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我們為什麼喜歡散文》獲獎,陳新《植滿時間的疼痛》沾光

2020-12-22 文學頭條

熱烈祝賀著名散文家彭程先生所寫大著《我們為什麼喜歡散文》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散文理論獎。

「陳新《植滿時間的疼痛》,同樣執著於對父子間緊張關係的打量。從恨到愛的巨大轉折,憑藉的是時光的力量。隨著日子的積疊,對人性的複雜性的理解也在緩慢生長,寬容的情感絲線日漸被編織進入血緣的紐帶。」

看來,得彭程老師扶掖,在《我們為什麼喜歡散文》中點評原發於《北京文學》雜誌2016年第10期上的散文拙作《植滿時間的疼痛》,我與冰心老人也有了一丁點兒聯繫了。

感謝彭程老師高評《植滿時間的疼痛》!

感謝《北京文學》雜誌發表《植滿時間的疼痛》!

感謝《中國最佳文學作品選散文卷》收錄了拙作《植滿時間的疼痛》!

彭程:我們為什麼喜歡散文

作者:彭程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9日 13版)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無法複製的。因為獨特,也便值得訴說、交流和記憶。人類也因此有了文藝創作的需要。而每一個文藝家也是獨具個性的,無論寫散文、小說還是書法,都是「以我手寫我心」的創造。

人們到處在生活。生活裹挾著每個人,如同空氣將身體纏繞。就像每個人相貌各異一樣,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生活。就其本質的意義而言,它們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無法複製的,就像指紋,是獨特的「這一份」。

因為獨特,也便值得訴說、交流和記憶。而寫作便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當然,可能也有人會說,這就是寫作的理由嗎?經歷過,感知過,也就夠了,最多在內心裡自己咀嚼體味一番,未必要訴諸文字。

有這種想法的人,顯然是不十分了解寫作的意義,或者缺乏切身的寫作體驗。首先,傾訴是人的一種本能,就像容器裡的水滿了要漾出來一樣自然。而經由文字來將所感所思記錄下來,要遠勝過口頭的表達。與寫作這一外在行為相同步,是經驗的整理,思緒的梳理;模糊的化作清晰,粗糙的變為細膩;從飄忽的情感煙雲中觸摸到靈魂的真實狀態,由零碎斷片的感悟裡演繹出完整系統的理念——文字起到了綰結、顯微、擴張、提煉等多種功效。

甚至,寫作還是一種治療,藉由傾訴,可以有效紓解內心的積鬱苦楚。這一點已經為臨床心理學反覆驗證過。

當然,一切文學寫作也都具有這樣的功效。但其他文學樣式,哪一樣能夠像散文這般便捷直接,所受的限制最少?它的門檻之低,是得到公認的。小說要塑造人物形象,要有哪怕是最為簡單的故事;詩歌要打造意象,錘鍊韻律,在拘囿中舞蹈和飛翔。只有散文,能夠充分容納形形色色的內容,能夠靈活使用但又不依賴任何一種方式和手段。對於寫作者來說,記敘,描摹,抒情,論理,可以任意騰挪閃躲,隨心所欲。對於閱讀者,它隨時能夠進入,也隨時能夠抽身而出,中斷和接續自然流暢。

自由的品格,是散文最為醒目的標籤。

這樣,散文比較其他文體,就有了更多讓人們喜愛的理由。作者在寫,讀者在讀,各自都構成了頗為巨大的群體。作品數量更是宏富無比,奼紫嫣紅,蔚為大觀。

閱讀散文,仿佛面對一面面鏡子。

這個譬喻該是過於濫俗毫無新意了。但它之所以能夠被使用到如此的地步,顯然有其理由。在對生活的映照這個意義上,還有什麼譬喻比鏡子更為恰切呢?

在閱讀一些作品時,目光在篇頁字行間掃描挪移,而一種反向的運動也在悄然發生。我們仿佛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它是受到所閱讀的文字的叩擊而發出的。作者寫下的東西,打動了我們,靈魂產生了共鳴和呼應。

當然,每個讀者所置身其中的實際生活,和他所讀到的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通常是不同的,甚至大為不同。但文學的重要作用,正是通過差異性而反映共同性,經由個別而抵達一般,建立起不同生命之間的連接和融合。差異性並不構成阻礙理解的藩籬,有時反而激發起某種類似探險的欲望。南宋大儒陸九淵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種人性的相通,正是一切人際交往和群體行為的基礎和前提。在千差萬別的生活表象背後,有著很多相同的東西,至少可以說,最重要的東西是相通的。

於是,從他人的文字中,我們捫摸到了自己的靈魂的脈搏。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夠有效地表達出我們「心中所有而口中所無」的東西,包括那些可以朦朧地意識到但難以清晰地辨認的東西。感情的種種狀態,自尊和自卑,勇氣和怯懦,激情澎湃或者沮喪頹唐,在作者身上發生過的,同樣也曾經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潛意識裡,我們不滿足於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對生活的解釋,常常希望獲知別人是如何評說的,雖然對此未必意識到也未必願意承認。而散文,不動聲色地為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在看,看不同的作者在各自的作品中,如何觀察和感受、分析和剖解,而在閱讀的某一時刻卻驚愕地發現,分明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作為讀者的我們和作者重疊了。

因此,說散文是一面鏡子,實際上是說別人成為了自己的鏡子。

生活在此處,生活也在別處。與那些促使人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生活的作品相併行的,是另外一些散文,它們更多地呈現了某些異質的東西,是對我們熟諳的生活的補充和伸延,是生活朝向無垠和闊大的展開。這些東西格外讓人著迷。一個人的生活總是受到局限,但他的靈魂又總是嚮往超越。這一點來自人性的某種特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不僅是兒童,成人也同樣受到遠方和陌生的召喚,儘管具體內容不同。這種他者、遠方,既是物質形態的生活和存在,同樣也體現為精神生活、情感呈現、價值追求的千姿百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王小波,人們對羅素那句話「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有了廣泛的認知。儘管其本意是倫理學上的,但也完全可以從審美維度加以理解。

在這個意義上,散文像什麼?或許更接近一臺望遠鏡。

還需要談到的一點是,無論屬於哪種情況,在某一類優秀的散文中,常常能夠看到作者和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連接。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一篇作品的字裡行間,卻能折射出歷史的波詭雲譎,時代的風雲際會。這樣的散文,從具體的經驗和存在的局部邁步,通向的是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結構,一種時代精神的整體狀態。這樣,散文就不是一己悲歡的展示廳、個人才智的操練場,而和廣大、遼闊連接。這種品格,也使得它自己得以在重要性的位階上擁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等級。

總之,散文試圖描繪和解釋廣闊的生活。它有雄心也有本領。

人們喜歡散文,最根本的理由也與此有關。它有效地幫助我們建立了和生活的聯繫,同時又將無盡的可能性向我們敞開,擺脫個體存在的有限性。它讓我們有了更長的手臂,觸摸這個世界;更好的視力,觀察這個世界。並且在每一次端詳中,能夠調焦我們的目光,從宇宙之大,到纖毫之微,靡不盡顯,栩栩如生。

綜合考慮它的功能,散文又仿佛是一部功能強大的照相機。

一篇散文,總是要聚焦於某一種具體的生活形態,擷取的是生活的局部、側面,有時甚至是細節,他的感受和思考,便從中孕育生發出來。每個人都寫下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和感悟,那麼多篇散文,就是容納和展現了多重生活。因此,一本散文集的形成,便是一次對豐富生活的廣角掃描。

在近期的散文創作中,可以看到這種朝向遼闊廣袤的擴展。作品成為有力的證人。

經歷和遭際,無疑最能直接孕育感悟。在《安放自我》中,梁鴻鷹追憶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以及和家人間的關係,驚異地發現了基因遺傳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但正是擺脫庸常黯淡的生存的叛逆衝動,一種強烈的主體意識,讓他擁有了另一種品質的生活。文學中古老的「審父」主題,被注入了某種新的蘊涵。有關生與死、命運與苦難的詰問,作為厚重的背景,生動地烘託和映照了這一主題。陳新《植滿時間的疼痛》,同樣執著於對父子間緊張關係的打量。從恨到愛的巨大轉折,憑藉的是時光的力量。隨著日子的積疊,對人性的複雜性的理解也在緩慢生長,寬容的情感絲線日漸被編織進入血緣的紐帶。何士光《日子是一種了卻》中,女性取代男人成為主角。農村嶽母對於自己「當家人」的身份的執著,達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從這種偏狹背後,作家看見的是靈魂深處的盲障。多年來潛心精研佛教,讓他思索縈系其間的機緣和因果、是非和得失、牽掛和了卻,賦予了一種同情的理解。吳昕孺《片斷與完整》是一部縮微的家族史,我們看到了鮮明的個性、乖謬的時代,看到了它們的相互糾纏如何塑造了一個人的命運。一家人的坎坷遭際,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風雲的陰晴晦明。

器物和環境,常常成為寫作靈感的另外的豐富泉源。柳宗宣《綠色郵差》中,郵筒、郵局、穿著綠色服裝的郵遞員,長久以來曾經是一個人和遠方、一個漂泊者與故鄉的紐帶,負責盛放和傳送他們的情意和牽掛、嚮往和夢想。其中的萬千滋味,已經被今天迅疾如閃電的手機簡訊微信稀釋殆盡。生活可以引領生活,呼喊能夠收穫回聲。楊海蒂《我去地壇只為與你相遇》,印證了文學所擁有的力量。史鐵生的一篇傑作,讓一座古老的園林成為一種觀念性的存在,關於宿命,關於愛情,殘疾與健全,隱忍和抗爭,文字間漸次顯現並展開了精神的譜系,仿佛盛夏園林中的草木一般豐富葳蕤,每個人或早或遲都能夠從中獲得一份啟示。作為精神的外在對應物,散文並不挑選特別的物體或者處所。李培禹《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寫的是插隊時知青點附近的小河,從內容到寫法都並不新鮮,但讀後仍然讓人慨嘆不已,根由就在於它訴說的是對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的記憶。青春交織著懵懂和憧憬,「只是當時已惘然」,以其深厚的人性基礎,能夠喚起最廣泛的共鳴。

莊子說過「道在屎溺」,用詞雖然不夠雅馴,卻有效地比況了道之無所不在。散文亦然。衣食住行、愛恨情仇、歌哭悲歡、生老病死、天地萬物、季節遞嬗,都是散文馳騁的疆域。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做不到的。近期的諸多篇什,是印證也是注釋。一邊是母親對成長中的兒子的牽掛期待(《最遠的,最近的》),一邊是兒子從母親那裡領悟到什麼是面對生活的恰當姿態(凸凹《錯位之思》);一些情感、行為,總是和特定的生命階段相關,但往往會影響了整個人生的走向(閆紅《春天只發生一次》);空中有鳥,地上有人,便有了家園感。如果能夠認識到人類和自然萬物都是「生命共同體」,便不難理解作者將鳥巢看作「宇宙的中心」的譬喻(東君《宇宙的中心》)。總之,話題的林林總總,對接了生活的紛紜豐富。

不少作品,實際上是對數量相對有限的母題的反覆陳說,仿佛音樂裡的變奏曲。張大威《惜青絲》從一縷縷秀髮的脫落,感嘆時光的剝奪,生命的匆促,應該說是一個並無明顯新意的話題,但出色的表達功夫,依然可以推陳出新。這個話題推究下去,就必然會涉及到生活以及寫作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固然如西諺所云「太陽底下無新事」,一切存在的人和事物連同其運動,從本質上看,都不過是在時間長河中的反覆的重現和輪迴,但每一種具體的生存,訴諸文學就是每一次表達,仍然有其獨立的價值。這源於生命的個體性,生存經驗的不可複製性,即便極為相似的體驗也有些許差異,即便十分相通的感受也烙上了作者自己的印記。在言說之後的言說,表達之上的表達,卻因為滲入了獨特的個性——哪怕只有一點——而不會讓人感到厭倦。這一點,可以說正是藝術的魅惑力和綿延的動力之所在的一個重要方面。

也許有必要給予表達以更多的關注。言說什麼之外,怎麼言說也是一個問題。上世紀初,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思潮的俄國形式主義認為「形式即內容」,並非只具備純粹工具的功能。結構、語言等,都參與了內容的構建。比如說,直抒胸臆是人們聽得較多的對散文寫作的要求,但是針對某些題材,寫作者的平靜、超脫甚至冷漠,造成某種間離感,也許更能燭照對象內在的本質。在《出鏡》中,南帆延續了他一向對於技術與人的關係的思考,這次是從手機自拍器切入。視覺時代,影像泛濫,身體登臺,思想退場。技術不停歇的發展為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今天欲望也藉助它而膨脹宣洩,以至於要扭轉生活,擾亂世界的等級秩序,改寫被信奉已久的價值和信念。「景觀社會」必然伴生某種新的文化,如何定義和評價它們?行文揮灑自如,鞭辟入裡,既機智又冷峭,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嘴角上的一抹嘲諷的笑意。

寫到這裡,我們就比較容易為一本由多人作品匯成的散文集定位了。

如果訴諸譬喻,那麼不同的生活,具有不同的容貌和形態。或澄澈若林間小溪,或安詳若秋日池塘,或幽深若百年古潭,或奔騰若錢江之潮,或曲折若黃河九轉,或遼闊若三江匯流。它們匯聚起來,就是一片浩渺博大的水體。這裡水光瀲灩,浪花飛濺,在某些地方,甚至驚濤裂岸。

一本散文集,就是對這樣的生活的某種折射。

生活之水幻化為文字,經由目光的通道,進入我們的靈魂,給它注入某些東西。它們是關於情感,關於理性,關於人性,關於對世界的認識,關於對生命的期待。它漸漸地豐富和提升了我們,真實並且生動,緩慢然而確鑿。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喜歡散文。

(作者:彭程 系本報高級編輯。)

——原載《光明日報》2017年5月19日

相關焦點

  • 法式西點培訓 彭程西式餐飲學校給你詩與遠方
    有人說,詩的唯美道不盡法式西點的魅力,散文的纏綿悱惻又豈能表達西點師的浪漫溫馨,由此可見法式西點及西點師在行業中的地位。也許你不習慣法國高貴冷豔的氣質和姍姍來遲的風格,但你絕對不會拒絕被稱為甜點界「柏拉圖」的法式甜點,然而卻鮮有人將正宗的法式西點技藝成功培植在中國,因此中國的法式西點培訓在等待一股新力量的崛起。
  • 法式西點培訓,彭程憑什麼一直是最成功的的那個?
    我們這個行業對於彭程,從來都不陌生。 許許多多的人看到了彭程的成功,但很少有人去發現,彭程為什麼可以一直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 -我覺得彭程的成功,用六個字足夠概括:天時地利人和,她仿佛是永遠在最合適的時間裡做著最正確的抉擇。
  • 散文 | 張玖玲:我是喜歡謊言的人
    是的,我隱藏了幾年的一句話,作者今天替我一語道破――我真的也是一個喜歡謊言的人,我希望幾年前的那天早晨,上天只是跟我開了個玩笑!2012年12月28號拂曉,天還未亮,睡夢中我似乎曾有一個潛意識的疑惑,夫君為什麼沒有早起晨跑?哦!說是預報有雪,難得他能多睡一會兒,讓他多睡一會兒吧!我翻身也想懶一會兒床。
  • 校友風採 | 彭程:鵬舉長天 兼程前行
    遠在倫敦的彭程(Cameron Peng)通過鏡頭向我們興奮地分享著他的體悟。 彭程是光華2008級本科生,2012年從光華畢業後彭程去往耶魯大學攻讀博士。201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又奔赴地球另一端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成為金融系的一名助理教授。回顧學術之路,苦辣酸甜各有滋味,彭程坦言,這條路走起來很辛苦,但如今回頭看,一切又很值得。
  • 陳新散文:《閬苑仙境》(原發《南方文學》)
    陳新散文:《閬苑仙境》(原發《南方文學》)閬苑仙境(散文)陳新——原載《南方文學》2020年第6期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然而時間指向晚上八時,雷鳴般的戰鼓卻在這裡驟然擂響,原先站在屋簷下的古裝「銅人」也動了起來。旌旗招展處,一著戲服的黑臉大漢閃亮登場,聲如洪鐘:「我乃張飛是也,駐守閬中七年……」於是,貌似隨著白晝的消失而漸次萎靡的熱鬧,在這一瞬間鮮活。
  • 優美西點彭程大師課-慕斯進階班(5天)
    烘焙教母&世界冠軍全程教學護航舉一反十 全面掌握法點核心技巧針對創業設計 突破研發瓶頸上課校區:上海優美西點上課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新源路1356弄1-7號1棟(A樓)4F開班時間:人滿即刻開班優美西點攜手彭程西式餐飲學校成立彭程大師工作室,兩大優秀西點培訓企業強強聯手打造彭程大師班。
  • 彭程老師如「媽媽」,畢業典禮像「出嫁」
    杭州分校首期全能班畢業照杭州分校快滿兩個月了,陪它度過「滿月禮」的是樓上杭州首期全能班的同學們。也許是開始、起初這些詞帶來的特別,我們好像總會對某些事物的伊始有著奇異的情緒。不論是杭州分校首期全能班的同學們之於學校,還是他們眼中的我們.今日信件的卓同學,和許許多多的同學一樣,關注了學校許久。
  • 專訪HERE 公司陳新教授:用高精地圖化解自動駕駛風險
    如果人類駕駛員都能借著普通導航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自動駕駛汽車為什麼還要高精地圖呢?陳新:高精地圖能救命。傳感器和 AI 永遠都不會致臻完美,它們也會犯錯,這代價我們可承受不起。有了高精地圖,我們就能通過減少誤差來化解風險。此外,高清地圖還能輔助路線規劃工作的完成,完全超越傳感器的「視力」範圍。
  •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散文《鐵河書》
    我們對「假」深惡痛絕,口誅筆伐。「假」一旦滲透我們的生活,會像腫瘤一樣擴大膨脹。可是當許多人把假話說得慷慨激昂,把假事做得習以為常時,說真話、做真人又該多難!那麼,做不到真人,做個厚道人,做個有良知、有體溫的人總是可以吧!還有「情懷」。
  • 2019浙江紀實「浙江記憶」特別展 | 陳新、陳曉:越音沉浮
    陳新、陳曉 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前言:關於「浙江記憶」特別展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年華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在2019年浙江紀實攝影大展中開闢「浙江記憶」特別單元,用攝影的藝術形式和視角,展現浙江70年來的發展變遷。
  • 尋找水杉,重新發現世界阿來散文作品獲丁玲文學獎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宣布獲獎作者名單。本屆丁玲文學獎評選以《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小說選刊》為學術支持單位,設有小說類、散文類、詩歌類、文學評論類4個獎項。獲獎作者包括著名作家王蒙、張承志、阿來、湯養宗、張炯、葉兆言、葛水平、範小青等。小說類成就獎獲得者、人民藝術家王蒙發來視頻致辭。
  • 今天,「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薛其坤等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的獲獎科學家表示衷心祝賀。「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致頒獎辭。自1988年霍爾丹預言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起,在實驗上實現花費了25年時間。零磁場下精確的量子化霍爾電導,使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成為繼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後凝聚態物理領域最卓越的成果之一。聚焦物理學領域,「復旦—中植科學獎」今年授予了他們!
  • 今天,「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薛其坤等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的獲獎科學家表示衷心祝賀。」評審委員會主席、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通過視頻遠程宣讀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致頒獎辭。正如他所談到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時沒有想到這會開啟電的時代,麥克斯韋在創立電、磁、光之間的理論時也沒有想到這會成為遠程通信的理論基礎。
  • 四大洲賽雙人滑彭程意外摔倒 中國最高排名第五
    北京時間2月10日,2012-2013賽季國際滑聯花樣滑冰四大洲賽在日本大阪進入到第三日較量。雙人自由滑,中國組合彭程/張昊失誤不斷,彭程滑行中意外摔倒,最終他們以總成績164.82分排名第五,張文婷/張巖排名第七,加拿大組合杜哈梅爾/拉德福德以總成績199.18分奪得冠軍。
  • 散文詩《沉默的火焰》獲中國散文獎
    《海外文摘》雜誌社執行主編蔣建偉發表了《2020年中國散文工作報告》。本次年會共評選出散文精銳獎等4個年度獎項。河南南陽市詩人、散文作家武建華的散文詩組章《沉默的火焰》(共20章)榮獲二等獎。武建華(左三)在「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頒獎大會主席臺上領獎武建華的散文詩組章《沉默的火焰》共計20章。
  • 彭程:生命美麗
    文 | 彭程實現個體的價值,關愛他人,奉獻社會,這種種人生意義的實現劉亮程的散文《我的死》,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對於死亡的靜觀。死亡成為了他的審美觀照的對象,是一個無所逃遁的結果,一種無奈但必須坦然接受的事情。從他的筆下,我們讀到了生命的節律和流程,感悟到死亡所蘊含的尊嚴,進一步理解了《聖經》中「來自於泥土,復歸於泥土」的樸素真理。他以一種超脫從容的筆調,來懸想和品味那個必然會來臨的結局,令人想到宋儒張載的名言:「歿,吾寧也。」
  • 【通州創森】「大地植綠 心中播綠」有獎徵文活動評選結果公布,114篇作品獲獎
    小學組和初中組共有114個作品獲獎活動詳情,快來看一下吧!張聖倫《大地植綠,我們播綠用行動傳遞綠色之美》張溢賢《城市綠心,精神憩園》王靖璇《運河文化洋溢綠色》楊雨沫《心中的綠》付予涵《大地植綠,心中播綠》武思彤《我在哪兒》姚瑞含《伴我成長的小樹苗》郭炳瑩《植樹造林給我們帶來青山綠水》
  • 懷化體育老師陳新:做校園足球的「中場組織者」
    還在天津體育學院讀研時,陳新參加了一場校園足球培訓會,第一次接觸到校園足球這個概念。在他最初的認知裡,這無非是在學校裡多開幾節課,教孩子們踢球而已。陳新決定,要做懷化市校園足球的「中場組織者」。陳新近照。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兵買馬」。花了半個月時間一個班一個班地詢問發動,結果有3000多名學生的四中,最後只有2個孩子報名,算上自己,陳新笑稱這是「四中鐵三角」。一大兩小每天只能放學後在操場練練顛球和傳球。第二年,新入學的學生裡來了幾個踢過球的孩子,陳新如獲至寶。
  • 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品129部,被質疑含金量低!負責人紅孩:不是為了精英
    近日,第八屆冰心散文獎頒獎儀式在四川眉山舉行。 據了解,本屆129部(篇)作品獲獎。四川省一共有10部(篇)作品獲獎,有網友表示,為何獲獎數量如此之多?獲獎作品多是否含金量就會低?「我們從不這麼看,不是得了獎就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即使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或魯迅文學獎,也不是沒有爭議,藝術不像體育競技,文學作品很難量化和判斷。只能說,獲獎者大致代表一種水平。」
  • 首屆「大益文學雙年獎」最佳散文獎獲獎作家寧肯
    八十年代寫詩,九十年代寫散文,系「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1998年開始長篇小說寫作,已出版有《蒙面之城》《沉默之門》《環形山》《天·藏》《三個三重奏》等。著有散文集《大師的慈悲》《我的二十世紀》《說吧,西藏》《思想的菸斗》,短篇小說集《詞與物》《維格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