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大人無需多言,切忌嘮嘮叨叨。

凡事切忌嘮嘮叨叨

因為孩子的行動力來自於大人的信任,更來自於自己成功做事的愉悅體會。

所以,敢不敢給孩子選擇權,敢不敢放手讓孩子做事,敢不敢讓孩子去試錯……,尊重孩子,給他自由,給他空間,給他信任,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去適應孩子,影響孩子,這些決斷既考驗著父母們的智慧,又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被重視。家人之間相親相敬,彼此舒適,父子、母子之間的碰撞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青春期的叛逆與桀驁不馴也比較不容易出現,因為「有選擇權的孩子永遠不會叛逆」!

第四,要注意方法,運用恰當的督促、鼓勵和表揚,利於被孩子認可和接受。

正確的交流溝通方法,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是親子溝通的靈丹妙藥。大人如果注意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技巧,他就願意敞開心扉,和家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家長可以通過稱讚、提問等方式激發孩子的潛能,鼓勵他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其健康成長也就成為可能。

但是,很多家長卻覺得孩子年齡尚小,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乖乖地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很多時候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就失去了耐心,表現得不耐煩。這讓孩子感到家長的觀點離自己很遠,不理解他,不能為他保密,感到處於被打壓的狀態,沒有安全感和放心感,與家長難以溝通,不願意對父母說出心裡話,之間的隔閡會越來越深,孩子出現叛逆也是必然,甚至出現長久積壓之後的爆發,導致孩子性情大變,乃至精神層面出現問題。因此家長的耐心非常重要,凡事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甚至要允許孩子有適當的爭論,那麼可能出現的叛逆和衝突也會大概率消失。

第五,要注意角色扮演,正確表達愛意,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大人的關愛,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對孩子實時的關愛,會讓孩感受到自己生命價值的意義所在,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影響深遠。如果大人忙於自己的事務,甚至加班加點導致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可能會誤認為父母不愛他了,乃至漸漸地在行為上發生著不該有的負面變化,叛逆的發生也是必然。

不可否認,天下沒有哪一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愛不曾被看到,那這種愛,對孩子來說,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同樣,如果家長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嚴苛批判、甚至打罵,可以預見,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從父母的行為中感受到的只是控制、打壓、指責和很難達成的期望,唯獨沒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由於大人對孩子關愛的不正確表達,孩子會變得神經質,易發脾氣、敏感,甚至叛逆。所以,父母給孩子的愛是傾聽,是理解,是包容,以及在孩子需要的任何時候給予他們適當的鼓勵和幫助,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良好的教育從關愛開始,親子之間的交流傾注了滿滿的愛意,至於叛逆導致的父子、母子之間的碰撞當然也就不會有了。

第六,要注意正面引導,善於示弱,構建和諧的家庭親子關係。

孩子是贏得的,不是贏過的。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非常重要,家長適當向孩子示弱,可以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

懂得如何向孩子示弱的父母是充滿智慧的父母。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慢慢形成自己的自主意識,家長在一些事情上適時向孩子示弱,讓他們有機會幫助父母做事,使他們更開心。這樣做不僅不用家長事事為他們操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使孩子更加考慮父母的感受,也更會想到父母也有許多的事情需要自己為他們分擔,自然也會慢慢變得懂事、不那麼叛逆了。

所以,聰明的家長,會選擇對的時機,循序漸進,擇機、適時進行有底線的示弱,這樣做的結果,更有利於激發孩子做事的熱情,減少避免叛逆,使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第七,要忌「訴苦式」說教,讓孩子從父母那裡感受到陽光和快樂,看到希望並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

父母的鼓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此,艾瑞克曾經說過:「能力是由愛和激勵構成的。」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父母的鼓勵和認可。如果父母情緒積極正向,孩子調節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也較強。

可以理解,許多父母向孩子訴苦的本意是讓他們明白父母辛苦的原因都是為了孩子,希望他們能夠體諒父母的不易而發奮讀書、做事。長此以往,當孩子屢屢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就會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變得敏感而自卑,『』訴苦『』就成了對孩子無任何益處的傷害劑,孩子出現叛逆也是必然。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雙向的、互動的。孩子能不能快樂,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長在生活工作中是否愉快決定的。試想,在怨聲載道的「訴苦式」說教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能體會到生活學習的快樂和美好嗎?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對孩子內心世界的影響,甚至在許多年後都會深深地烙刻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說影響終生也不為過。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段軌道,一路高興的日子,才會一路歌,一路希望,一路健康積極向上的力量。

十四歲的年華,正如初升的太陽!十四歲,是充滿無限期待的年齡,是青春路上的第一個驛站,是編織未來的年齡,是放飛心中夢想的年齡,是令人羨慕的大好年華!

十四歲孩子的生活中,有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只要用心,假以時日,每一位父母的孩子,都會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學有所成的人,一個滿懷感恩之心的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相關焦點

  • 危險的「14歲」現象,如何陪你的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
    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度過叛逆期,一同迎接孩子接下來的美好人生呢?進入初中後,孩子們便開始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獨立意識越來越強,而現實是一方面他們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因此逐漸進入逆反期。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而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缺少判斷;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
  • 危險的14歲現象,別怕!5招助孩子順利度過難關
    英國科學家他們對9-35歲的部分男性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可「14歲現象」卻極為危險,看看這篇文章,陪孩子安全度過。我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了解到,在他們接待的青少年諮詢案例中,14歲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 頂嘴、衝動、叛逆,青春期孩子「14歲現象」,父母要這樣陪娃度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其實都會經歷青春期、叛逆期,特別是14歲的危險期,很容易衝動,叛逆也是接踵而來。所以不管是明星父母還是普通父母,都要學會去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危險期。內心敏感多疑,不願跟家長溝通,總是跟父母頂嘴、吵架,而且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出現了很多壞習慣...這都是危險的14歲現象,也是青春叛逆期而且14歲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尤為突出,他們喜歡刺激與快樂,但從不在乎安全,可以說14歲正處在成長中的危險期。
  • 【家教】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十幾歲的孩子常常讓父母們很困惑。敏感的孩子變得浮躁或是喜怒無常。曾經很冷靜的孩子會和搭乘危險駕駛的車或是參與其他愚蠢的冒險。大量新的研究為這些困惑提供了一些解釋。大腦成像增加了另一種可以幫助測試青少年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假設和印證的數據。近幾十年的研究開始追蹤青春期一定時期的發展,而不是在一個時間點對一組青少年進行比較。新的縱向研究改變了科學家對家長在幫助孩子度過這不穩定的十年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
  • 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危險的「14歲」現象
    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14歲是最佳塑造期儘管1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 危險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危險!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分析認為:「與兒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夠權衡自身行為的好壞利弊,但他們更關注這些行為能否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刺激,而不是安全與否。
  • 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作為父母你知道嗎?
    在這個特殊時期,如果我們父母不了解他們的獨特心理,不了解他們的成長困惑,那麼我們很容易陷入「孩子衝動叛逆,父母氣急敗壞」的教育困境,甚至讓孩子無法安全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永遠的失去孩子。網絡圖片01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該如何給予孩子幫助安全度過青春期?
  • 14歲孩子有三種心理,往往很容易走偏,四步助娃度過「危險期」
    歲是「危險期」教育家冉乃彥提到:從多家心理諮詢機構中了解到,在接待的青少年的諮詢案例中,其中14歲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為突出。14歲的孩子就像是脫韁的野馬,如果父母一旦與孩子的關係處理不好,很容易使其關係降到冰點。
  •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
    每次出去做家長培訓,家長就會問我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啦?是兒童生長發育到成年的過渡時期,一般為12~18歲。是一個人生理心理髮育的轉折關鍵期。青春期的個體正處在生長發育高峰,性器官和性機能都迅速成熟,以及性意識的覺醒。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識和智慧知識的增長期,又是確立人生理想,訓練人格品性,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關鍵期。
  • 危險的「12歲」現象孩子如何度過
    6到12歲,是人的生命之花萌芽綻放的季節。這個美好的時間段,孩子們應該怎樣度過? 3.有自己的精神導師 孩子在6-12歲的年齡階段,特別是10歲以後,開始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引領者,陪伴孩子長大,和孩子和他一起探討未來,探詢自己想要什麼,為什麼,該如何做,給孩子建議或提示。
  • 孩子青春期的「14歲現象」,是叛逆期也是塑造期,父母要陪娃度過
    孩子的14歲是一個特殊時期沈女士一直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屬於比較乖的孩子,但家裡的老人提醒沈女士說,孩子就要14歲了,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所以會發生比較的叛逆,讓沈女士要多加重視。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14歲現象"實際上,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14歲現象",而所謂的"14歲現象"指的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逆反心理開始凸顯,這個時候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意識,而且往往大人越不讓做的事情,他們就缺偏要"對著幹"。
  • 可怕的14歲現象,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度過
    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指出:"當孩子到了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孩子在14時,真的會如此叛逆嗎?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 「危險的14歲」:孩子小學聽話乖巧成績好,上了初中可能就變樣
    孩子小學聽話乖巧成績好,上了初中可能就變樣,"危險的14歲"要當心 孩子小學聽話乖巧成績好,上了初中就變壞
  •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另一方面,十六七歲的社會閒散人員佔60%,未成年人從離校到就業這段時間極易惹事生非、尋釁滋事,這就是「危險的16歲現象」。 還有一些高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6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孩子什麼時候分床睡比較好?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床期?
    多少孩子因為分床睡,每天晚上哭鬧不停,上演著「生離死別」的大戲。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床期?每個專家都不建議孩子三歲之前和父母分房睡覺,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與父母的依賴關係較強,安全感尚未完全建立,生活中父母離開孩子一小段時間,孩子都會有恐懼感,更何況是夜晚入睡呢?分床睡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嚴重的壓力。孩子八歲之後一定要分床睡。
  • 青春期出現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轉自公號今日教育傳媒(長安文濤)綠色教育研究所: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面對這些迫切要長大、要獨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 積極人生大學劉一凡: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平穩度過性心理發展階段
    性蕾期了解孩子性心理發展的特點/01我們家長要了解孩子性心理髮育的過程孩子在0到3歲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因為他在子宮裡的時候和媽媽是一個人,離開子宮之後,他還覺得和媽媽是同一個人,所以孩子在3歲之前是不太清楚,他自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人。
  • 2歲寶寶也有叛逆期!孩子一生三次叛逆期該如何度過?
    另外,除2歲左右的寶寶叛逆期外,孩子還會經歷其他叛逆期嗎?......看完今天的這篇文章,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對待孩子的危險行為,很多爸媽習慣性的第一時間制止,對他說這樣「不行,很危險...」,但孩子卻總是不聽。其實不是孩子不聽,而是他不懂「危險」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