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強姦之後,大腦中會發生什麼?受害者如何從性暴力中康復?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野草

策劃 / Ivan

插畫 / Always

編輯 / KY主創們

多虧了許多勇敢的能人志士,性暴力這頭"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穿越重重疊疊的禁忌,"皇帝的新衣"背後的真相慢慢地呈現於世——與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在今天,性暴力已經不是一件明顯卻被集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做討論的事情。

乘著近期熱搜的浪潮,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的,有以下這些重點:

文章內容可能會引發創傷回憶,請讀者們密切關注自己的精神狀態。必要時,請確保身邊有能信任的人陪同。

01.

有哪些身心因素,導致性暴力受害者/倖存者很難和ta人講述自己的經歷?

對於性暴力,幾大普遍存在的疑惑是:為什麼ta不說?為什麼ta不早點說?為什麼ta過了那麼多年還不說?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切入點去回應這些疑惑:

1. 當性暴力發生時,受害者的大腦狀態未必有條件形成可敘述的記憶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運用神經生物學的知識,解釋了人在遭受性暴力的過程中,自身的決策、推理、記憶、感受、行為慣性等方面會產生哪些不同尋常的突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舊文:在這裡,我也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回顧:由於發生了生存條件反射(如:定格、戰或逃等)和極端生存條件反射(如:解離、強直靜止等),在暴力發生時,受害者/倖存者的大腦功能可能無法如常地運作。這意味著,當事人未必能在認知層面分析、理解、意識到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日常情況下,當我們和ta人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我們是有能力以故事的形式流暢地進行描述、講解的。

我上周末和幾個朋友去了海邊玩沙灘排球。天氣和環境很宜人,我感到身心非常放鬆。可惜時間過得太快!

我們之所以能夠以敘事的形式回述過去,是因為我們當時的記憶、感受、對時間的體驗等等,都是整合的、一致的。

然而,性暴力當事人的記憶很可能是碎片化的(或島狀的、點狀的)——

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旁聽者,不懂得從時間不完全連續的、邏輯不完全通順的、因果不完全連貫的描述中,得出當事人真正想傳達的意義。因此,第三方可能聽不懂事件對當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更別說,有一些受害者/倖存者可能對自己遭受性暴力的經過完全沒有記憶。

2. 由於缺乏表達性暴力的詞彙,倖存者/受害者可能不知道要如何說起

倖存者/受害者講述性暴力的經歷是一個溝通問題,而溝通涉及語言。

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Parker & Mahlstedt(2010)指出,許多性暴力受害者/倖存者遇到的困境是:在語言上,ta們缺乏描述自身經歷的詞彙。

這是因為語言既賦予了人們用以溝通的詞彙及概念資源,也限制了人們對現象的描述和理解。

Parker & Mahlstedt一語中的地寫道:「如果沒有特定的名字,就好像某種現象真的不存在」(「If there is no name for it, it’s as if the phenomenon does not exist」)。這種說法一點都不誇張。

舉個例子:

同樣是對海洋生物的概念

這是因為專家掌握了豐富的、與海洋生物相關的詞彙,所以才能運用非專業人士不具備的背景知識和內在邏輯,以敘事的形式講述各種關於海洋生物的故事,而這是非專業人士做不到的。

在美國,與性暴力相關的術語(如「倖存者」、「約會強姦」、「熟人強姦」)自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Parker & Mahlstedt, 2010)。

KY的另一篇舊文也曾談及「權勢性侵」這個詞彙及其指代的現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舊文:因為有了這些術語及概念,它們指代的現象才有可能被看見,受害者/倖存者才能理解自己的經歷,也才能向ta人傾訴自己的經歷。

3. 強烈的羞恥感使得一個個性暴力受害者/倖存者變成一座座孤島

假設一位倖存者/受害者成功跨越了、或「有幸」繞過了前兩道坎,那麼至少還要跨過這第三道坎才能實現講述——羞恥感(Alix et al., 2020; DeCou et al., 2017; Hlavka, 2017)。KY的一篇舊文曾比較深入地介紹了羞恥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羞恥感是一種有控制權的情緒(Master Emotion)。每當羞恥出現時,我們對其他情緒的表達就會受到抑制(Scheff, 1991)。

我們曾這樣介紹羞恥感:

「想像小時候在班上蠢蠢欲動想要舉手回答問題的你,在那個瞬間,一種情緒湧上來,讓你死死按住了想要舉起來的手,讓你保持沉默」。

Alix等人(2020)的研究發現,由性暴力引發的羞恥感會持續很長的時間。部分受訪者在經過長達6年的時間後,依然承受著羞恥感的困擾。

其次,「羞恥是靈魂的疾病。它是自我體會到的、關於自我的一種最令人心碎的體驗。羞恥是我們體內感受到的傷口,它把我們和自己分開,同時也把我們與ta人分開」(Kaufman, 2004)。

Hlavka(2017)的研究發現,「性暴力受害者」這個身份與「男子氣概」的身份是不相容的。

02.

為什麼大家一起把性暴力的傷痛說出來,對當事人來說有治癒效果?

倖存者/受害者所採取的策略,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的發展產生強烈的影響。

我們通過今年年初的一篇定性研究來更具體地了解一下,為什麼應對策略對個人更有治療效果。

以下是本調查的結果:

遭受性暴力是一種讓人失去力量的經歷(a disempowering experience),往往會讓人陷入沉默。而為社會文化的變化付諸行動的過程,是一個慢慢找回力量、找回聲音、找回自己的過程。

1. 找回自己

2. 幫助ta人治癒,並從中得到治癒

11位參與者表示,幫助ta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癒方式。

3. 與ta人產生聯結

高危預警

反暴力工作意味著需要長期接收關於暴力的信息——對於每個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個絕對不可忽略的壓力因素。上述實驗的參與者們也發現,以下這些點需要特別警惕:

點擊展開閱讀提醒&建議

 
 

最後,來普及一個冷知識:

性暴力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安全、公共衛生、人權及經濟問題之一。前三點比較容易理解,但為什麼性暴力也是一個經濟問題?

在這3.1萬億經濟損失中,肇事者和受害者因為暴力事件產生的工作效率損失就高達1.6萬億美元,由暴力事件產生的醫療費用高達1.2萬億美元。

性暴力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社會議題。

我們離統計到這樣的數據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但當性暴力成為公共話題,我們就向解決這個問題走近了一步。

在此,感謝所有反對性暴力的推動者和親友團,是大家的共同努力連接了一座座孤島~

請大家點在看、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一起創造一個「治癒性」的社會。

 

References:

Alix, S., Cossette, L., Cyr, M., Frappier, J. Y., Caron, P. O., & Hébert, M. (2020). Self-blame, shame, avoidance,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sexually abused adolescent girl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9(4), 432-447.

DeCou, C. R., Cole, T. T., Lynch, S. M., Wong, M. M., & Matthews, K. C. (2017). Assault-related shame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gative social reactions to disclosure of sexual assaul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9(2), 166.

Feiring, C., & Taska, L. S. (2005). The persistence of shame following sexual abuse: A longitudinal look at risk and recovery. Child maltreatment, 10(4), 337-349.

Hlavka, H. R. (2017). Speaking of stigma and the silence of shame: Young men and sexual victimization. Men and Masculinities, 20(4), 482-505.

Kaufman, G. (2004). The psychology ofshame: Theory and treatment of shame-based syndromes.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ittleton, H., & Breitkopf, C. R. (2006). Coping with the experience of rap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106-116.

Peterson, C., DeGue, S., Florence, C., & Lokey, C. N. (2017). Lifetime economic burden of rape among US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2(6), 691-701.

Parker, J. A., & Mahlstedt, D. (2010). Language, power, and sexual assault: Women's voices on rape and social change.

Scheff, T. J., & Retzinger, S. M. (1991). Emotions and violence: Shame and rage indestructive conflicts. Lexington, MA England: Lexington Books/D. C. Heath and Com.

Strauss Swanson, C., & Szymanski, D. M. (2020). From pain to power: An exploration of activism, the #Metoo movement, and healing from sexual assault trauma.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是一篇大改以後的文章|強姦|性侵|性暴力|山口|法院_網易訂閱
    因為寫到一半的時候,我們發現幾乎所有涉及那件事的文都消失了,有的哪怕只是很理客中的討論,都沒活到一個小時。  所以整個下午,我們都在考慮如何在不被刪文的前提下,把話都講了,改文的時候可能都快比寫文的時間多了。
  • 當悲傷發生,無法改變現實的我們,想要治癒就必須做這件事……
    當性暴力發生時,受害者的大腦狀態未必有條件形成可敘述的記憶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運用神經生物學的知識,解釋了人在遭受性暴力的過程中,自身的決策、推理、記憶、感受、行為慣性等方面會產生哪些不同尋常的突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舊文:為什麼ta沒呼救、不逃跑、好像"睡著"了...... |KY必讀:性侵當事人的主體感受是什麼樣的?
  • 被性侵的女孩們:黑暗中握緊的手
    為什麼在事發之後第一反應是回家、洗澡,把痕跡都搓掉?為什麼沒有在第一時間報警?為什麼沒有把襯衣的扣子扣到脖子下?為什麼要在事發之後,在公眾場合笑?「黑箱」裡發生了什麼,網友們並不知道,只能抓住「黑箱」之外的種種跡象,來判斷「黑箱」,聯想、猜測「黑箱」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些判斷、猜測和聯想之中,包裹著種種社會的成見,和羞辱。
  • 當悲傷發生,無法改變現實的我們,想要治癒就必須做這件事
    有哪些身心因素,導致性暴力受害者/倖存者很難和ta人講述自己的經歷?對於性暴力,幾大普遍存在的疑惑是:為什麼ta不說?為什麼ta不早點說?為什麼ta過了那麼多年還不說?我們將從以下三個切入點去回應這些疑惑:
  • 性侵案中被忽視的男性受害者和缺失的法律
    02紀錄片《如果早知道:男生也會被性侵》裡的小男孩的預判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大部分人,甚至是親生父母,都不相信男人會是性暴力的受害者,更加不相信:男人會侵犯男人。這意味著:男人強姦男人,無法判定成強姦,因為強姦罪僅限於異性之間。如果男性強姦了男性,很有可能只能按照猥褻罪罪名處理。如果成年男性強姦了未成年男性,也只能以猥褻或是故意傷害罪處理,最高服刑只有5年。
  • 該如何面對「難以置信」的那一句:「我被強姦了」
    理由是,受害者回憶案發經過時會想起新的細節,有助於破案。這還沒完,詢問完之後還得把剛剛的證詞寫下來,作為目擊者證詞。到這裡,案發後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僅僅是回憶被性侵經歷就達五次。(《一樁難以置信的強姦案(An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報導封面)報導以及據此改編的《難以置信》,沒有刻意地去描述一些性暴力的場面,也沒有誇張化地去渲染受害者的絕望和悲痛,而是在關注旁觀者對性侵受害者的態度。
  • 韓國女子大學調查:23%女大學生成為性暴力受害者
    韓國女子大學調查:23%女大學生成為性暴力受害者  據韓聯社報導,淑明女子大學性平等諮詢所22日稱,去年9月5日~10月7日對2534名在校生進行《2006年性意識及性暴力現狀調查》的結果顯示,23.3%(543名)的學生回答說:「曾遭受過性暴力。」
  • 為什么女性被強姦時,會僵硬失控?
    猥褻,性侵,強姦,難道不是犯罪嗎?每當有類似事件發生,評論區只會留下10000條羞辱女性的話語。還有出於好意,卻基本沒有什麼用的建議。你不要化妝,不要穿短褲,不要晚上出門。你連內褲的顏色都不能自己決定。有人說,她們的反抗那麼不明顯,誰知道她們不願意。今天我就要說說,為什么女性被強姦的時候,會僵硬失控。
  • 「30人排隊輪姦16歲少女案」發酵,以色列全國反思「強姦文化」
    受害者朋友回憶,「我們後來都不想談論這件事,我們都嚇壞了,精神受到創傷。花了一段時間才恢復體力,我們必須弄清楚,到底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更確切地說,她身上發生了什麼。」這位女老闆還說,自己也有孩子,也很同情那位受害者女孩,事情曝光後,自己也受到很多羞辱,甚至收到了「強姦威脅 」。但酒店女老闆堅持認為,「我們是酒店,不是教育機構,我對所發生的事不感到內疚。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任何酒店都可能發生……我們無法知道房間裡發生了什麼。」
  • 『男生被摸有什麼關係?』不分性別,都有可能成為性暴力受害者
    我們雖然逐漸意識到『不分性別,小孩都有可能成為性侵的受害者』,但很多時候我們對男孩會不自覺地採取跟女孩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自知,甚至覺得『男孩就是比較皮、不要計較那麼多才會養出比較大方的男孩、我才要擔心他去性騷擾別人』等。
  • 從強姦,看受害者有罪論的本質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揉揉人人,ID:rourou-renr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社會上有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況,就是當一個年輕貌美的女性,被強姦了,社會輿論會有一部分聲音指責女性,認為她穿著暴露容易招惹犯罪分子,這就是受害者有罪論。
  • 強姦發生後,該如何有效保護自己?
    經公安傳喚,陳某被刑事拘留,到審訊室後,馬上就承認了那天強姦同學趙某的事,而且還陸續交代了曾經多次強姦她人的事實,完全沒有了那天的底氣!其實,很多性侵受害者,都曾經受到過侵害人的威脅,但不要怕,勇敢報警,罪犯面對法律只能低頭!
  • 賣淫案中案:性交易完成後,又強迫再次發生性關係,不是強姦?
    這時,年輕人再次起身並要求兩人再次發生性關係,年輕女子不同意,但是年輕男子強迫年輕婦女建立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年輕婦女的抵抗,還是沒能反抗成功,男子還給了年輕女子一記耳光。這名年輕男子聲稱自己從未毆打過年輕的女受害者,沒有證據證明他毆打了年輕女子。還說兩人自願發生性關係,男子再次要求發生關係,這也是服務的內容。因此,男子認為這是性交易的過程,在交易過程中會引起糾紛,而不是強姦罪。
  • 「雙語彙」Victim-blaming/指責受害者
    同情弱者和受害者是人的本能,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另外一種現象——指責受害者(victim-blaming)。這個詞從短語blame the victim而來,是指將過錯歸於受害者的一種社會及心理現象。
  • 巴基斯坦總統批准新法嚴懲強姦犯,調查強姦案疏忽職守官員可能面臨...
    【環球時報記者 王逸】據法新社16日報導,巴基斯坦總統15日批准新的反強姦法令,這將加速對性暴力實施者的定罪,並啟動該國首個全國性犯罪者登記系統。總統辦公室在聲明中說,這項法令將有助於加快針對婦女和兒童的性虐待案件的處理。
  • 十二歲少年沉迷色情片 多次強姦未滿9歲親妹妹(圖)
    網絡配圖據《每日郵報》7日報導,上周五切爾滕納姆治安法庭(Cheltenham Magistr ates Court)開庭審理了一起有關青少年性暴力的案件。一名現年14歲的男孩(因受法律保護而不能公開姓名),在12歲時因沉迷觀看網絡上的色情片而多次強姦彼時還未滿9周歲的親生妹妹。在受害者告知她母親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該男孩聲稱這名女童自願與他發生性關係。而據檢察官伊恩?芬尼稱,這名男孩威脅他的妹妹說如果她不與他發生性關係她就再也不是他的妹妹了。
  • 揭秘:女性在遭遇強姦時 為什麼僵硬不動不反抗?(組圖)
    "幾個月之後,我摔了一跤,那時全身疼痛的記憶突然間回來了。可我之前居然不記得在強姦的過程中感受過太多物理疼痛。天啊,我的大腦和身體竟然能這樣來保護我,這太讓人驚異了。"  艾福林之所以沒有感受到太多痛苦,是由於另外一個反應——抽離(dissociation),受害者在極端生存反射作用的幫助下,能夠從可怕的情緒和感覺中抽離出來。
  • 從COVID-19中康復後,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你的身體是如何抵抗COVID-19的?一旦一個人接觸到冠狀病毒,身體就會開始產生一種叫做抗體的蛋白質來對抗感染。當這些抗體開始成功地抑制病毒並阻止它在體內複製時,症狀通常會開始減輕,你也會開始感覺好一些。
  • 對7歲幼女實施殘忍性暴力卻只判12年,為何韓國檢察官沒有上訴
    在2006年和2009年期間,對於未滿14歲被強姦的案件中,韓國法院分別判了有期徒刑2年和有期徒刑3年6個月。結合當時的司法實踐中對類似案件判決的趨勢,以及檢察機關內部的指導性規定,這也導致韓國檢察官不能對趙鬥順的案子進行上訴。除此之外,韓國許多法學專家認為,該案件中最大的失誤是由於檢察官在法律適用上犯了錯誤。
  • 什麼是針對婦女的暴力?|科普
    1.什麼是性別暴力?性別暴力是基於個人的生理性別或者性別認同而產生的針對個人的暴力。它包括在公共場合或私人生活中發生的肢體、語言、情感、性、心理等多方面的威脅、脅迫、虐待,以及針對經濟、教育方面的權利剝奪。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統計,有三分之一的婦女一生中遭受過身體或性暴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