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彙」Victim-blaming/指責受害者

2020-12-11 參考消息

同情弱者和受害者是人的本能,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另外一種現象——指責受害者(victim-blaming)。

這個詞從短語blame the victim而來,是指將過錯歸於受害者的一種社會及心理現象。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表述,比如「自作自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等。美國社會學家威廉·瑞安撰寫的Blaming the Victim最早出版於1970年,該書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批判了「讓我們將貧窮歸咎於窮人、將無權無勢歸咎於無權無勢者的心態」(the mindset that causes us to blame the poor for their poverty and the powerless for their powerlessness)。

除了瑞安書中主要聚焦的窮人、有色人種和少數族群,還有一個群體也很容易受到這種不公正對待,那就是暴力受害者。這是一個值得深切同情的人群,但他們反而經常成為人們苛責的對象,這樣的二次傷害不亞於暴力本身所帶來的傷害,甚至破壞性更大,因為它給施暴者脫罪,讓受害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比如當校園霸凌(campus bullying)、家暴(domestic violence)或性暴力(sexual violence)發生時,總會有人跳出來說「她(他)自找的!」(She/He asked for it!)或許暴力的發生有一些外因,但是施暴者在選擇暴力之前,有其他許多選項。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存在怎樣的外因,最終暴力的發生都不是受害者的錯。

「指責受害者」反映了人性中的狹隘與陰暗,它與學識或見聞無關,就連原本應該悲天憫人的教會神職人員或者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員也未能避免這樣的錯誤。2017年11月,一名17歲女孩在義大利北部遭強姦,當地教區牧師洛倫佐·圭多蒂在臉書上對此事發表的評論令人震驚。他表示毫不同情這個女孩,因為她喝醉了酒,而且和一個北非人一起去火車站,最終遭強姦是自作自受。他還用了一個站不住腳的類比:「如果你在食人魚水箱中遊泳,出來時缺胳膊少腿就別抱怨。」

令人遺憾的是,今時今日,在中國面臨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之際,我們也看到了「指責受害者」的現象。因為疫情最早從武漢暴發,武漢人成為眾矢之的。在疫情明朗之前去了外地的武漢人受到排斥,無處落腳;從武漢返鄉、因不知情而未能及時自我隔離的人成了罪人。且不說這些人不一定就是病毒攜帶者,就算真的感染了病毒並在茫然無知的情況下將它傳播出去,你能說他(她)不是受害者?如果將鏡頭拉得遠些,可以看到一些狹隘的外國媒體藉此機會重提「黃禍」(yellow peril)之類令人作嘔的說法,如此說來,每個中國人又何嘗不是受害者?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言:「現在需要的是團結,不是詆毀。」(This is the time for solidarity, not stigma.)(李鳳芹)

相關焦點

  • 外企吵架常用語之point fingers和play victim
    解釋為「認為某人應該承擔責任」會更好理解,因為「指責」一般指「責怪別人做錯事情」,沒涉及到事後誰來承擔責任。對於每個詞要理解他的內涵,而不要追求字面上的一比一對應的漢語翻譯。工作中這個短語經常被用到。還有一個和point fingers類似的短語叫做play victim,直譯就是扮演受害者,當stakeholder 找藉口抱怨因為別人的問題導致自己搞砸了,自己是受害者,叫做play victim。
  • 雙語閱讀:受害人思維 Victim mentality
    有許多不再是受害者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可是這些人感到無法將其拋在身後。它就如同過去被虐待時一樣還是自己的一部分。唯一的區別是如今在他們的世界沒有情感或身體虐待發生。   What is victim mentality?   什麼是受害人思維?
  • reprove「責備,指責」的用法及同類詞比較
    Word of the Day:November 9, 2020reprove責備;指責;非難verbrih-PROOVDefinitionReprove「責備,指責」, rebuke「指責,批評」, reprimand「懲戒,訓斥」, admonish「告誡,警告」, reproach「責備,指責」, and chide「指責,批評」 都意味著要批評。Reprove通常是善意糾正錯誤的意圖。
  • 【快訊】基督城發生血腥打鬥事件 一人喪生(組圖)|留學紐西蘭時暴力事件受害者不斷增加曝光 趙炳圭錄像突延期
    前天出現第3位爆料網友,開設IG帳號「victimofmr_cho」(趙先生受害者)揭露曾在紐西蘭遭受趙炳圭暴力相待。他稱趙炳圭在2010年進入紐西蘭西湖男子中學就讀,因帥氣外表入學不久即受矚目,但趙炳圭的出現卻是他噩夢的開始。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道德精英主義可以通過指責他人不道德、不公平或自私來控制他人,同時將自己視為「道德帝」。(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533316414545707)道德精英主義往往是作為一種防禦機制而發展起來的,以抵禦深刻的痛苦情緒,並成為了保持積極自我形象的一種方式。
  • 我想到了兩個英語短語point fingers和play victim
    ,也不要問我怎麼把圖片做成動畫的,QQ影音自帶的功能)解釋為「認為某人應該承擔責任「會更好理解,因為'指責」一般指」責怪別人做錯事情「。有人肯定會說,這不就是一樣的意思嗎?稍微有一點不一樣,因為後者帶有情緒,有「埋怨」的意思,而前者就是客觀的認為誰應該要對此負責。對於每個詞要理解他的內涵,而不要追求字面上的一比一對應的漢語翻譯。
  • 再陷爭議:關於曾經的「今夜九零後」,如今的「青年大院」系列
    再一次,曾經的「今夜九零後」、現在的「青年大院」團隊在業內引發巨大爭議。一位新媒體從業者今日發朋友圈表示,未來如果有廣告主投放過「青年大院」團隊旗下微信公眾號,「那對不起,我拒接」。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眾表示支持「青年大院」團隊的讀者在他們的文章中留言,稱「有污衊就要反擊」。
  • 性別偏見與集體行動:以「虛假指控論」及「自我受害者化論」為例
    性方面的「徵服力」正是傳統性別角色模式中「男子氣概」的一大體現,而性方面的「被徵服」(既包括被性侵擾,也包括異性戀視角下無論自願還是非自願的「被插入」),在傳統「男子氣概」標準下可謂莫大的恥辱;性侵擾的男性受害者,也往往畏於外界對其「不夠男子漢」的二重羞辱與攻擊(一如女性受害者經常遭到「蕩婦羞辱」),而不敢報案或向別人吐露自己的遭遇。
  • 不要一味指責別人
    有許多不再是受害者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可是這些人感到無法將其拋在身後。它就如同過去被虐待時一樣還是自己的一部分。唯一的區別是如今在他們的世界沒有情感或身體虐待發生。  What is victim mentality?  什麼是受害人思維?
  • 《RM》全昭旻也是受害者!認了「當演員13年曾遭騷擾」
    曹在顯因爆出從背後熊抱工作人員退出《Cross》,戲劇女主角全昭旻23日接受韓媒採訪,她表示對方下車後,「劇組確實覺得很不安,但拍攝的氣氛沒有很沈重,在那之後(曹在顯退出戲劇)也沒見過。」至於男方有對此事件致歉嗎?她則回應「沒有」。
  • 我是受害者,還是責任人?
    這不是辯論,不用擔心持方,我直接上結論:如果你篤信,遇到壞事「都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請務必對自己說:「不是我的錯!」當你的想法有了矛盾,既覺得「不是我的錯」,有時又覺得「我也想做一些改變」,可以告訴自己:「我的確是可以做點改變的。」如果你只有一個想法:「不是我的錯!」那你暫時不需要改變,你需要更多照顧和安慰。
  • 關係中總是抱怨和指責,我該怎麼辦?
    比如,當你抱怨說,「你疏遠我了」、「你總是沒有時間」的時候,你實際上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點」「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陪我」,這是包含著請求和需求的情緒在的。正因為這兩點,抱怨才有可能是建設性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有問題,而只有當兩個人越親密、越了解對方的時候,我們才越有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
  • 為什麼一上網就「全力開懟」?你可能是網絡仇恨的受害者
    人們不顧一切地爭吵叫嚷著,不想真正了解與自身觀點相異的見解,並直接將異己的意見歸為「敵對信息」,令理性的對話氛圍根本無法形成,久而久之,如今的網絡充滿了「戾氣」。 在這種風氣下,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鄰居、同事、或者一個陌生人視為「非我族類」的「壞人」。 瘋狂的世界 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網絡是個是非之地,裡面充斥著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宗教偏執等各色言論。
  • 男性受害者首次視頻發聲|被忽略的性侵受害者,那些被傷害的男生
    ,又「暗暗慶幸」自己的孩子是男孩,不至於吃虧。更讓人覺得氣憤的是,很多受害者在畢業之後還是會受到這位「老師」的騷擾,不僅身心都受到創傷,未來的感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就就在5月1日,這次案件就已經展開了調查,而被舉報的梁某也因此離職。
  • 【雙語彙】會裝才能贏
    (趙菲菲)下一頁:【雙語彙】Mother-in-law/法定母親
  • 第8胎下月臨盆 39歲「八寶媽」被爆料是小三 苦嘆:我也是受害者
    (圖/)臺灣臺中市一名媽媽江孟芬年僅39歲就育有2女5子,而且下個月還即將生下第8胎寶寶,神級媽媽的表現也引發了媒體關注,但現在卻有一名女子指控她說,當初她是介入別人家庭的小三,「搶人家老公還這麼大言不慚」。對此,江孟芬則回應說,只能說這是一段孽緣,其實自己也是受害人。
  • 「孩子還小」,並不代表不懂事!面對「缺德」,TA們會有反應
    只要在社會上生存,人們就要受到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的約束,而且往往會在內心給這些規則「評等級」,區分出哪些規則更為重要,是絕對不能觸碰的「底線」,哪些規則相對沒那麼重要。「人們的心中肯定會有桿秤,認為某些規則比另一些規則重要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
  • 宋新妮聲明打臉胡瓜冤嗆:我受害者
    (原標題:宋新妮聲明打臉胡瓜冤嗆:我受害者) 記者林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