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2021-01-16 臺灣頻道

原標題: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穿越時空,角色扮演臺南鹿耳門的青年壯遊點,讓年輕人穿古裝體驗當年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的過程,彷佛重回歷史。「中時電子報」圖

  中新網10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人喜歡去阿里山、日月潭,但青年玩的地點不一樣。臺當局「教育部」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臺「教育部青年署」科長劉佳綾表示,「壯遊」是「深度體驗」的意思,臺灣48個壯遊點,辦理文化、生態、農村、體能等7類體驗活動。這些點由非營利組織經營,每次活動半天到2、3天,因有補助,僅向每人收費幾百元到幾千元(新臺幣,下同)。

  「青年署」統計,2009年到今年8月底,48個壯遊點共累計3萬261人次參加,部落、生態、旅遊等類的壯遊較受歡迎。

  臺南鹿耳門壯遊點,讓青年穿著古裝搭船模仿鄭成功當年從鹿耳門登陸、前進攻打赤崁樓的過程,一整天活動才收費200元,2天1夜收費1300元,晚上住鹿耳門天后宮香客大樓,隔天去四草綠色隧道遊船。

  「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在活動中驗證。」臺南市鹿耳小區發展協會項目經理蔡登進表示,鹿耳門壯遊是依史實進行,讓青年角色扮演,他們穿著戲服扮鄭成功、將軍或士兵,體驗鄭成功當年登陸臺灣的過程,是最受歡迎的青年壯遊點。

  第二名新竹司馬庫斯被稱為「最靠近上帝的部落」,當地9成居民,28戶、100人組成合作共生社會,每天一早由長老召集所有人分配工作,有工作的人才有薪水領,是臺灣唯一用這種模式運作的部落。

  第三名新北貢寮由臺灣休閒獨木舟協會經營,教導操作獨木舟及翻船復位救生技術,並讓青年沿著雙溪河劃獨木舟,沉浸在大自然懷抱中,費用1天1500元。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原標題: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中國臺灣網10月13日消息 一般民眾喜歡去阿里山、日月潭,但青年們玩的地點不一樣。臺灣「教育部青年署」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臺灣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在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只能把希望放在海峽對面的臺灣。要奪得臺灣,必先有戰船,鄭成功大修戰船,訓練水師。
  • 寶島行腳:認識臺灣,從臺南開始(圖)
    鄭成功被臺灣人尊為「開山聖祖」,臺南許多文物古蹟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僅如此,臺南民間還有許多傳說也跟鄭成功有關。臺南人早餐要喝二味湯,即牛肉湯和蝨目魚湯,這蝨目魚名字的由來據說就跟鄭成功有關。  相傳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當地人把最好吃的魚獻給鄭成功。鄭成功就問:這魚叫「什麼魚」?由於語言不通,當地人就認為鄭成功是在說這種魚的名字。
  • 臺灣主題自由行:深度體驗臺灣從臺北開始(圖)
    同時介紹大陸遊客個人遊必備法寶-Taipei Pass臺北觀光護照。臺灣人把地鐵稱為捷運,是臺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是各個景點的聯繫紐帶。「Taipei Pass臺北觀光護照」,擁有此護照的觀光客可不限次數搭乘捷運及公交車。
  • 合歡山賞雪看雲 冬遊臺灣風雅事(圖)
    原標題:合歡山賞雪看雲 冬遊臺灣風雅事(圖) 合歡山雲海(圖/旅遊經新聞網)   據臺灣旅遊經新聞網報導,臺灣合歡山12月2日降下了今年臺灣的第一場雪,這也宣告合歡山賞雪的季節到來了。   合歡山森林遊樂區海拔3000米以上屬於雲霧帶,因位於大甲溪與立霧溪兩股上升氣流交會處,風勢強勁且攜帶大量水氣,常見到風起雲湧的雲海畫面,在層層山巒中,宛如一幅又一幅的潑墨山水畫,也成為遊客登合歡山最愛捕捉的美景之一。   園區內合歡東峰、尖山、主峰、石門山等步道均是欣賞雲海的最佳地點,其中海拔3237米的石門山最容易登頂,到達山頂只要30-40分鐘。
  • 臺媒稱個人遊成赴臺遊主流 背包客最愛平價旅館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的消費市場兩極差異大增。業者指出,平價旅館已打敗五星飯店與摩鐵(Motel 汽車旅館),成為背包客最愛。  隨著陸客赴臺個人遊開放城市逐步增多,背上背包就能赴臺旅遊的個人遊數量,大幅增加。
  • 鷺島擺攤 推銷臺灣遊
    (本組圖/王火炎 攝影報導)展示特產  王忠銘表示,馬祖名稱源於媽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適合遊客進行深度生態遊。他說,金馬澎正在加強三島互動,未來將為陸客提供更完整的旅遊路線。希望今年有10萬人遊臺灣,他笑說,「澎湖之美已經讓大家知道了。」  王乾發表示,澎湖業界很會安排,不僅提供了澎湖遊經典路線,整個旅遊路線也規劃得很完整,遊客可先從金門到澎湖玩兩天,再去高雄、臺北,整條線路串起來,可讓遊客不虛此行。  他說,澎湖海鮮既新鮮又甜美,香港和日本人愛吃海鮮,他們都愛到澎湖吃海鮮。在澎湖吃一餐,花費才是在臺北的一半。
  • 媽祖與鄭成功的閩臺情緣
    三月三十日風浪尚未平息,鄭成功唯恐貽誤大潮汛期的有利時機,毅然下令冒風進軍。四月一日,大軍航抵鹿耳門港外,當時港口極淺,水底多暗礁,大船不能入。鄭成功立即整衣冠,率部將在船頭設香案,向天禱告。禱告完畢,承媽祖之神庇,忽水漲數尺,大小戰船得以順利駛入臺江。鄭成功大喜,放炮,擂金鼓,打招旗給後面船隻,以便跟蹤。他又密令何斌坐鬥頭,按圖紆迴,教探水者點篙,徐徐照應。轉舵揚帆,吶喊,從赤嵌城而進。
  • 遊愛河 逛夜市 泡溫泉 臺灣遊滬上首發團行程明確
    記者昨天了解到,7月4日從滬上出發的臺灣遊首發團的具體行程已經確定。首發團將在臺灣停留10天,價格基本定在萬元以上。遊覽線路途經臺北、日月潭、阿里山、嘉義、臺南、高雄、墾丁、臺東、花蓮、宜蘭、基隆,覆蓋了臺灣的經典旅遊景點,行程中,遊客有機會去基隆廟口夜市品嘗臺灣小吃,參觀鄭成功建府遺址。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血與火,鄭成功收臺灣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他們的大型夾板船很厲害,每艘夾板船裝備有二十五門以上的大炮,火炮射程要比明軍的大炮遠的多;步兵使用的是當時歐洲製造最先進的來復槍,火器上也比中國軍隊厲害好多。1652年,臺灣爆發郭懷一起義,起義軍進攻荷蘭據點赤嵌城,但是被裝備精良的荷蘭人擊敗,荷蘭人大開殺戒,數千名中國同胞死於荷蘭人的屠殺。
  • 兩岸學農青年走進涿州農場 體驗式教學引青睞
    營員們到中國農業大學涿州農場開展體驗式教學。(中國臺灣網 劉暢 攝)中國臺灣網7月31日涿州訊 (記者 劉暢)7月28日至29日,海峽兩岸學農青年農業科研研習營的營員們來到中國農業大學涿州農場開展體驗式教學,與農場負責人和項目老師進行座談交流,深入了解大陸農業科研和推廣的發展。
  • 鄭成功復臺後臺灣土地的開發及其歷史意義
    一、鄭成功在臺灣推行的經濟政策和土地制度鄭成功於一六六一年率師入臺、荷蘭殖民者還未投降的時候,就已十分注意臺灣土地的開發。鄭成功吸收大陸歷代屯田解決糧食問題的經驗,讓軍隊官兵自行圈地,推行軍墾。當時,軍墾規模甚大,除「留勇衛、侍衛二旅以守安平承天,餘鎮各按汛地,分赴南北開墾」。鄭成功在臺灣實行軍墾,稱營盤田。
  •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一個決策,無意間挽救了臺灣
    多年僵持後,鄭成功意識到,戰爭打的一個是錢,一個是糧,自己手裡有錢但沒有糧,就算打下城池也守不住。自己的軍隊急需建立一個可靠的糧食基地。當時大陸基本已經被清軍佔領,於是鄭成功目光投向了臺灣。1661年,鄭成功把荷蘭人趕走,收復了臺灣。
  • 參觀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侵佔38年的臺灣,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聖王」。1962年2月1日,在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的時候,鄭成功紀念館在鼓浪嶼日光巖景區建成。 鄭成功紀念館是海內外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全館分7個部分,展出文物、資料、照片、雕塑和模型300餘件,系統地展示了鄭成功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而英勇奮鬥的歷程。
  • 剛剛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卻被一隻蚊子叮咬死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抗清名將。封爵「延平郡王」,世人又稱「國姓爺」。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策劃攻取被荷蘭殖民者強行佔據的臺灣,以此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於四月二十一號,親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大軍越過臺灣海峽,出其不意的登上了臺灣。
  • 臺灣蝨目魚「遊」進大陸 期待養殖分工合作(圖)
    「臺灣第一魚」蝨目魚「遊」進大陸臺灣漁民撒網捕撈蝨目魚    臺灣漁業發達,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四面環海的臺灣島,周邊洋流交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帶來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在島內,漁業不僅滿足臺灣人消費需求並提供就業機會,也成為其出口創匯的重要支柱。     在臺灣所有漁業產品中,蝨目魚是最有代表性的食用魚種,有「臺灣第一魚」之稱。尤其在南臺灣地區,蝨目魚更是臺灣民眾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美味。
  • 尋找臺灣鄭成功痕跡:昔日「開臺聖王」民族英雄,會不會被民進黨...
    圖為成功大學校徽。 事實上,成功大學在1950年定於臺南,也和鄭成功對於臺南意義是分不開的。而翻開成功高中的校歌,正是對鄭成功生平事跡的書寫:「萬古開山未有奇,登臺望海憶當時,偉哉斯人,壯哉此志,為民族奠定了復興基礎,為臺灣創造了光榮歷史……」 可見,鄭成功不止在臺灣歷史上舉足輕重,也早已成為臺灣民眾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符號。不管是逛街、燒香還是讀書,要說「全臺無處不成功」並不為過。
  • 一位荷蘭翻譯官的謊言,促使了鄭成功收復臺灣
    而鄭成功之所以能夠信心滿滿,是因為一個叫何斌的人帶來了一份臺灣地圖。1、何斌何許人何斌,鄭成功的福建老鄉。其際遇與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相似,都是信了洋教之後,給紅毛洋人當翻譯官。不同的是,鄭家在島外致富,而何家在島內。何斌的父親也是給荷蘭人做翻譯工作,靠工資吃飯,本來日子還應過得去。
  • 1652年郭懷一起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哨
    雖然大批人口為了躲避戰爭瘋狂湧向臺灣,促進了臺灣的農業開發,但一個荷蘭人的新對手卻在明清戰爭中漸漸崛起。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1640年繪《澎湖島及臺灣海島圖》荷蘭人的對手明末壟斷東亞海面貿易的鄭氏集團首領鄭芝龍在與清廷的談判中被擄,叱吒東亞海面的鄭氏海盜(海商)集團也隨之瞬時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