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閨女錯哪兒了?」3600÷9=400被打叉,寶媽質問老師反被打臉
孩子上學後,父母都會嚴抓孩子的考試成績,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努力學習,而且有一些父母還很較真,知道孩子的分數後還要拿著試卷細細查看,總覺得自己瀏覽過一遍了才能放下心。
不過,有一位寶媽在看過孩子的試卷後卻久久「放不下心」,因為她覺得老師對女兒有偏見,女兒明明選對了答案,老師卻打了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閨女錯哪兒了?」3600÷9=400被打叉,寶媽質問老師反被打臉
寶媽陳麗怒氣衝衝地趕到學校,板著一張黑臉走到數學科辦公室要見自家女兒的數學老師,為女兒討個說法。原來,女兒拿了月考試卷回家,陳麗吃完飯後在客廳仔細地察看試卷,結果發現老師改錯了一道題,多扣了女兒的分數!
這是一道選擇題,題目是:商店新進9把小提琴,一共花了3600元,售價合理的是()。
底下一共有四個選項,分別是A 498元/把;B 400把/元;C 498把/元;D 400元/把。
雖然老師設置答案時有些「狡猾」,故意把「把」和「元」的單位混淆,學生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選錯鬧出笑話。但陳麗認為自己的女兒選對了,她明明白白地寫了個「D」,這不很明顯嗎?
3600÷9=400(元),可老師為什麼打了個叉呢?而且女兒這次考了98分,扣掉的2分就是這道選擇題的,女兒為此難過了很久,難道老師不想讓女兒考第一?他是不是對女兒有偏見?這麼明顯的答案老師都能改錯,這老師是不是不靠譜啊?
陳麗一想到這些就一整晚都沒睡好,翻來覆去地想不明白,還越想越生氣,本能地以為是老師「欺負」孩子,所以就怒氣衝衝地到學校質問老師,找老師說理。
見到老師後,陳麗的暴脾氣就上來了,她帶著試卷開門見山地質問:「老師,這道題您說說我女兒哪裡錯了,3600÷9=400有什麼不對嗎?你怎麼還給她打叉?您是不是對我女兒有偏見?」
對面的老師聽到陳麗這麼憤怒的質問,一時間差點沒反應過來,但一拿過試卷他就明白了,因為這道題就是這次考試錯誤率最高的一道,很多孩子都會計算,但就是缺了點細心。
原來,這道題不是簡單的計算題,題目問的是「合理的售價是多少?」不是問「每把琴的進貨價是多少」,而且如果進價和售價都是同一個價錢,那這怎麼能合理呢?
數學老師耐心地向陳麗解釋了題目,聽完老師的解釋後,陳麗臉上一陣發熱,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一時間尷尬得不知道說什麼好,又怕這次真的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耽誤」了女兒,只好誠懇地跟老師說對不起,還好這位老師也是性情中人,沒對陳麗生氣。
其實,家長就孩子的成績問題和老師溝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像陳麗這樣的就有些太衝動了,沒搞懂情況就先下結論結果反被打臉,這也給其它家長提了個醒:有問題需要找老師溝通時,雙方都應該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絕大數老師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好,這一點跟家長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而且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的確需要老師和家長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面對這樣的事情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家長要擺正自己的態度,過程比結果更可貴家長要知道,孩子平時的一次考試決定不了什麼,而自己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才是最關鍵的。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錯一道題或者沒考好就對孩子責罵,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找到錯題的原因,讓孩子知道這道題為什麼錯,是思路的問題,還是審題不認真等等,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同時這也是孩子進步的捷徑之一,孩子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這才是最大的成功。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成績更可貴現在很多孩子在考完試之後,在乎的往往是分數,而不是自己錯了哪些題,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這樣即便老師對錯題進行了講解,孩子也很難理解,下次還容易犯錯。
因此家長們最應該做的不是在意孩子的分數,而是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找出錯題的原因,幫助孩子提高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東西。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面對「數學」這種抽象概念的知識,讓幼兒覺得容易學習的唯一方法就是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點,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先對實物的多與少、大與小求得了解,然後再自然而然地聯想出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關係。
家長要知道孩子的數學敏感期是在3-6歲,在這期間,孩子對空間、數字、順序、圖形等都會產生很大的興趣,這時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以及數學啟蒙都將會事半功倍。
這個時期是啟蒙孩子數學思維的關鍵期,家長們重視了,那麼孩子後續的數學學習會輕鬆的多。
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雛鷹」的翅膀,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