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外國父子資助馬雲上大學,每年400元,如今收到什麼回報?

2021-01-07 青琯評史人

"錢"對於不同時期的馬雲有著不同的意義,馬雲對"錢"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看法。

少年時期的馬雲雖非貧困之家的小孩,但也並非想要什麼都能滿足的富裕家庭,那時候的他想要買一件心愛之物,需要攢許久的零花錢,才能狠心買下它。

因此錢對於少年時期的馬雲來說,是企圖支配金錢的意義。

曾經的的"不良少年"

青年時期的馬雲是一名英語老師,擁有著體面的普通人家的生活。他雖擁有了支配錢的能力,但金額不算多。馬雲在採訪中提到:人生中最充實快樂的時光,就是當一名英語老師,每個月領著固定工資的時候。錢對於青年時期的馬雲來說,是能夠自給自足的意義。

中年時期的馬雲已經創辦了阿里巴巴,問鼎中國首富的寶座,擁有著無法計量的財富,錢對於這個時期的馬雲來說,僅僅是一串數字。

而馬雲對於金錢的看法:從"愛財"轉變成"不愛財",有一段時間網絡上瘋傳一個關於馬雲的一個段子:我(馬雲)不愛錢,我對錢沒有興趣……

少年時期的馬雲成績並不好,還嚴重偏科,他的數學非常差,甚至還考過1分,但是這個說法無從考究。成為英雄後,英雄的前身總是被旁人賦予神秘的色彩,原先那些與眾不同的表現,成為天賦異稟的昭示。

儘管這個分數無從考究,但是能說明馬雲是一個極具個人想法的人,不會輕易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因此他一直對自己的數學成績不管不顧。

雖然馬雲不重視數學,但是他卻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當時的年代,物資貧乏,英語的相關資料、學習英語的設備少而貴。

馬雲認為擁有一臺收音機,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自己學習英語,可是在當時,收音機是稀罕物,價格不菲。馬云為了買這臺心愛的收音機,把平時家裡給的零花錢都攢下來,直到湊夠了費用買下它。

這時候的馬雲體會到了通過個人毅力和努力,成功支配金錢的快樂,如此艱難才獲得心愛之物,這極大激發了馬雲學習英語的熱情。

結識恩人,提高英語

擁有了學習英語的工具,還需要學習英語的資料,但是在當時,可供學習的資料並不多,而且難以鍛鍊到英語的口語練習。馬雲了解到杭州西湖邊上有很多外國人在那邊遊玩放鬆,為了提高英語水平,馬雲有空就往杭州西湖邊去和外國人用英語交流。

在這一過程中,馬雲結識了了來自澳大利亞的大衛·莫利,並發展了深厚的友誼。

兩人一有空就相約西湖邊,雖然馬雲那時候的英語水平很差,但是大衛·莫利每次都會很認真地傾聽,並努力從馬雲的神情和肢體去推測他想要表達的內容,並糾正馬雲英語表達上的不足。在大衛·莫利的幫助下,馬雲的英語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

不久之後,大衛結束了自己的中國之旅,返回澳大利亞。雖然隔著遠洋,但是身處不同國家的兩人,依舊保持著緊密的通信聯繫。長此以往,大衛的父親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小夥伴充滿了好奇。

大衛向父親肯·莫利介紹了馬雲,還分享了自己在中國和馬雲相處的點滴。肯·莫利被馬雲學習英語的毅力和認真所打動,也開始和馬雲保持通信聯繫。

為了提高馬雲的英語,肯·莫利讓馬雲在每次回信時留空一行,方便他訂正馬雲回信中的英語語法錯誤。每次的回信,不僅讓馬雲的英語得到提高,肯·莫利一家字裡行間的關心還讓馬雲感受到大洋彼岸的溫暖。

澳洲之旅,開拓眼界

莫利一家邀請馬雲去澳大利亞遊玩,希望馬雲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是當時辦理出國籤證手續繁瑣,申請條件苛刻,相關費用支出大,但是莫利一家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多次鼓勵馬雲,並為他提供相應的幫助。

當時辦理澳大利亞的籤證只有在北京設有申請點,馬雲只能前往北京辦理。可是各種籤證資料要求很嚴格,馬雲前後七次往返北京,都沒能辦理成功。數次的往返交通費和食宿費掏空了馬雲的積蓄,他只能放棄繼續申請。

莫利一家聽說之後,託人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送了電報,說明馬雲的情況,馬雲前往澳大利亞籤證終於得以解決。為了減輕馬雲的經濟負擔,莫利一家承擔了馬雲在澳大利亞的所有開銷。

在澳大利亞期間,莫利一家帶馬雲見識了很多他以前未曾認識的事物和風景。莫利一家包容的家庭氛圍、開放的世界觀,也影響了馬雲。

馬雲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這一個月的澳大利亞之旅,他坦言:澳大利亞之旅對於他人生,是至關重要的存在。澳大利亞之旅讓他以一個全新的角度,開放地看待世界和人生。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馬雲上大學的時候,生活過得比較拮据。1985年,肯·莫利一家聽說後,決定每年都給馬雲資助400元的生活費,幫助馬雲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生活。那個年代的400元對於普通中國家庭是筆不小的數目,得到資助的馬雲並沒有把錢用於享受物質生活,而是運用到提升個人能力的學習上。

人生之中,他人相助,是他人之美德。但對於被幫助的人,需要感念他人往日之恩。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中國人對於報恩這件事,秉承的向來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理念。因此,馬雲位居阿里巴巴董事長高位,成為億萬富豪後,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將以肯·莫利的名義給紐卡斯爾大學投入1.4億人民幣的作為獎學金,以此來報答肯·莫利一家過去對自己的恩情。

馬雲的這一捐贈舉動,一度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教育不是更需要捐贈嗎?如果這筆巨額捐贈給中國的學校,會有無數的中國學子獲得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更有甚者認為,馬雲此舉是不愛國的行為。

但也有人表示,要用開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馬雲的捐贈舉動,從開放角度看此舉,無論是哪國的學生享受這筆獎學金,都是一件應被稱讚的慈善之舉;從另一種角度看,對於早已實現財富自由的馬雲來說,如今的過億家產或許與當初莫利一家每年資助的400元擁有同樣的價值和意義。

相關焦點

  • 一對國外父子資助馬雲讀大學,每年400元,後來他怎麼回報?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管是在何時期,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世人,它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傳承,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平民百姓,都銘記著這句 話。在我國,有一位富豪,不忘別人對他的幫助,在自己發達之後仍舊感恩於他們,他就是馬雲。一對國外父子資助過馬雲讀大學,每年400元,後來的他是怎樣回報的呢?
  • 馬雲學生時期,澳洲一對夫婦每年給他400資助,如今他怎麼報答?
    ——華羅庚導語: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別人對於我們的幫助,我們要始終銘記於心,並且日後有機會要想著去回報。但是現實生活中,能夠功成名就的人本來就是鳳毛麟角,而在成功後還懂得要回報的也是不多的。
  • 馬雲在西湖練英語,遇到恩人每年資助他400元,後來他怎樣報恩?
    但上了高中數學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給他拖了嚴重的後腿,導致高考因數學只考了一分,而毫無意外地落榜了。馬雲在學習這條路每天吃得苦毫不誇張地說,和他吃的鹽快一樣多了。也就是這樣的契機,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一對父子。通過和父親肯·莫利交流,他認識了肯·莫利的兒子戴維,兩人還意外地成為很好的朋友。但戴維畢竟是遊客,終究是有要離開的那天,雖然很不舍,兩人交換了家庭地址,約定好要成寫信聯繫。也是在戴維一家的幫助和支持下馬雲才沒有放棄學業,才有這後來的故事,也就是馬雲在1984考上杭州師範大學的事兒。
  • 馬雲沒錢上大學,澳大利亞父子資助4年,32年後馬雲是怎樣報恩的?
    如今的馬雲可謂是功成名就,走到哪裡都會吸引大眾的目光,他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社會上議論的焦點。例如在2017年初,馬雲訪問澳大利亞期間,就慷慨的向一所大學捐贈了2000萬美金,約合1.3億元人民幣。如此巨額的捐款,在中國、澳大利亞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發生後,立刻在國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為什麼馬雲要給一所國外的大學捐款?面對記者的詢問,馬雲只回答了兩個字:「報恩」。
  • 35年前,外國父子每年寄馬雲400塊上學,馬雲成功後是如何報答的
    馬雲是一個非常熱衷做慈善的商人,2014年的《胡潤慈善榜》數據顯示,他的阿里巴巴以145億刷新中國慈善記錄,馬雲在國內做慈善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沒想到他還把慈善做到了國外,給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捐贈了1.4億元的獎學金。
  • 30多年過去了,曾經資助馬雲200元的澳洲夫婦現在怎麼樣了?
    在馬雲成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幫助過他。馬雲自己也曾表示,阿里巴巴和馬雲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需要感謝的人有很多,「我要感謝四個人——孫正義、楊志遠、金庸和蔡崇信」。當然,還有這麼一家人馬雲很少在公眾場合提到,他們對於馬雲的幫助是上述四個人沒辦法相比的。
  • 當年資助馬雲澳大利亞夫妻現在怎麼樣?馬雲這樣報答了他們的恩情
    當年資助馬雲澳大利亞夫妻現在怎麼樣?馬雲這樣報答了他們的恩情   馬雲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了,面對這樣成功的馬雲是不少創業人士說羨慕和學習的對象。但馬雲在創業的路上又怎麼會很容易呢?他也是經歷了艱辛和挫折,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 農村女張紅豔給馬雲寄老母雞,想獲馬雲資助上大學,結果還成功了
    4年前,高考完在工地上打工搬磚的威凱倫,就是從大山中走出來的孩子。在工地搬磚的時候收到了國防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為一名人人敬佩的軍人。如今的為快樂已經從國防大學中畢業了,還成為了一名軍官,可謂是前途無量!相識魏凱倫這樣有潛力沒有資源的孩子還有很多,而李紅豔也是其中之一!
  • 貧困女孩給馬雲寄老母雞,成功獲得資助上了大學,網友:有魄力
    高考已經拉下帷幕,很多孩子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收到錄取通知書也就意味著能上大學,但也有一部分人因為家庭情況,考得上大學,但沒有足夠的錢供孩子上學。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是我們現在過的生活就是總體的生活水平,其實還有一部分人處於大山裡面,可以說是與世隔絕,他們過的生活我們根本就想不到。
  • 為了讓馬雲資助她上大學,農村女孩給馬雲寄了1隻母雞,結果如何
    更多的也會進行一對一的資助上學,一對一的資助可能會更加的穩定,並且讓這個貧困學生能夠真正的通過幫助,而走出來。當年就有一個女孩讓馬雲資助上大學,她希望馬雲能夠資助自己,因此還給馬雲寄了一隻雞,那個農村女孩現在結果如何了?
  • 四川綿陽特困家庭子女資助標準不低於每人3000元
    市本級資助計劃由往年1000人增加到2000人,特困家庭子女資助標準由原來的每人2000元提高到不低於每人3000元,今年全市助學資金將達900餘萬元。  據悉,今年綿陽市資助的對象由原來的普通高等院校二類本科及以上院校擴展到三類本科院校錄取的困難家庭學生,其中地震孤兒、烈士子女或一級傷殘軍人子女、困難勞模子女、困難殘疾學生、困難單親家庭子女、特困低保家庭子女等特困家庭子女,資助標準為不低於每人3000元。  「非常感謝大家提供經濟援助,讓想讀書而家庭困難的學生有了上大學的機會。」
  • 當年甘肅農村貧困女孩為得到上大學資助,給馬雲寄母雞,結果怎樣
    不用多講,對於馬雲我們無人不知,講到馬雲,我們都會想到他所擁有的資產價值。其實,馬雲還是一個熱衷於做公益的人,就拿螞蟻森林來說,這是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的事情,在沙漠裡種樹有多難,我們可想而知。但是,他還是做到了,如今我國很多沙漠地區,已經出現了一塊塊美麗的綠色,這樣的壯舉,值得我們欽佩。
  • 貧困女孩給馬雲寄老母雞,想讓馬雲資助讀大學,馬雲做法令人稱讚
    而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個農村女孩就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沒有辦法讀大學。不過幸運的是,她認識了馬雲,從而獲得了資助。這個農村的女孩給馬雲郵寄老母雞,想讓馬雲資助自己讀大學。在家中,李虹豔一家也只靠著田裡的那些莊稼生活,根本沒有富裕的錢可以供她上大學。
  • 時隔30年,外國夫婦來中國給馬雲200讀書,他後來是如何報恩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遍,人們現在用一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線下支付或者線上支付亦或是網上購物,提到網上購物,不得不提到淘寶和支付寶這兩大軟體神器,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淘寶和支付寶的創始人——馬雲創業背後的故事。看看馬雲是如何成功的。
  • 山區女孩為上大學給馬雲寄母雞,到郵局後被拒收,後來怎麼樣了?
    要知道,在山區裡,物質條件是匱乏的。金錢對他們來說是活下去的成本。如果沒有錢,在如今的社會是寸步難行,何況貧困的山區?馬雲除了是我國的知名企業家,同樣是我國出了名的慈善家。他知道也了解他們的困苦生活,可惜那些刻苦努力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因學費放棄學業。於是他旗下開發的軟體系統裡有了種樹,養雞等公益項目,用來資助了大量貧困山區的學子。楊虹豔就是其中之一。
  • 被「圈養」的「小馬雲」:其父是兩家公司法人 每年見兒子2次
    1500裡之外,小馬雲在河北石家莊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小馬總」。其父親範家發也成了兩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儘管他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相反,在見兒子這件事情上,範家發是被動的。如果沒人來接,他和家人一年中只能在春節見到兒子。▲範家發用一條腿支撐家裡的生活。除了網絡上仍在不時出現的各種傳言,範家已經恢復了昔日的平靜,仍在繼續的,是靠範家發一條腿支撐的生活。
  •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接受申請!全額最高每年可獲16,800元港幣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接受申請!從6月1日始至9月21日,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開始接受符合資格的香港學生申請。資助計劃將惠及在186所指定內地院校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香港學生。資助計劃包括兩種:1、「經入息審查資助」:① 全額資助為每年港幣16,800元② 半額資助為每年港幣8,400元。
  • 菏澤籍在京博士連續7年資助家庭困難學子,如今都考上了大學!
    1月12日,菏澤市公路局黨委辦公室主任趙同林受菏澤籍在京博士王來永的委託再次來到東明縣劉樓鎮,與王來永連續資助7年的三名家庭困難的學生見面,並帶去了王來永此次資助他們的4000元助學金。受菏澤籍在京博士王來永委託,將資助金交到學生手中自2014年以來,王來永博士通過時任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派駐東明縣劉樓鎮南龐莊村「第一書記」趙同林,結對幫扶了南龐莊村三名成績優異家庭困難的學生,每年年底都資助三名學生1000元的助學金,從初中、高中到大學已連續資助7年。如今三名受到資助的學生均順利考入了大學。
  • 愛心資助 讓淮南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
    感謝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對我的關心和關懷,在大學期間,我一定好好學習,用成績回報關心我的人。」9月1日,來自潘集高皇鎮的何志偉收到了一份特別的「開學禮」——市綠化協會會長、淮南市嘉禾整木全屋定製總經理隋東聯先生無償資助他的1000元,並且每年他都會收到1000元資助,直至大學畢業。
  • 為完成大學夢,女孩寄母雞給馬雲「求資助」,現在怎麼樣了
    對家庭環境較困難的他們來說,能夠多讀一點書都是一種奢望,我們常常會聽到很多成績很好很上進的孩子們為了貼補家用不得不放棄學業早早地出了社會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不是在反應現在社會的一個現象:窮人沒資格讀書。但好在,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去資助這些孩子完成夢寐以求的學業,去幫助他們走出沒有錢讀書的困境,改變了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