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味指責別人

2020-12-24 中國教育在線

  How would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 I am out of my abuse and have moved on with my life.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 have been wondering about. How and when does the abuse stop playing a significant part of my life? I have seen others who have moved on and I would like to know how they did it.

  對下面的問題你會作何回答:我擺脫了虐待,翻開新的生活。有些事我一直在考慮,從何時開始,如何虐待會停止在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見過那些繼續生活的人,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The woman who asked this, asked a valid question. There are many men, women and children who no longer are victims, but feel like they cannot leave it behind. It stays as much a part of themselves as it did while they were being abused. The only difference may be there is no physical or emotional abuse happening in their worlds.

  問這個問題的女士所問的問題是有效的。有許多不再是受害者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可是這些人感到無法將其拋在身後。它就如同過去被虐待時一樣還是自己的一部分。唯一的區別是如今在他們的世界沒有情感或身體虐待發生。

  What is victim mentality?
  什麼是受害人思維?

  A victim mentality is one where you blame everyone else for what happens in your world. (Another definition not as commonly used is one that says a person thinks the future only holds bad things for them.) If you do not get the promotion it is because Mr. Johnson was out to get you. Not because he found you playing on the Internet every day. Your best friend called and said she could not have dinner with you. She is always doing that to you; not showing. You'll show her. You won't invite her when you go out again! Instead of remembering she has just started school and you did call her at the last minute. Victim mentality.

  受害人思維是你對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指責於別人。(另一個不常用的定義是一個人認為未來只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東西)如果你沒有獲得晉升,那是因為Johnson和你做多。不是因為他發現你成天上網。你最好的朋友打電話說不能和你進餐。她總是那麼對你,不來。你將看她顏色看看。當你再出去時就不會請她了。而沒有考慮她才剛開學,而你卻是在最後一分鐘打給她電話。受害人思維。

  Recently I spoke with someone who no longer lives with a victim mentality. She has gone on with her life and is free from some of the extra baggage that come with being a victim. We discussed forgiving our abusers and how in that process you also need to forgive yourself. With that came loosing the victim mentality.

  最近,我和某位不再帶著「受害人」思維的人談話。她繼續新的生活,不再有作為受害人要背的額外包袱。我們討論了如何原諒虐待人,在此過程中你也要如何原諒自己。隨之而來的就是釋放了受害人思維。

考試培訓小助手

本科留學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學qq:437946603

相關焦點

  • 生活中不要輕易的指責別人
    一味對他人進行批評、指責並不是真正的幫助,只能說明你自己有指責別人的心理需要。也許有人不願意承認。但如果我們到任何一次聚會上去聽聽那些指責之詞,尤其是那些僅僅針對個人的典型的指責之詞,回到家裡仔細分析一下,究竟有多少能夠使情況得以改善呢?極有可能的結論是:一條也沒有,統統都是些無用之詞!
  •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
    一味地去苛責別人,找別人的錯,指責別人前是不是應當想想自己有個人在樹底下乘涼,突然,一灘鳥糞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身上,這個人很生氣,罵道:該死的鳥兒,你不長眼睛呀,你找死呀。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由於形成習慣了,遇到事情,首先找對方的過錯,比如說,兩輛汽車發生了碰擦,很多駕駛員總認為是對方的錯,一下車就指著對方開始罵娘;再比如說,兩個人為了小事情爭吵,互不相讓,總會指責對方不講道理,總是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吃了大虧。
  •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得出:要學會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別人。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一味的指責別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爭吵就是這樣產生的,抱怨也是由此而來。工作中,我們埋怨不能升職加薪,為什麼老闆總是扣我工資,卻沒考慮到自己每天在公司做了些什麼,做出了什麼業績,也許你很努力,但是老闆只看結果。
  • 趣讀《百喻經》:一味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
    今天東臺就借《百喻經》裡的一段故事來表達一個觀點:一味的指責別人不義,改變不了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這麼做。這個故事有個名字,叫做「以梨打破頭喻」。原文是這樣: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
  • 婆媳相互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要一味的指責
    婆媳相互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要一味的指責我們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能凡事都把事情想當然,永遠心存感激,為彼此著想。如果你感覺別人做的事情不好,你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兩代人的生活習慣都是=是不同的,所以彼此都應該互相磨合,多想想對方,少一些矛盾。我在準備生孩子前十幾天,因為我懷孕的反應很大,婆婆就主動幫我做家務或者是買菜煮飯,幫洗衣服也都是前兩個月開始幫忙的要不是因為我行動不便,我媽媽看到我這樣就來照顧我,之後我婆婆就沒有身影了,然後我婆婆和她丈夫說她每天都是保姆。
  • 情感:一味地指責女人的男人,很無能
    在這個幸福的婚姻裡,無疑問男人承擔的責任最重,他一味這個家庭裡的人能否過上美滿一味地指責女人的男人,很無能不願意承擔另一半的求助的生活。但是往往指責自己女人的男人,說明他很無能。「不願意承擔另一半的求助」在一個家庭裡面,你的女人遇到了需要你的幫助的事情,你應該想方設法的去幫助,而不是一味的去推卸責任。如果你總是推還讓她自己去想辦法,那麼還要你這個丈夫有什麼用啊。這也只能說明你很無能。
  • 一味地指責,給孩子的未必是家長所要的
    身為孩子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給予指責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我們通過指責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所以當孩子做錯事時,沒有任何父母能視而不見,大部分家長都會採用各式指責方式,其中最常見的是責罵,因為我們企圖用這個方式警告孩子,家長的態度越激動表示孩子的錯誤越嚴重。但是,江蘭老師想提醒各位家長,一味地指責甚至是責罵,效果未必是我們想要的。
  • 夫妻關係中,一味指責對方缺點缺陷,是不是自私的表現?_澎湃新聞...
    X 夫妻關係中,一味指責對方缺點缺陷是不是你在關係中經常感受到被指責的痛苦?面對這種痛苦,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為,被指責的那個人是需要幫助和撫慰的,這會帶來很大的情緒壓力。請一定安撫好自己的內心。不需要把指責的話當成你的錯誤而倍感羞愧。當你能保持平靜的心態,你們的溝通模式才可能有所改變。想要改變這種交流方式,我想可以打一些組合拳。
  • 指責別人等於傷害自己
    指責別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動作遲緩,他丟三落四,她字寫得太潦草難看,她塗脂抹粉真不知道是為了美還是為了更醜。稍微留心一下,每個人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缺點,好像臉上的麻子和耳朵後面的灰一樣,讓我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 以家人之名:一味指責對方的人,早晚會消磨掉感情中所有的耐心
    但是,偏偏陳婷卻不是一個懂得反省自己錯誤,而只知道一味指責別人過失的妻子和媽媽。婚姻裡一味指責對方的人,早晚會消磨掉所有的感情。陳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女兒去世以後,陳婷和凌和平都很悲痛。而每一次兩個人之間爆發矛盾,她都會把之前你犯過的錯誤拿出來舊事重提,一味指責對方,貶低對方。這樣的夫妻關係,早晚會消磨掉所有的包容和耐心,家庭的分崩離析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 貨車側翻釀重大事故 別一味指責撿蒜村民
    在多條生命消逝之時,若只是一味地指責撿拾蒜瓣的村民,脫離法律和事實,用以往的刻板印象為此次傷亡的村民「定罪」,並對其進行譴責,顯然不太妥當。有聲音認為,如果現場沒有這麼多撿拾蒜瓣的群眾,運碎石貨車發生事故的後果不至於這麼慘烈。但是只把板子打在撿拾蒜瓣的村民身上,忽略悲劇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把撿拾蒜瓣作為事故發生的原因顯然是「本末倒置」。
  • 指責他人常會傷害自己
    指責別人,拿別人的隱私做文章,似乎是許多人的愛好。  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樹葉。挖苦和指責別人,並不能夠抬高自己,反而會顯得自己乏味,甚至會傷害到自己。牛根生說過,看別人不順眼,首先是自己修養不夠。  小剛就是一個十分熱衷於評價和指責別人的人。當別人的觀點與他的想法不一致時,他就認為是對方錯了,甚至認為對方是壞人。
  • 交往中,談話避免爭論,不要指責別人,更不能揭人之短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在各種場合下聚集,就會談話,而在談話中由於種種原因就易產生爭論、指責、進而揭短,嚴重影響人們的人際關係。如果大家都冷靜不了使爭論無法停止下來,就有可能演變成對別人的指責。由於某一方自以為經驗足、知之甚廣,當開始指責別人時,無論是用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還是一個手勢都可能會使之社交面臨失敗的悲劇。人們可以接受外貌、身高、收入、地位上的差距,卻很少能接受智力上的差距,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愚笨。
  • 毫不客氣地指責別人,會讓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貶值
    有了問題習慣怨天尤人,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輕易地責備他人。這是不明智的做法,往往讓事情變得更糟,只有愚蠢的人才會過於嚴厲地責備他人,因為這會讓對方產生怨恨。在待人處事中,隨著關係的不斷拉近,人們之間相互熟悉,逐漸放下了最初的矜持,許多看似隨便的話也就說出來了。比如,人們最常說的一類話就是隨意指責別人。
  • 臺媒:一味說風涼話指責農民的「主委」該下臺!
    當鳳梨價崩,農民齊聚「立法院」高喊「『政府』無能、農民無辜」要求「農委會主委」下臺時,林聰賢竟然還說風涼話,指責農民要「聰明種」,甚至點名下一個可能會價跌的水果是火龍果。如今火龍果真的遭殃、價格一路滑落,農民氣憤難消痛批林「不懂裝懂」,因此真不知林聰賢是真聰明還是自作聰明。
  • 總是一味奢求別人幫助,就會沒有自我主見,不要太依賴旁人
    在生活當中不要一味去強求別人,也不要總是等著別人去幫助你,這樣時間久了你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沒有主見的人,所以生活裡不要太依賴於旁人,在生活當中作為成年人一定會在生活裡遇到困難,遇到困難時,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尋求別人的幫助,有的人會尋求父母的幫助,有的人會尋求朋友的幫助,很少有人會自己想辦法
  • 人性的弱點與人相處的三大技巧之一(不要批評、指責別人)
    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只會招致憤恨,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同樣我們也都害怕受人指責。批評毫無作用 它只能使人採取守勢,並常常為自己的錯誤竭盡全力進行辯護。做錯了事之後只知道責怪別人,絕不會責備自己,這就是人類的天性。我們還清楚,我們所要糾正和指責的人總是會為他們自己作自我辯護,並反過來指責我們。我們要記住,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所相處的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而是充滿了情緒的變化、成見、自負和虛榮的東西。讓我們儘量去了解別人,而不是用責罵的方式吧!讓我們儘量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 一味抱怨,不如努力前行
    (一味的抱怨生活而不努力)一味抱怨還不如認真思考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就是少說話多做事,多聽聽多看看了解現實,有的事情就算抱怨再多也只能是抱怨,改變不了他人也改變不了這個社會。就是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一味的去抱怨也解決不了問題,年輕人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朝氣,應該敢於拼搏,應該不畏艱險。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人的一生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挫折,在境況越是艱難的時候,我們越不應該放棄,更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切,並且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 孩子犯錯時,媽媽如何做出合適的批評指責
    那麼媽媽在指責孩子時有哪些小技巧呢?1、指責要適時和適度 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作為父母應該及時制止,趁熱打鐵,不要拖拖拉拉,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在對孩子進行責備的時候,要神情嚴肅,語氣平和,說出錯在哪裡,讓孩子明白自己這樣做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 人民日報觀點:闖紅燈,不能一味指責行人
    「行人闖紅燈成因複雜,一味指責行人有失偏頗。」清華大學交通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石京認為,行人闖紅燈,除了自身原因外,還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人流量較大時,綠燈時間短、右轉車輛放行、地下通道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給行人過馬路帶來許多困難。   石京說,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道路越修越寬,導致紅黃綠信號燈的周期越來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