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經過提名、遴選,十名國際著名科學家獲得「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稱號。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Honorary Fellow)是中國化學會面向國際著名化學家設立的榮譽稱號,授予對中國化學和中國化學會與國際學會間交流做出貢獻的國外卓越學者專家。2009年至今,已有60名國際著名科學家被授予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
2020年度榮譽會士介紹
Avelino Corma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化學技術研究所
Avelino Corma教授在分子篩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相關催化領域有著很深的造詣,是國際分子篩界及催化界的領軍人物,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望。
Avelino Corma教授是西班牙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德國馬普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自2007年受聘為吉林大學客座教授,2012年受聘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自受聘為吉林大學客座教授以來,同吉林大學以及其他國內同行開展了廣泛和深入的交流合作,在推動我國分子篩及其石油催化前沿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人才培養、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因對中國化學事業貢獻巨大,Avelino Corma教授獲2017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Erick M. Carreira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rick M. Carreira教授主要從事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和複雜立體化學結構的天然產物的不對稱合成研究。此外,Erick M. Carreira教授還致力於開發新型催化劑和手性試劑,並應用於不對稱合成反應。
Erick M. Carreira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近期受聘於美國化學會擔任J. Am. Chem. Soc.期刊主編。Erick M. Carreira教授多次訪問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和中國化學工作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一批中國有機化學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於促進中瑞交流以及推動中國化學科學事業發展,特別是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Nir Tessler
以色列理工學院
Nir Tessler教授是化學物理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在共軛聚合物雷射、近紅外聚合物LED、有機半導體電荷輸運、垂直結構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等方向均有開拓性貢獻。
Nir Tessler教授在在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一系列關於垂直結構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器件(OFET)的設計、製造、建模和分析的工作,開創了垂直結構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器件(OFET)的研究方向。他發展了自洽的能夠聯繫器件建模、器件製造以及器件分析的方法,用以改進或開發新的器件結構。Nir Tessler教授對中國友好,多次到訪中國,與國內合作單位合作獲得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如中國-以色列國際合作基金項目等)Nir Tessler教授擔任導師,培養了許多中國學生,並為國內單位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實驗室的合作提供了幫助與支持。
Kazunari Domen
日本東京大學
Kazunari Domen教授是國際著名的光催化學者,開創了粉末光催化全解水體系,在光催化分解水、人工光合成領域做出卓越貢獻,被公認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Kazunari Domen教授曾任日本能源協會和觸媒學會會長,「第176屆法拉第討論會:新一代能源化學材料國際學術會議」的科學委員會成員,為催化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Kazunari Domen教授十分關心中國化學事業的發展,積極推動中國化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自2005年開始招收中國留學生,至今已培養10餘名碩/博士,另有30餘名博士後與訪問學者先後在其課題組從事科研工作。畢業生目前就職於中科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福州大學等。Kazunari Domen教授積極參加我國主辦的各類學術會議,並與我國科研工作者保持長期合作,共同發表40餘篇高水平研究性論文,顯著提升了我國光催化研究水平,促進了我國青年人才教育培養,推動了中日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
Bert Weckhuysen
荷蘭烏德勒支大學德拜納米材料科學研究所
Bert Weckhuysen教授在多相催化領域享有盛名,尤其在利用原位譜學技術研究催化過程,以及能源轉化、二氧化碳轉化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世界著名的催化化學科學家,並擔任歐洲催化協會主席。
Bert Weckhuysen教授是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Bert Weckhuysen教授曾經多次訪問中國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並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單位有著廣泛深入的合作。近年來,Bert Weckhuysen教授培養了許多中國籍博士研究生,並長期招收中國籍青年學者進行短期學術交流或博士後合作。此外Bert Weckhuysen教授與國內多個課題組保持長期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頻繁開展線上線下的學術交流,在與中國化學界的科研合作上和對青年學者的教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Peter G. Schultz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
Peter G. Shultz教授是國際化學生物學領域的先驅,是催化抗體,遺傳密碼子拓展和「高通量」篩選等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Peter G. Shultz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所長。Peter G. Schultz教授為中國的化學研究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極大推動了中國化學與生物交叉領域的發展。同時,Peter G. Schultz教授與中國的學術交流頻繁,多次到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單位進行學術交流,極大推動了我國化學科研工作者與國外同仁的交流與國際合作,為我國化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Stephen L. Buchwald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Stephen L. Buchwald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有機化學家,致力於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及其機理和應用的研究。
Stephen L. Buchwald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展了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芳烴形成芳香胺和芳基醚,滷代芳烴的氟化和氟烷基化反應,羰基化合物的α-芳基化,基於不飽和烴的碳氮和碳碳成鍵反應,以及利用發展的偶聯化學實現高效的生物共軛反應,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芳烴芳香胺化反應已被國內外同行稱為Buchwald-Hartwig反應。他發展的一系列聯芳基膦配體(Buchwald Ligand)已經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日常使用配體。Stephen L. Buchwald教授多次訪問中國,和中國科學家建立了廣泛和良好的學術關係。他培養的中國學生有二十多位活躍在國內的學術界和企業界,為中國有機化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John Hartwig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John Hartwig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有機化學家,致力於新的過渡金屬催化反應及機理的研究。
John Hartwig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發展了無導向基團的高選擇性芳烴及烷烴C-H鍵官能團化,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芳烴形成芳香胺和芳基醚,羰基化合物的α-芳基化,丙烯基碳酸酯不對稱胺化和烷基化的新反應,以及利用酶的定向進化催化的C-H鍵官能團化反應。其中過渡金屬催化的滷代芳烴芳香胺化反應已被國內外同行稱為Buchwald-Hartwig反應。John Hartwig教授多次訪問中國,和中國科學家建立了廣泛和良好的學術關係。他培養的中國學生有十多位活躍在國內的學術界和企業界,為中國有機化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Charles T. Campbell
美國華盛頓大學
Charles T. Campbell教授是表面科學與多相催化基礎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傑出科學家,取得了引領性的研究成果。
Charles T. Campbell教授通過表面分析技術解析固體表面反應機理及其構效關係,開發了世界上最為敏銳的表面吸附微量熱裝置,並利用該裝置測量表面反應和金屬在氧化物載體上成核生長的能量變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極大加深了對複雜多相催化反應體系的基礎理解。Charles T. Campbell教授提出的「電子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概念為業界廣泛認同。Charles T. Campbell教授長期致力於中美在催化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他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在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作大會報告(2016年北京)。Charles T. Campbell教授還多次到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單位進行學術交流。他大力支持國內催化研究領域青年人才的發展,培養了多位回到中國工作的青年人才。
Markus Antonietti
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
Markus Antonietti教授是國際材料化學、高分子化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在新型高分子和溶膠-凝膠的合成、多孔聚合物和碳材料、晶化調控、綠色化學和碳減排、能源材料及人工光化學合成等前沿交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突出創新成果。
Markus Antonietti教授33歲時即被任命為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所長併兼任波茲坦大學教授至今,是當時德國馬普學會所屬研究所中最年輕的所長。Markus Antonietti教授十分重視同中國的學術交流,在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本人多次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福州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單位進行學術訪問和科研合作,並在我國建立了兩個中德合作夥伴小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兩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福州大學)。先後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福州大學等國內研究單位授予榮譽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雙方在相關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實質性合作,如聯合培養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攜手攻關研究重點難點以及聯合申請科研項目等,形成了定期學術交流互訪和資源共享機制,逐步建立在國際上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創新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