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如火如荼,農家人建造房屋,也多是從城裡聘請專門的建造師參與規劃設計房屋。其實這是性價比最為合適的一種選擇:因為不論是設計還是造價,都可以大到讓人感到滿意的狀態。提起建造房屋,在過去,很多老人在提到建造房屋的時候,會想起這樣的一句話:前高后窪,不孤就寡。
過去受限於社會發展落後,資訊傳播渠道有限,很多常識沒能得到有效普及,很多人因為具備生活方面的盲點,因此犯下了很多錯誤,這些錯誤中,就有在建造房屋方面的失誤。古人將這些失誤總結起來,於是形成了上文的這句話:前高后窪,不孤就寡。
所謂「前高后窪」,指的是三種情況。大致上,「前高」都是指房子的地勢方面,前邊部分較高,而「後窪」則是指屋後地勢較為低矮。第一種「前高」,指的是大門比廳堂高。這種情況被傳統建築視為不利,認為這在風水局上是一種不吉利的風水格局。當然此外,還有另外一種現象:那就是這種格局,一旦遭遇雨季,很可能導致院子裡的水倒流屋子裡,這種環境會導致室內常年處於溼氣嚴重的情況。
第二種「前高」,指的是在山坡腳下建造房屋。這種房屋目前在我國較為偏遠的農村十分常見。不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深入,這些房子將來或許會遭到逐步淘汰。在山坡腳下建造房屋,在古代文人眼裡是「依山傍水」的神仙居所,但實際上,這種房屋問題很大:比如說滑坡、泥石流現象一旦出現,那麼,這種房屋是最先遭到衝擊的,可以用首當其衝來形容。小編有個親戚,他家的老房子就是這樣的格局,根據他回憶,往年夏天雨水如果多一些,山上的水就會湧入他們家室內。
第三種「前高」,指的是將房子建立在河邊——河流在屋子後邊。這種房子的優勢在於居民日常取水十分方便,可以說打開後門就有水可以用。但是隱患很大:一來,一旦遇到上遊有了洪水,下遊的河水泛濫,最終很可能導致房屋被洪水衝垮,二來,河流對河床兩岸的地基有一定的滲透功能。這種滲透長年累月,會改變土壤的性能,讓土壤利於耕種。比如說黃河流域兩岸的土地有利於耕種,就和這個因素有關。但是,緊貼河床的房屋的地基,卻非常不歡迎河水對河床兩岸地下土壤的「改良」。這種房子受河流影響,久而久之,很可能出現垮塌現象。
而「不孤就寡」的含義相信大多數讀者都明白。上文說的三種「前高后窪」現象,不論是溼氣嚴重,還是滑坡、泥石流,乃至於房屋垮塌,都會給居住者帶來巨大的不幸甚至傷亡,因此古人用「不孤就寡」來形容這種房屋。
而在當下,「前高后窪」的格局已經很少有新建房屋的情況。而本文的俗語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人雖身居陋室但對於安身立命之所卻絲毫沒有馬虎,而如今林立的高樓卻總不免少了些許安身的使命多了幾分謀財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