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斯諾登和盤託出「稜鏡計劃」,讓好為人師的美國跌了跟頭,倒不如說美國這個命名為「PRISM」的計劃,更具諷刺意義。正如稜鏡可以還原一些事物的真實面目,本沒有顏色的陽光,經過稜鏡的反射後可以呈現七彩。但並不是所有的本來面目都像七彩陽光那樣美好。
美國一直給世界講述著一條路,並希望全世界都走上這條路,但這條聽起來不錯的路,似乎並不那麼美麗、光彩。
首先,美麗的權利保護,驚駭的政府監視。美國制憲者們特別在意政府對個人權利的限制和幹涉。無論是《維吉尼亞州權利宣言》,還是後來的《權利法案》都確立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歐巴馬,在從政之前一度是芝加哥大學憲法學教授,按理他應該更懂得制憲者的意圖。然而,理論歸理論,實行歸實行,這個開始於2007年小布希時期的「稜鏡計劃」,在歐巴馬時期仍在進行。由此可見,在「稜鏡」的反射下,一向宣揚網絡自由的歐巴馬政府與小布希政府,就監視民眾活動中絲毫無異、甚至令人驚駭。
其次,美麗的新聞監督,不被取信的媒體自由。美國崇尚所謂的新聞自由。在這個方面,美國媒體也有著引以為傲的歷史。無論是《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還是《華盛頓郵報》曝光「水門事件」,都顯示新聞媒體擔當正義,監督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功能。然而,歷史歸歷史,現實歸現實。通過「稜鏡」的反射,我們似乎發現一個問題。既然美國有著媒體掀翻政府的先例,為何這次斯諾登卻把如此勁爆的消息帶給了英國《衛報》?「稜鏡計劃」之後,從歐巴馬政府所為似乎可以看出一點眉目:歐巴馬政府準許facebook、微軟、蘋果等大網際網路公司有限地公布美國政府從它們那裡提取用戶信息的情況。這表明,美國近來對媒體的管束,也已讓美國公民不再深信所謂的媒體獨立、媒體自由。
最後,美麗的指手指腳,難堪的雙重標準。指責他人與縱容自己,一直是美國政府施政的法寶。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既合乎國內統治的需要,又能得到世界的口碑。然而,指責與縱容之間的那一層窗戶不被捅破,一切還是美好的。然而,說法歸說法,做法歸做法。通過「稜鏡」反射後,呈現出來的一切卻不那麼光彩:歐巴馬競選時指責小布希當局的以反恐為藉口大肆侵害公民權利,卻縱容自己將侵害進行到底;指責中國的黑客攻擊,卻縱容自己對中國網絡監測;指責他國侵犯人權,卻縱容自己遲遲不關閉關塔那摩監獄。
中國有句老話「畫餅充飢」,但飢餓最終無法解決,因為餅是不存在的。美國正是習慣於用著自由權利、新聞自由、人權保護等自認為是普世價值的筆,去經營著各種「餅」。然而,要不是「稜鏡計劃」,要不是斯諾登,世界也許不會知道,美國給他國畫著「餅」,卻自己埋頭吃著自己的「餅」。美國一直向全球推崇、企圖使別國都走向「美國路」,但對不起,那也不是美國真要走的路。正如斯諾登事後所言:「我的唯一目的就是告知公眾,讓他們知道政府正在用他們的名義做什麼,政府在做什麼違反他們利益的事情。」
既然如此,全球都應該少聽點「美麗」的嘮叨和指責,各自踏實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