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空軍司令員王海同志的傳記才知道,這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率領所屬飛行大隊擊落、擊傷敵機29架,本人擊落、擊傷敵機9架的著名飛行大隊長,自己駕駛的26號飛機曾被敵偷襲擊成重傷,後被迫棄機跳傘。
那是1953年3月27日15時許,王海接上級命令,率8架飛機迎擊多方向、多批次來犯敵機。由於一飛行員判斷錯誤,誤將敵機當我機,失去了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戰機。空戰中,又由於長僚機之間配合不默契,只顧自己捕捉目標,開炮射擊,忽略了互相掩護,致使敵機在混亂中偷襲了王海的飛機。在戰後講評會上,王海作了認真檢討,並和大家一起總結了教訓。這件事,他幾乎年年講。有關部門派人為他寫傳記,他堅持要把這件事寫上。他說:「人哪有十全十美的?經驗是財富,失誤和教訓也是財富。寫上這件事,也可以讓後人吸取我們的教訓,從中悟出點道理來。」
讀了這段文字,深為王海坦蕩的胸懷所折服。王海實事求是的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的確,人無完人。再偉大、再高明的領導者都會在某一決策或某一件事上有失誤甚至失敗,這不可笑,也不可怕,關鍵是對失誤或失敗抱什麼態度。是正視它,認真總結和接受教訓,還是遮掩它,千方百計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兩種態度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前者,可使人從失誤或失敗的教訓中找到啟示,使自己逐步成熟和聰明起來。後者則可使人麻木,很可能會在工作中重犯以前的錯誤。
諸葛亮有句名言:「善敗者不忘。」意思是,善於從失敗或失誤中總結經驗教訓的人,就會冷靜自持,減少失敗或失誤。王海和他領導的飛行大隊正是從這次失敗中認真總結教訓,才在後來的空戰中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使教訓真的成了財富。
善敗者不忘,需要有膽有識。這膽,就是對失敗、失誤、失職的正視,不掩蓋,不開脫,如實報告,認真接受教訓;這識,就是要從大局出發,從中悟出道理,找到防止失誤的辦法。有人信奉「家醜不可外揚」,「報喜得喜,報憂得憂」,有醜不揚,有憂不報,出了問題不要說找教訓,連公開承認的勇氣都沒有,甚至千方百計編造理由,輕描淡寫地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這樣能吃一塹長一智嗎?
人都會有失誤。只要敢於承認失誤,善於從失誤中接受教訓,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就會有所提高。說真話不容易,公開自己的失誤和錯誤更難。唯其難,才需要我們以實事求是和大無畏的精神努力去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