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被古麗胡瑪爾·瓦哈甫(圖中穿紅毛衣者)稱為「劉媽媽」的劉曉玲去阿克陶看望她和同學們時照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最近半個月,28歲的古麗胡瑪爾·瓦哈甫(以下稱古麗胡瑪爾)將輾轉於天津、重慶等地,用她的「新疆普通話」介紹新疆文化。對於這位維吾爾族姑娘來說,雖然已經高中畢業9年了,但曾經的內高班生活依舊印象深刻。
伴隨著「內地高中班(以下稱內高班)」走過的第十四個年頭,近年來,內高班的整體升學率已達到了97%以上。
「內高班」效應之下,內職班、內初班相繼出現,不僅為新疆學子提供了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機會,也使之成為內地了解新疆的一個窗口。
山東餃子 攢勁
9月17日晚上8點,古麗胡瑪爾準時出現在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在這裡停留一晚,翌日她將搭乘飛往天津的航班,開始10天的巡迴報告之旅。
古麗胡瑪爾嗓音低沉,語速很快,她稱之為「阿圖什方言」。
路邊撥打手機的行人,讓古麗胡瑪爾想起數年前,家鄉阿圖什,父母在郵局排隊給她打電話的場景。每分鐘8毛錢,母親的語速很急切,她們的對話總是以「你趕緊說說那邊情況」開頭,以「照顧好自己」結尾。
那是2001年秋天,內高班啟動第二年。國家在北京、上海等12個東部經濟發達城市的13所一類高中開辦了「內地高中班」,旨在使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為新疆培養高素質人才。
當15歲的古麗胡瑪爾考上嶗山中學的內高班時,全家人送她到火車站。要知道,此前她連喀什市都沒有去過。
當初,古麗胡瑪爾頂著「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第2名」的頭銜來到青島,由於不懂漢語,也沒有接觸過英語,在第一次考試中她得了倒數第一。
身為班主任的劉曉玲慢慢接觸古麗胡瑪爾,帶她回家,教她漢語、英語。作為交換條件,古麗胡瑪爾開始教劉老師維吾爾語。從此,古麗胡瑪爾多了一個「劉媽媽」。
像劉曉玲一樣,為內地新疆學生服務的教職工有近2萬人。內高班期間,只能每年的暑假回一次家,寒假則在學校度過。每年春節,校長和老師就會帶著內高班的學生一起包餃子,放鞭炮,貼春聯。古麗胡瑪爾說,很懷念劉媽媽的餃子,如果現在春節不吃餃子,她會很不習慣。
劉曉玲印象深刻的是,當學生得知13個除夕都是校長住在學校陪伴他們度過時,孩子們用剛剛學會的毛筆字寫了一個歪歪扭扭的大「福」字貼在校長辦公室門上。大家把自己爸爸媽媽的名字送給了他們喜歡的漢族老師,馬校長叫買爾旦校長,於老師叫克裡比努爾,她叫阿依古麗,意思是「月亮花」。
對於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古麗胡瑪爾一樣的內地新疆學生充滿了好奇。上海市奉賢中學依託於傳統節慶日開展各民族文化融合實踐,當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來臨時,新疆班學生共同參與了燈謎及對對聯等聯歡活動,讓少數民族學生加深對漢文化的了解和認同;而在穆斯林的肉孜節、古爾邦節則會邀請全校師生共同參與,通過民族風情展演等方式讓全校師生共同跳起民族舞、感受少數民族節日濃濃的民族風情,實現情感、文化的融合。
感恩 飲水思源
自治區教育廳內地新疆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孫琦發現,像古麗胡瑪爾一樣的孩子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當時的老師不僅僅是教授知識,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
作為93所承擔內高班教學任務之一的上海市奉賢中學,專門成立了民族教育領導小組,更是為「內高班」的孩子們配備了學校最好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指導教師。在這裡,有這樣一群人:「陸媽媽」、「高爸爸」……他們是內高班學生的親人、朋友。
據各大院校反映,從「內高班」畢業後,新疆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學習和交往能力得以提高。3萬多名新疆本地人才從這個特殊的班級走進社會,有效地推進了民族交往和團結。
來自自治區教育廳新疆內地學生工作辦公室數據,截至今年9月,「內高班」已累計完成15屆近7萬人的招生任務。目前在校生34000人。辦班城市由當年的12個增至45個,辦班學校由最初的13所增至93所。
2005年,古麗胡瑪爾考上了東北師範大學英語系專業。分宿舍時,她主動要求和漢族同學同住。「我們應該用開放、包容的胸懷對待不同的文化」。
2006年3月的一天,古麗胡瑪爾和2000人一起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為長春一名8歲的小女孩重現了天安門升國旗的情景。這位小女孩因患腦瘤失明,最大的願望就是到北京天安門觀看升國旗,但她的身體狀況已不允許她跋涉到1000多公裡外的北京。有人在長春給她布置一個天安門廣場,古麗胡瑪爾扮演著一位從新疆來的遊客,她用特色鮮明的新疆話問路。
大學畢業,古麗胡瑪爾和大多數內高班學生一樣,回到新疆工作,在阿克陶縣第一中學當老師,教漢語和英語。
2011年,遠在北京工業大學就讀的凱米爾丁,聽說嶗山中學新疆班漢語教師陳曉燕老師被診斷為白血病的消息。他和已經畢業了的新疆班孩子們開始組織捐款活動。凱米爾丁留給老師的字條這樣寫道:「當年是老師們照顧我們,現在,該輪到我們照顧老師了」。
聯繫到古麗胡瑪爾時,她把半年的班主任費全部捐給陳曉燕。她班上的39個孩子聽說此事後也每人捐出了1元錢,共38元9角,其中一個孩子只能拿出9角錢。
包容 內高班效應
14年來「內高班」的品牌號召力帶動了新疆基礎教育發展,有力拉動了新疆學生學習漢語、接受高水平教育的積極性。為新疆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同時能夠讓偏遠農牧區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在參考「內高班」辦班模式的基礎上,又開設了內職班、區內初中班。
當了五年教師的古麗胡瑪爾,每學期都會拿出自己上內高班的照片和視頻。聽到同學們的驚呼,她也從孩子們的眼神中看到對一片新天地的憧憬。
去年,古麗胡瑪爾所帶的雙語班中,全班34名學生,共有16人考上了內高班。開始了新的高中生活。
孫琦介紹,2010年開辦內職班,當年招生3300人,2013年在校生規模為9900人,此後在校生人數一直穩定在9900人。今年第一批內職班學生畢業,升學率達到95%,有的繼續留在內地高職學校就讀,有的回疆升入高職或者大學,有的甚至直接就業。
2004年開設的新疆區內初中班,以「對口招生,異地培養」的方式,以烏魯木齊為例,有4所中學承擔著區內初中班的辦學任務,對口面向喀什地區、吐魯番地區,以及兵團農三師。目前,累計招生63000人,每年招生計劃從最初的1000人,上升為今年的1萬人。其中70%的學生升入內高班繼續學習。其他人則升入本地高中或內職班學習。
2012年4月28日,是古麗胡瑪爾的婚禮。聽說了這事,劉曉玲不動聲色來到喀什,出現在婚禮現場。看見穿著新娘妝的古麗胡瑪爾,她激動地上前,拿出了她為女兒準備的首飾作為嫁妝。
婚禮上劉曉玲當了回伴娘,並全程用維吾爾語主持婚禮。七裡八鄉的親友們聽到她地道的維吾爾語時,先是好奇,繼而熱烈鼓掌,接著一擁而上,為劉曉玲獻上一條條美麗的絲巾。
對古麗胡瑪爾來說,任何民族都可以成為親人,而真誠、包容待人是她此生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