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給麒啟買了魔法方塊立體積木,目前我們還待在老家,麒啟能玩得玩具很少,所以針對這套積木,我和麒啟一起想出了很多種玩法,為什麼說是一起,是因為很多種玩法都是在玩得過程中孩子給我的靈感。
我曾經為了麒啟的數學啟蒙能夠正確開啟,著實看了不少相關書籍。倒不是為了一定要培養出一個數學專家,或者為了他以後能在數學考試中得高分甚至為升學加分,只是希望他以後的生活當中能夠多多運用數學思維,在數學的學習道路上別走彎路,而且我的數學並不好,怕不好好學習一下怎麼教而耽誤了孩子。當然了也有一些小私心,我是一枚教師,我對各個學科的教研工作都頗感興趣,因為我認為學科之間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並且經常把主題式教學、跨學科教學理念用到我的陪娃玩學過程中。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在家怎麼玩這套積木的吧!
一、可以用來數數
「數數『』這件事幾乎對每個家庭來說都很看重,很多孩子可能話都不會說幾句,家人就教孩子數數了(我們家就是),而且很多家長認為(比如之前的我),能夠數得多,數得準是一種數感好的表現。的確,具有較強的數感是孩子在小學階段能夠學好算術的關鍵,但是數數數得早、準、多並不意味著數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會數,還要會用!當然,我認為孩子們最初的數數應該是來自於生活,而非教具,更不是數學符號,所以從生活裡孩子們熟悉的事物(食物、玩具、經常見到的、看到的)中數數其實是他們非常樂於接受的一種方式,有了這種基礎,可以再用教具進行數數遊戲。
1、家長說數字,孩子擺出正確的數量;根據數字卡片,讓孩子擺出相對應的數量(或者相反,家長把1-10的積木數量擺好,請孩子將數字卡片對應);家長拿其他玩具(事物)擺出一定數量,請孩子用積木也擺出相同的數量;家長將數字卡片與數量對應,請孩子找出錯誤的擺放等等。
2、稍微難一點的話,可以每次練習的時候,將同一數量的排列方式進行改變再進行辨認遊戲。鍛鍊孩子的瞬間計數能力。
二、可以進行各種辨別和分類遊戲
針對幼兒來說,如此多的方塊積木,可以分辨 顏色,可以分辨 形狀,可以分辨數量 多和少、 高和低、 長和短,可以 測量長度。
當然遊戲難度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進行調整,複雜一些的話可以同時分類顏色、形狀,並且數數量。比如紅色、黑色、藍色積木塊各5個集合在一起,請孩子進行分類,可以問他:請把有正方形、又是藍色的小積木找出來,數一數有多少?
三、識別重複性和規律性
正是因為有著很多顏色和數量,所以可以進行pattern練習。
比如,先進行2種事物的循環規律,藍色和綠色,可以橫著搭,可以豎著搭,我一開始讓我兒子是橫著搭的,我先示範3組,引導他找規律,後面的就可以他自己搭。橫著搭完,他說媽媽我想搭高,所以就像圖片裡的可以往高裡搭,他覺得超級有趣。
2種事物的循環,還可以數量多和少的循環,從最簡單的類似於2個積木、3個積木、2個、3個這樣,這種方式搭高更直觀。還可以形狀的循環。
2種事物的循環玩完了,可以3種事物的循環,4種事物的循環甚至更難的,所以感覺這套積木能年齡跨度很大。
四、各種創意搭建
可以拼搭數字、字母、平面形狀、立體形狀、以及像樂高似的拼搭各種事物。但是要說明一點的是,這套積木一開始拼得我真心手疼,銜接處很緊,所以不適合小幼兒拼,但是我兒子又感興趣,喜歡對著圖片拼,我就轉換了一下方式,變成了我來拼,他來組合。(如下圖片)
這套積木比樂高好一點的地方在於,可以隨意轉變方向,比如我給麒啟拼了一個數字「5」,不需要換積木位置,只需要扭動和變換一下方向就是一把小椅子,很富有創造型和趣味性。陪娃過程中,大家可以盡情發揮自己創造力和想像力。
五、數學運算
這套積木能夠讓孩子很生動的感知數學運算,加法、減法、分數、拼寫等等。相關資源網上有不少,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找找,我們是買積木的時候淘寶賣家贈了一些資源給我們玩,但是其中大部分玩法和學法對我們這個年齡來說有些難,更適合3歲半以上的孩子來用。所以我自己降低了難度來給孩子玩加法減法。
下面的圖片是我和麒啟一起練習加減法,其實,我們是從生活中先開始的。首先我認為,機械地背2+3=5這種計算結果沒有意義,很多孩子在背答案,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沒有建立清晰的數的概念,機械地背很容易混淆(大家可以翻翻相關理論書籍)。後來生活中他能完全理解,我就開始用教具了。其實無論是生活中的糖果、花生、黑豆還是教具中的冰棍棒、串珠、夾子、積木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利器,孩子也樂在其中。
之前每天中午麒啟都會幫我衝咖啡,我們用咖啡袋來表述5以內的加減,然後到10以內的加減法,再到20以內的加減法,每次時間都不長,10分鐘以內。後來我用積木來代替咖啡,其實用積木的話我自己感覺更直觀,因為10個積木為一種顏色,只要10以內的加減法熟練了,20以內的很好掌握。我經常會先創編一個故事,然後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遇到難題了,請麒啟幫助我一起解決問題。將學的過程遊戲化、故事化,我覺得沒有孩子不喜歡。如果不喜歡,那可能是對他來說太難了,沒有辦法理解。
下面是主題式教學理念與魔法方塊的結合(當然也可以與其他教具相結合)
看過我之前陪玩筆記的朋友們應該都發現了,我特別喜歡將一種學習內容(教具)進行擴展和加深,我是主題式教學、跨現象教學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
一、與英語相結合
口語好的家長可以用英語與孩子一起對話和交流。哪怕只說一些基本概念詞都可以。或者比如我,我和麒啟玩遊戲之前我會先背一下《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語8000句》裡相關的詞、句,每次不用多,會幾句就行,時間長了對家長自己也是一種學習和提高。
二、與音樂相結合
我一直堅信,數學與音樂有太多的共同點了。
1、唱數。很多中文英文兒歌都有關於數數的內容。比如SSS歌曲中的《count and move》可以一邊唱,一邊找對應的積木數量(這時候可以用到前面提到的同一數量不同排列方式來增加難度)。
2、通過手、腳、眼、耳,調動身體感官來感知數概念。我們通常更多的用到了眼睛,以及聽到某個數字的聲音,其實還可以更多玩法
1)將魔法方塊搭建小鼓槌。家長敲擊3下(從最簡單開始,3以內,後面可以10以內),孩子聽到敲擊的數量,找出對應的數字。小提示:家長敲擊的時候請保持穩定感。
2)孩子敲擊,家長找出對應的數字(這個玩法我兒子大愛)孩子還要判斷家長找的是否正確。
3)聲音pattern練習,強弱是音樂的屬性之一,可以家長敲擊強弱的AB規律,比如ABABAB,BABABA,甚至AABB、ABB 、AAB等,讓孩子來進行呼應。反之,孩子敲,家長模仿。
三、與藝術相結合
積木搭建的過程就是很好的藝術創作,多鼓勵孩子,多肯定孩子,同時還要問孩子問題,儘量讓孩子自己解釋搭建的作品,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創作力和想像力。
四、與運動相結合
疫情期間,孩子們沒有辦法出去瘋跑,精力無法釋放出來,其實在家裡也可以「瘋狂」運動起來。這麼多的積木不都利用起來太浪費了,所以一起運動吧!
1、雙手平舉,沿著格子走(早教運動中心的練習)
2、沿著格子跳:雙腳跳、單腳跳、兩腿在雙側跳、跳和走間隔運動、「Z」字型跳
3、橫著走「螃蟹爬」+彎腰走「毛毛蟲爬」
以上等等各種玩法都可以,圖片中我們因為積木數量有限,所以就沒有搭建格子,但完全不影響玩。
最後小提示:每次玩完了都不能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讓孩子自己收拾、歸納整理!做不到特別整潔沒關係,培養孩子的意識和習慣更重要!
好啦,以上就是我和孩子平時玩和學的一些經驗及心得,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更多陪娃小日常,歡迎下載小花生app,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