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自己心態失衡,你會發現孩子身上哪兒哪兒都是錯

2020-12-01 真心爸媽

昨晚直播,遇到了一位五年級孩子的媽媽或爸爸,就「觀察」孩子的細緻程度而言,我覺得更可能是一位媽媽。

她問:

孩子總是撒謊,鬼話連篇,該怎麼教育?

我跟她說,孩子撒謊,可能和父母的過度獎勵或者過度懲罰有關。如果發現孩子撒謊,父母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想想,消除誘因,孩子不再需要為了獲得獎勵而撒謊、為了避免懲罰而撒謊,自然不會再撒謊。

但接下去,她並沒有列舉出孩子「撒謊」「鬼話連篇」的具體事例,而是繼續吐槽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

她總是呆在自己房間,還關上房門;


她坐在椅子上總是晃來晃去,坐不安穩;


她寫作業總是一會兒出來吃點東西,一會兒又出來喝點水;


她專注力很差,做事總是不夠專心……

我不得不打斷她,請她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己對孩子太過挑剔,總去看孩子身上的問題,把孩子很多非常「正常」的表現,當成需要「管教」之處。

一番說服之後,她的吐槽仍然停不下來,我只好再次打斷她,提醒她可能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看待孩子時的心態。

一個孩子一丁點優點都沒有,並不太可能;但孩子在父母眼中一丁點優點都沒有,極有可能發生。這時,真正出問題的恐怕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當父母的心態因為種種原因失衡,你看孩子的視角,就會發生變化。

這時孩子的狀態和之前並沒有不同,父母的視角已經傾斜了,而你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依然覺得自己是「正」的,於是再看孩子,就會發現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歪」的,都得糾正。

這位媽媽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這樣。再繼續說一個小時,恐怕她也很難找出孩子行為中一點點在她看來足夠端正的地方。

陷入這樣的誤區,媽媽當然會更加焦慮,而更不舒服的,恐怕還是孩子。我不太能想像,一個孩子,面對覺得她一無是處的媽媽,心態怎麼才能不崩?

造成父母看待孩子時心態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總是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所謂「牛娃」做比較是一個,不能接受自己就是個普通人、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會成為普通人是另一個,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很深層的原因,是父母自己對目前生活狀態的不滿。

或是不滿意目前的經濟狀況,或是不滿意目前的婚姻生活,或是不滿意夫妻雙方在家務、家庭教育工作上精力投入的不均衡……很多很多原因,都會讓人對生活不滿,這種不滿,最便捷的發洩出口,就是挑剔、苛責孩子。在很多家庭,孩子都會成為父母一方甚至雙方遷怒的對象,無論做什麼,無論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滿意。

每對父母都是普通人,心態暫時失衡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有過或長或短的,看孩子怎麼都不「順眼」的階段,不同的是,有人能迅速覺察,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有的人從不覺察,只是埋怨老天爺給了自己一個那麼不讓人滿意的孩子。

能覺察自己心態的失衡並及時調整,也是做父母的一種智慧。缺乏這種智慧,一位媽媽或者爸爸,很可能把「挑剔孩子」這個深坑越挖越深,最後讓自己和孩子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堪,但又無法解脫。

當然,受這種糟糕狀況影響最大的,還是孩子。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很大程度上都來自父母的接納、認同和肯定,長時間被父母持否定態度,一個孩子很可能會變得否定自己:

我就是這麼糟糕,難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我。

不被父母喜歡的孩子,也不會喜歡他自己,甚至很有可能放棄自己——反正我就這樣了,隨它去吧。

於是他會真的變差,然後越變越差,最後真的成為父母認為他是的那種孩子。看看,父母毀掉一個孩子,就是這麼容易。

免於這種惡性循環的唯一途徑,只能是父母自己覺察——我現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到底源自哪裡?我該如何調整?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之後,你會發現,生活和孩子,無處不可喜。即便孩子偶爾有不那麼讓人滿意之處,你也會相信,自己和孩子能一起把狀況變得更好——你能如此看待,你的孩子會比現在幸福得多。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這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困境,一方面家長認為孩子性格扭、溝通難,另一方面,孩子卻覺得家長古板又固執,雙方互不理解,最終演變成了溝通失語的狀況。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困境,家長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PAC理論,其中提到的3種"心態失衡"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頻頻受挫的原因。一、 和孩子溝通困難?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話音剛落,孩子就有點生氣地說:"我知道了,你不要總是嘮叨我。"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是在提醒你,提醒幾句都不行了?"孩子馬上拿起手機直奔房間,不聽媽媽說的其他話。第二天媽媽發現兒子還是沒做完作業,似乎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還嘆息一句:"和他溝通越來越難了!"本來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最終卻落得溝通困難的結局。
  • 對不起,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兒了
    可惜,直到被別人指出錯誤,被被人嘲笑諷刺才會發現自己錯了。所有人可能都經歷過這種階段,可生而為人,我們真的錯了嗎?四歲的時候,父母外出工作,總是把我鎖在家裡,狹小的空間裡只有我蜷縮在角落裡瑟瑟發抖。突然有一天媽媽送給了我一個漂亮的布娃娃。
  • 「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絕大多數父母藉口搪塞過去,其實錯了
    作為父母一直懼怕孩子問一個問題,「爸爸、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這似乎是父母們不能說的秘密,面對這樣的疑問,父母總是選擇用各種可笑的藉口搪塞孩子,比如「你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你是天上掉下來的」、「你是雙十一購物送的」「你是抽獎送的」「你是馬路邊撿來的」等,這些言論是父母們喜歡用來搪塞孩子編造的故事。
  • 孩子遇到挫折後,為何會心態失衡?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導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兩種孩子,一種是自己跌倒然後發現自己沒有受傷的時候就會繼續站起來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另外一種是自己跌倒後無論受傷也好不受傷也好,只要遇到一點挫折就會在那裡嗷嗷大哭,然後等待父母或者身邊的人去幫助他,所以很多家長就會產生一種心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會心態失衡?
  • 孩子不守規矩?別怨孩子了,都是父母的錯
    對於孩子來講,守規矩不僅能幫助他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控能力的培養也是有利的。我們父母也會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希望他們能按照規矩來執行。但是,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規矩都是抗拒的。但是,我們怎麼不來想想看,為什麼孩子不守規矩呢?孩子不守規矩就一定是孩子的錯?那可不一定喲,說不定孩子不守規矩完全都是大人的錯呢!或者,咱們先不來討論誰對誰錯的問題。咱們不妨來假想一下。
  • 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都帶著父母的教養
    後來在和小佳父母的交往中發現,他們都是極有教養的父母親,說話處事極有分寸,極讓人感覺舒服,難怪會養育出小佳這麼優秀的女兒。父母漂亮帥氣的外貌基因可以遺傳,父母內在的教養也可以「遺傳」。一個有教養的父母養育出的孩子差也差不到哪裡去;反之,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他(她)的父母肯定也不會錯到哪裡。
  • 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這是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詞,既質樸生活化又窩心。現在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會討論說,時間好像被安裝了加速器,過得太快了。不知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受,至少我是覺得一天天一年年,時間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 時隔多年,《爸爸去哪兒》這三名孩子怎麼長成這樣?網友目瞪口呆
    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這些父母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育兒之道。1、父母與孩子,理解也是相互的六年前,吳鎮宇帶著費曼上《爸爸去哪兒》的時候,收穫了多少老阿姨們的芳心。吳尊回覆:是不是「爸爸太會拍」的原因呢?大愛在於心,小愛在於行。在吳尊的鏡頭裡都是孩子最美的樣子。在每位父母的眼裡,孩子也是最可愛的存在。
  • 走到哪兒,就把音樂帶到哪兒
    有一天,龔琳娜在「鄰居合唱團」的微信群裡,看到一個跟自己學過唱歌的18歲女孩,正在用自己教給她的練聲方法教雲南山村的小學生唱《快樂歌》。小女孩和小朋友們開心的樣子,就和龔琳娜自己教孩子們時一個樣。那一瞬間,龔琳娜由衷地感到幸福。
  • 用心理學看《囧媽》:都是為你好的背後,是關係中自我心態的失衡
    母親的愛成了束縛,就像怕外面世界有危險,所以要攔著一隻鷹去翱翔,攔著一頭獅子去奔跑,攔著自己的孩子在生活裡摔打。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指出「這都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正因為我這麼愛你」等等,這樣的言語背後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
  • 孩子去哪兒?
    (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孩子去哪兒孩子大學畢業後工作地的選擇,遠還是近,我們持不同的意見。同事說,一定把孩子留在離自己不太遠的地方。她說的理由很現實:來回車費、時間,都是問題,將來他們結婚生孩後的照顧,也可以方便些。將來的將來,我們自己年紀大了,他們回來照顧也能多幾次。很實在也很實際的說法。但,我的想法不一樣。孩子想去哪兒,哪裡更好,就去哪裡。
  • 中國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日本讓孩子獨自上下學,背後差距在哪兒
    作為父母對孩子安全問題,的確是非常重視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精心照顧。然而前一段時間微博的一則信息,引起了很多父母們的關注,也讓大家看到了日本家庭截然不同的一面。日本的孩子平時上下學都是自己一個人,包括年紀很小的孩子,而且,孩子經常是獨自背著書包在大街走,旁邊根本就看不到家長的身影。
  •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容易心態失衡?主要因為這三點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兩種孩子。只要一個孩子不受傷,他就會迅速站起來,拍拍泥土,繼續快樂地玩耍,而一個孩子一旦跌倒,無論是否受傷,他都會哭得非常厲害。他一直躺在地上等著父母幫助他,父母回來後會向家人哭訴,好像遇到了很大的委屈。那麼也是同齡的孩子,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遇到一點挫折的時候很容易心態失衡呢?主要是因為這三點。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很容易心態失衡?
  • 孩子問你自己從哪兒來?正確答案在這裡!
    孩子問你自己從哪兒來?正確答案在這裡!
  • 「我閨女錯哪兒了?」3600÷9=400被打叉,寶媽質問老師反被打臉
    「我閨女錯哪兒了?」3600÷9=400被打叉,寶媽質問老師反被打臉孩子上學後,父母都會嚴抓孩子的考試成績,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努力學習,而且有一些父母還很較真,知道孩子的分數後還要拿著試卷細細查看,總覺得自己瀏覽過一遍了才能放下心。
  • 兩三歲狗都嫌?父母要是會引導,孩子到哪兒都是「香餑餑」
    因為兩歲左右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開始對一切說「不」,會經常任性、哭鬧、不服管教、做一些讓大人哭笑不得的事。總之,就是讓家長們每天都提心弔膽,每天一起床就害怕孩子要「鬧一鬧」。而且,這個「叛逆期」可不單單是兩歲多,還可能持續到三歲多。具體什麼時間會過去,要看孩子們實際發育而定。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很多父母都有這種心態,把孩子拖進痛苦深淵
    ;她剪碎凌霄所有的照片,因為她覺得照片上的人都在背後罵自己;女兒小橙子去子秋的店裡打工打發時間,她覺得子秋沒安什麼好心……由此可以看出,陳婷的受害者心態多麼嚴重,她把所有的人都看成壞人,總覺得別人會罵她,會害她,一旦兒女表現出對她的不滿,她又搬出殺手鐧,「我是個累贅,我也不想拖累你們……」天呀,真讓人受不了!
  •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五個孩子,七年的成長,是否變了模樣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播出,距今已經七年了。田雨橙、王詩齡、天天、石頭和KIMI,這五個可愛的孩子,曾經給大家帶來過一段輕鬆快樂的時光。如今,七年後的他們,都有什麼變化呢?據李湘自己在節目中說,王詩齡一個月吃穿住行的費用差不多要五、六十萬。雖說女兒要富養,但這個奢侈的程度也確實讓大家咋舌。不過,父母賺得多,花在孩子身上多少都是自己的事,同樣為孩子花錢,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理念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 心態失衡,人就會跑偏
    心態失衡是一種病,一種心理疾病。一個人若是出現心態失衡,狀態就會表現出強烈落差,甚至會跟平常人不一樣,容易出現激動、失落等情緒波動。跑偏,東北方言,說人的想法和行為偏離正常人想法和行為。若是一個手握大權者,表現出心態失衡,權力甚至就會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自己把持的「一畝三分地」裡,肆意橫行。吉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就患有嚴重的「心態失衡症」。由於心態失衡,李偉在任白山市委書記時,發現自己的一句話或是一個籤字,項目就可以落地投產,迅速產生巨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