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篝火晚會
7月30日,遊玩了巴爾虎民俗部落,觀看了蒙古包和古老的蒙古車,了解了有關蒙古的文化習俗,晚上停留在一個有蒙古包的園地。晚上的篝火晚會被我們團隊包了下來。
篝火晚會,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鑽木取火之後,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嚇野獸,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於是,對火產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後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互相慶祝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便互相拉手圍著火堆跳舞以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這種歡慶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會。
「篝火」這個字在歐洲多個的語言裡,都是由「骨」和「火」這兩個字組成,在慶祝仲夏節時,他們把動物的骨頭壘疊在一起焚燒,以圖趕走邪靈。
古老的習俗傳承至今,既保留了傳統的形式,內容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很多的篝火晚會演變成了人們載歌載舞的盛會。80年代中期,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到湖南張家界,一群年輕的高中生,到山中撿來柴火集中在一起,也點起了篝火,開起了篝火晚會,唱著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歌,跳著那個年代最流行的集體舞,唱響著青春的樂章,舞動著青春的旋律。
草原上的篝火晚會,主要以娛樂為主。我們請了兩個歌手,一個蒙古人,一個漢人來助興活躍氣氛。
晚9點,當點火手將汽油潑向柴火堆點燃時,火光沖天,射燈閃爍,兩名歌手載歌載舞將人們帶進篝火晚會的氛圍。有舞蹈功底的人跟著蒙古男歌手和漢族小姑娘學起了蒙古舞,當韓國鳥叔騎馬舞《江南Style》和中國目前流行音樂《小蘋果》的音樂響起時,很多人自動加入到了跳舞的人群。一群外來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跳舞的隊伍中,他們青春的身姿迎著火光舞動,活力四射。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流行音樂,有人說:音樂無國界,無地域。音樂確實最具有感染力,它可以將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凝聚在一起,快樂地喧洩情緒和釋放壓力,這也許就是音樂的魅力吧。
網絡的力量也真大,當一個音樂流行時,可以在同一時間,不同的地點,都熱起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一個歌走紅要傳到偏遠地方可能得一段時間,但是,現在真是「地球村」了,一有風吹草動,全世界都知道了。
篝火晚會為過去的傳統形式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使遠離世俗生活的人們放下身架,盡情享受歡樂時光,因此也迎得了人們的喜愛,即使人到中老年,不像年輕人那樣揮灑自如了,有時看著年輕人的快樂身姿,也會將時光穿越到自己的年輕時代,勾起對自己年輕生活的回味,仿佛自己仍然年輕如初。(文字:風吹沙, 插圖:來源網絡,編輯:沙漠)你如喜歡,請於關注。原創不易,謝絕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