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直播,遇到了一位五年級孩子的媽媽或爸爸,就「觀察」孩子的細緻程度而言,我覺得更可能是一位媽媽。
她問:
孩子總是撒謊,鬼話連篇,該怎麼教育?
我跟她說,孩子撒謊,可能和父母的過度獎勵或者過度懲罰有關。如果發現孩子撒謊,父母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想想,消除誘因,孩子不再需要為了獲得獎勵而撒謊、為了避免懲罰而撒謊,自然不會再撒謊。
但接下去,她並沒有列舉出孩子「撒謊」「鬼話連篇」的具體事例,而是繼續吐槽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
她總是呆在自己房間,還關上房門;
她坐在椅子上總是晃來晃去,坐不安穩;
她寫作業總是一會兒出來吃點東西,一會兒又出來喝點水;
她專注力很差,做事總是不夠專心……
我不得不打斷她,請她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己對孩子太過挑剔,總去看孩子身上的問題,把孩子很多非常「正常」的表現,當成需要「管教」之處。
一番說服之後,她的吐槽仍然停不下來,我只好再次打斷她,提醒她可能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看待孩子時的心態。
一個孩子一丁點優點都沒有,並不太可能;但孩子在父母眼中一丁點優點都沒有,極有可能發生。這時,真正出問題的恐怕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當父母的心態因為種種原因失衡,你看孩子的視角,就會發生變化。
這時孩子的狀態和之前並沒有不同,父母的視角已經傾斜了,而你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依然覺得自己是「正」的,於是再看孩子,就會發現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歪」的,都得糾正。
這位媽媽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這樣。再繼續說一個小時,恐怕她也很難找出孩子行為中一點點在她看來足夠端正的地方。
陷入這樣的誤區,媽媽當然會更加焦慮,而更不舒服的,恐怕還是孩子。我不太能想像,一個孩子,面對覺得她一無是處的媽媽,心態怎麼才能不崩?
造成父母看待孩子時心態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總是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所謂「牛娃」做比較是一個,不能接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會成為普通人是另一個,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很深層的原因,是父母自己對目前生活狀態的不滿。
或是不滿意目前的經濟狀況,或是不滿意目前的婚姻生活,或是不滿意夫妻雙方在家務、家庭教育工作上精力投入的不均衡……很多很多原因,都會讓人對生活不滿,這種不滿,最便捷的發洩出口,就是挑剔、苛責孩子。在很多家庭,孩子都會成為父母一方甚至雙方遷怒的對象,無論做什麼,無論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滿意。
每對父母都是普通人,心態暫時失衡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有過或長或短的,看孩子怎麼都不「順眼」的階段,不同的是,有人能迅速覺察,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有的人從不覺察,只是埋怨老天爺給了自己一個那麼不讓人滿意的孩子。
能覺察自己心態的失衡並及時調整,也是做父母的一種智慧。缺乏這種智慧,一位媽媽或者爸爸,很可能把「挑剔孩子」這個深坑越挖越深,最後讓自己和孩子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堪,但又無法解脫。
當然,受這種糟糕狀況影響最大的,還是孩子。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很大程度上都來自父母的接納、認同和肯定,長時間被父母持否定態度,一個孩子很可能會變得否定自己:
我就是這麼糟糕,難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我。
不被父母喜歡的孩子,也不會喜歡他自己,甚至很有可能放棄自己——反正我就這樣了,隨它去吧。
於是他會真的變差,然後越變越差,最後真的成為父母認為他是的那種孩子。看看,父母毀掉一個孩子,就是這麼容易。
免於這種惡性循環的唯一途徑,只能是父母自己覺察——我現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到底源自哪裡?我該如何調整?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之後,你會發現,生活和孩子,無處不可喜。即便孩子偶爾有不那麼讓人滿意之處,你也會相信,自己和孩子能一起把狀況變得更好——你能如此看待,你的孩子會比現在幸福得多。
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