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古國·古族·古史:商周的國家與社會

2020-12-23 澎湃新聞

10月12-13日,商周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郵科技大廈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主辦,不僅有來自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歷史研究院、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蘇州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參加研討,更吸引了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等海外名校的專家學者參與。四十餘位商周史領域的學者共聚一堂,就商周國家與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參會人員合影

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助理黃國輝副教授主持,著名先秦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晁福林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楊共樂教授分别致辭,對撥冗參會的諸位專家表示歡迎。隨後,北京大學的朱鳳瀚教授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尤銳(Yuri Pines)教授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楊共樂致辭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晁福林教授致辭

朱鳳瀚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新出金文與西周封國君主稱謂》,討論了公、侯、伯、甸、男等西周封君稱謂的意義及其使用的變化,對「五等爵」制進行了反思。「侯」在西周初年不一定意味著封君的地位,而是表示其軍事職能。「公」一般是王朝執政大臣,外服封君極少有稱「公」的情況,應當是受王命為執政大臣。畿外封國內的陪臣也偶有稱「公」者。「公」「侯」均非爵位,實際上也未形成嚴格系統的等級差別。「甸」「男」應當是位於邊地與王畿之間的封國。非「侯」的畿外封君一般以「國名」+行輩為稱,故多見「某伯」之稱,但此「伯」與「公」「侯」「甸」「男」並無系統關係,稱「伯」者地位也未必低於稱「侯」者。而「伯」是邦國君主之稱,還是親屬行輩之稱,目前還是一個問題。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朱鳳瀚教授主題演講

尤銳教授演講的主題《戰國時期諸子關於國家起源的爭論》。尤銳教授提出了非常有趣的一種比較方式,即對戰國諸子和西方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進行比較,因為二者都是集權國家誕生前的社會思潮,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兩位專家的演講極具啟發性,演講結束後,與會學者和旁聽人員進行了熱烈的提問和討論。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尤銳教授主題演講

在為期一天半的研討環節,會議分為A、B兩組進行,研究相近問題的學者在同一組進行交流和討論。

商周國族的相關問題,是本次大會最受學者關注的話題之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陳絜教授的論文《過甘敦鼎銘與商周東土過族》,以上世紀在山東章丘出土的《過甘敦鼎》銘文為切入點,推斷銘文中的「過」就是傳世文獻記載的東土妊姓過氏,並勾勒出商周時期過族的歷史線索。商代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就已經出現了過族,其居地在魯西南或魯中南一帶。周公東徵之後,過族順服周王朝,此後還參加了昭王南徵。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曹斌的《膠東半島東緣銅器與西周紀國》一文重點梳理了膠東半島所出西周青銅器,將之分為以歸城為中心和以煙臺——萊陽為中心的兩群,二者是相對獨立又互相競爭的關係。作者推斷,這兩個器群對應西周時期的萊、紀二國,其階段性的變化和流動與齊國興衰有直接關係。西周后期,紀國青銅器向南側擴張,影響力擴大,這應當與文獻中記載的「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有關,正是紀國興盛而齊國衰落的時期;而到了春秋早期偏晚階段,紀國青銅器基本消失,正可對應齊國滅紀的時間。同組的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李凱的論文《周王「烹齊哀公於鼎」事件考析》正可以與曹文相照應、相補充。李文認為,「烹齊哀公於鼎」是周王打壓當時齊國所崇尚的東夷文化、通過強硬手腕推行周人制度文化的一個極端結果;所謂「紀侯譖之周」,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強調周人文化與東夷文化的衝突。

武王克商是商周歷史中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其時間的判斷以及相關青銅器銘文的理解,一直是學術界不斷爭論的話題。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杜勇教授的《武王伐紂日譜的重新構擬》一文,在上世紀趙光賢先生對武王伐紂日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調整和重新解釋,形成一份新的日譜。杜勇教授將武王出兵的時間定在公元前1045年一月癸巳(二十七日),牧野之戰及克商的時間定在二月甲子(二十八日),駐師管地的時間定在三月辛未(五日),祀於太室山的時間定在三月乙未(九日),返回鎬京的時間定在四月丙午(十一日)。這樣可以兼容多數文獻的記載以及《利簋》、《天亡簋》等銘文。同組中國國家博物館田率的論文《天亡簋銘文釋義補苴》則提出了與杜勇教授不同的對《天亡簋》的理解。田率認為,銘文中的第一個「將」當理解為「降階」而非「下山」,第二個「降」當理解為「喜悅」之義;作器者「天亡」,當為霍叔處,而非太公望。此外,田率提到,《利簋》銘文中的「管地」可能就在今安陽附近,而非今鄭州的管地。

與會學者也很重視新近公布的金文材料。如去年剛剛發表的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的材料,就引起了幾位與會學者的共同關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韓巍的論文《西周王朝與河東鹽池》,就是從大河口墓地M1017所出的霸伯簋和霸伯盨銘文入手,對西周王朝的供鹽體系、霸國在西周政治體系中的作用以及兩周之際王室權力的變遷進行考察。通過銘文中出現的「井叔來求鹽」的記載,韓巍推測霸伯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負責食鹽的生產,而著名的河東鹽池就在距離翼城西南約一百公裡的位置,應當是鹽的產地。結合霸伯器銘文和其他相關記載,可以歸納出西周中期王畿地區食鹽供應系統分為生產、運輸和分配三個主要環節,生產由霸伯負責,運輸由周王朝官員負責,分配則由周王親自掌控。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吳雪飛《霸姬盤銘文與西周獄訟相關問題研究》則是從大河口墓地M2002所出的霸姬盤銘文入手,在解讀銘文的基礎上對西周司法制度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吳雪飛對霸姬盤銘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譬如該器的作器者,學術界一般認為是「氣」,本文則主張作器者是「霸姬」,故將此器定名為「霸姬盤」。在疏通銘文後,本文重點考察了兩個問題:西周獄訟體系中的「誓」,以及西周貴族訴訟的審判者。霸姬盤銘文中四次出現「誓」,「誓」是由國家強加給個人的約束,由審判者擬定;有一些「誓」可以轉化為國家的成文法。通過對相關銘文進行整理歸納,吳雪飛提出,西周王朝行政權與司法權合一,貴族訴訟均起訴至王朝執政者處,由王朝執政者審判或調解,個人或宗族力量並不參與司法審判。張利軍的論文《子展簋銘文與商周禮制文化沿革》,從新近公布的《子展簋》銘文入手,先對銘文中「展鹹播王賞」和「惟王八士聽用祀彡」兩句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解釋,然後以銘文中出現的「八士」考察商周商周文化的傳承,可謂以小見大的佳作。

歷史地理的問題也是學者非常關注的。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趙慶淼的《金文「旁(原字從方從茻)京」若干問題的再檢視》一文對金文研究中一個爭訟已久的歷史地理問題進行了再探索。「旁京」內有宮室、闢雍、大池,自西周早期起就是周王經常駐蹕的地方,但其具體地望,說法雖然眾多,但尚無定論。趙文認為,「旁京」位於豐鎬和岐周地區,當無問題,其具體位置的判定,應當藉助考古資料。「旁京」內有「闢雍」「大池」這種大型人工水池,那麼現存近似的人工建築遺存,應當可以作為判斷「旁京」地望的線索。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雲塘—召陳建築帶以東、美陽河西岸的姚家南部鑽探發現了一處大型水池遺蹟,其面積約有12萬餘平方米,且其遺存堆積中發現了少量瓦片,說明可能有建築遺存,其特徵與「旁京」有一定的相似性。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光的論文《上博簡<邦人不稱>史事發覆——兼論定公五年「麇」之戰》結合簡帛材料,重點對「麇」的地望進行考證。「麇」的地望有嶽州巴陵縣、鄂西北之鄖縣、安陸府當陽縣東南、襄陽東境之漢水東北岸四種說法,但此四說均有一定的問題。《左傳》之「麇」,與《邦人不稱》簡文中的「津」相對應,「津」應當是「麇」附近的一條河。劉文推測,「津」即《水經》之義井水,義井水在隨州東南附近,故「麇」在隨州東南。

靜卣銘文,右起第二列第一二字為「旁京」

「上博簡」《邦人不稱》簡2B,「戰於津」

兩周之際是中國上古歷史的一個重要分界點,但因史料稀缺,故學者爭論頗多。近年來一些新史料的發現,讓兩周之際的史事引起了不少先秦史研究者的興趣。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邵蓓的《平王東遷年代的史料分析》一文,對目前所見記載平王東遷史事的三種文獻——《史記》、《竹書紀年》、「清華簡」《系年》——進行分析,指出其來源和優劣之處。《史記》的原始資料應當來源於《秦記》,秦人支持周平王,不承認兩周之際攜王與平王並立之事,故所記平王即位與紀年均直接接續幽王,東遷也在幽王死後不久。《竹書紀年》的原始資料來源於晉國的史書,雖然晉文侯結束二王並立和平王東遷過程中最關鍵的人物,但晉國史書明確承認了周二王並立的史實,持論最為公允。《系年》的原始資料或許是來支持攜王的周王朝史官記錄,記錄者承認攜王政權,且不認同周二王並立之事,將平王的即位書寫在攜王被殺之後。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白國紅的論文《論兩周之際魯國非平王繼立的支持者》也是對不同史料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載進行辨析,其著眼點在於魯國在兩周之際二王並立時期的立場。《竹書紀年》記載魯侯是擁立周平王的外服諸侯之一,但根據周平王末年《春秋》對周王室的記載,多譏諷王室非禮,顯然對周王不是非常恭敬。因此,《竹書紀年》所載「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魯侯」或為「晉侯」之訛誤,魯侯並非周平王的支持者,而是在平王繼位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勉強接受現實。

「清華簡」是近十年來先秦史研究的熱點,也是本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論題。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小寺敦的論文《關於清華簡<晉文公入於晉>中理想的君主像》以《晉文公入於晉》為切入點,結合相關傳世文獻,歸納出先秦時期理想君主的形象。理想中的君主,其德政有既定的要素,且要按部就班地實施德政。首先要對臣下表示謙讓的姿態,緩和刑罰,向民眾施以恩惠,以達到收攏民心、穩定統治之效;做到這一點後,則可以很好地執行國家儀禮性、精神性的祭祀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強化軍事力量。有謙讓才有恩惠,有恩惠才能完善祭祀,完善祭祀才能提高生產力,提高生產力才能加強軍力。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楊兆貴的《由清華簡<天下之道>論儒家對禹德及禹得天下的評論》一文,是從一個小的切入點入手,探尋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大問題。楊兆貴將《天下之道》視為儒家文獻,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對禹德看法的文本,上及孔子,下及孟子、荀子,梳理出一條儒家對禹德看法的演變線索。孔子認為禹兼用文德、武力而一統天下。《緇衣》基本繼承孔說,稱讚禹德且欣賞其德化之成效。孟子把禹列為聖人,認為禹得天下是因為他得天命、得民心。荀子也稱禹是聖王,是化性起偽而成為聖人的典範。

青銅器研究一向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探尋青銅器器型、紋飾、群組的歷時性變化,有助於理解認識先秦歷史的發展變遷。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王澤文的論文《海昏侯劉賀墓所出西周早期提梁卣紋飾補說》從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子畯父乙」提梁卣上非常罕見的歧羽大鳥紋和雙首共身夔紋入手,爬梳搜集此類紋飾所出現的青銅器的地域,推測歧羽大鳥紋應當與關中地區有較為緊密的聯繫,而雙首共身夔紋應當是山東中西部地區比較流行的一種特殊紋飾。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楊博的《周初中原地區貴族墓葬銅禮器器用的二系分途》一文提出,由於墓葬中青銅器用組合、位置可以反映出不同族群文化的特性,通過分析周初墓葬中隨葬青銅禮器的相關因素,可以將西周初器的貴族青銅禮器分為兩個體系,即周人和殷人。殷遺民隨葬青銅器組合中多見爵、觶等量配比,食器分置;周人隨葬青銅器組合中食器比重提升,爵、觶不等量配比,食器、酒器按大類分置。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鄧佩玲的論文《談王子申盞蓋銘文拓本》對現今流傳的若干種王子申盞蓋銘文拓本哪些是原拓、哪些是翻刻拓印進行了辨別,也有精彩的論述。

傳世文獻與出土材料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先秦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次會議也有不少學者運用「二重證據法」對傳世文獻中的一些「老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山東社會科學院趙燕姣的論文《徐偃王之謎再探析》,梳理文獻中有關徐偃王的相關記載,並結合《班簋》銘文和以往學者的研究,論證了《班簋》、《孟簋》等青銅器銘文所載史事就是周穆王伐徐偃王之事。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阮明套《<尚書·湯誓>新探》一文,對《湯誓》篇的成書、史料價值及難解字句進行了討論。由於近出「清華簡」的《尹至》、《尹誥》、《赤鵠之集湯之屋》、《湯處於湯丘》和《湯在啻門》這五篇文獻都與商湯史事有關,可以為重新解讀《湯誓》篇提供參照。阮明套認為,「商湯受命」是以往學者不太關注但非常重要的一個論題,「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湯處於湯丘》和《楚辭·天問》所記商湯射獲鵠鳥作羹祭祀上帝之事,就是商湯獲天命的徵兆;《湯誓》篇雖經東周時人修飾,但其記載的史事,應當是大體可信的。

家族研究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也成為先秦史研究中的一個熱點話題,數十年來一直受到學者的重點關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羅新慧的論文《西周宗法制下的小宗祭祀》,將禮書中的記載與金文中所見的情況相對比,得出不同於與以往認識的觀點。禮書記載,支子沒有祭祀大宗先祖的權利。從金文材料看,大宗宗子在祭祀先祖時,小宗可以助祭;但支子也可以單獨祭祀,祭祀範圍為其父、祖,甚至可以遠及宗族始祖,也就是說存在支子祭祀大宗先祖的情況,但此類祭祀是助祭大宗之後的私祭,還是小宗完全獨立掌握的祭祀,目前尚無材料能夠證明。在商周貴族家族的研究中,家臣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王進鋒的《金文所見西周貴族家臣的晉升之途》一文,著眼於以往研究較少關注的家臣晉升,提出西周時期貴族家臣的晉升渠道比較多元且相對靈活,這說明西周貴族家族的運作是比較有活力的。因為貴族家族的活力,從而使政府運行機制相對固化的西周社會能夠有所發展,同時也是春秋時期貴族階層煥發更大活力的最初源頭。

西周王權與國家結構作為本次會議主題「商周國家與社會」的一個重要子課題,也得到了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吉林大學文學院王坤鵬的論文《西周時期的王巡與王權運作》指出,西周時期周王巡省其治域和附屬區,是當時王權運作的重要形式。周王設立眾多都城,並非奢靡之舉,而是與其巡行是相配合的,是確立維護王權的一種手段。周王通過巡省諸侯、邦伯,可以加強王室與外服邦國的政治聯繫,也體現了王權對地方國族勢力有較強的控制力。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劉源的論文《西周金文所見異姓通婚的政治功能》,通過《昔雞簋》、倗伯、霸伯諸器和《胡應姬鼎》的銘文分別來看周天子與異姓通婚的政治考量、內服世家大族與外服邦伯的政治聯姻、外服諸侯之地緣政治,這些共同加強了周天子對內外服的控制力。中山大學歷史學繫於薇的論文《從<逸周書·王會解>看西周封國政治等級中的血緣原則》對西周初年諸侯的分類和等級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次會議中,還有一些學者立足於商周而對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一些重大的長時段的宏觀問題進行了高屋建瓴的論述,譬如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晁天義的《「天下為家」與中國古代親屬稱謂的泛化》、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徐義華的《中國歷史分期問題析論》、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胡進駐的《中國古代高級貴族宗廟制度的傳承與演變》等論文。這些論文視野廣闊、涉及面大,是大多數學者都很感興趣的話題,在報告後引起了學者的熱烈討論。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杜勇教授閉幕致辭

相關焦點

  • 合集||新古史辨推文匯總(2016.11.19-2017.11.19)
    上古史專題 ||《 史記·殷本紀》「三報」世系次序再議會訊||「數字人文:大數據時代學術前沿與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推介||唐國史中的史實遮蔽與形象建構—以玄宗先天二年政變書寫為中心學聞||周書燦教授答南京師大本科生馬郝楠問紀念田餘慶專刊(一)|| 論輪臺詔紀念田餘慶專刊(一)《論輪臺詔》注釋考古與古史重構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漢書·藝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說》《力牧》《風后》等書,班固即以「依託」言之。這種託名古人立說的風氣,在戰國秦漢時期頗為盛行,其後仍有所見。
  •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論爭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論爭 2016年11月30日 10: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於泳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古史分期問題,這裡指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理論對中國古代史進行分期
  • 中華世界古史11萬年文明與湖南銅豬尊大禾鼎
    中華世界古史11萬年文明與湖南銅豬尊大禾鼎倪寄如 (退休工人) 回顧習近平主席年初代表國家和人民對中國文史人的呼聲,作為每一個文史愛好者也要深入檢點近一年來如何落實國家與人民的期望立竿見影……——習近平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
  • 「賦稅制度」乃立國之本,夏商周時期國家都是以何種方式收稅的?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那麼在國家形成初期的夏商周時期,夏商周是如何進行稅收以及其原因呢?夏商周時期稅收制度產生的原因1、 獨特的社會環境在炎帝黃帝時期,我國先祖們還在部族時期,比如黃帝部族、炎帝部族、蚩尤部族等等。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有的部落生存環境良好,有的部落的生存環境就比較惡劣。
  • 為什麼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國家?商周難道不算嗎
    就是說,用今天我們對王朝社會關於「統一」的理解,用王朝社會關於「統一」的標準,來檢驗商周時期的國家情況。(秦始皇)秦朝之後的王朝社會,關於「統一」有哪些標準?商周時期的社會圖景,有哪些與這個標準不符合呢?一、天下共主。商周不適合。
  • 《古史辨》自序節選:顧頡剛先生古史研究的心路歷程
    古史、古書之偽,自唐以後書籍流通,學者聞見廣博,早已致疑;如唐之劉知幾、柳宗元,宋之司馬光、歐陽修、鄭樵、朱熹、葉適,明之宋濂、梅鷟、胡應麟,清之顧炎武、胡渭、毛奇齡、姚際恆、閻若璩、萬斯大、萬斯同、袁枚、崔述等人都是。不過那些時代的學術社會處於積威的迷信之下,不能容受懷疑的批評,以致許多精心的創見不甚能提起社會的注意,就是注意了也只有反射著厭惡之情。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及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單位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夏商周時期中原與周邊關係、鄭州商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
  • 四史複習專題2: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微課輔導:授課人:李敏(實驗中學)知識複習:1.課程標準:知道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國家的產生
  • 商周玉器特點對比介紹
    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尤其是玉器的發展更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周玉器雖然有共同點,但是也有不同點,可以說各有特色,各有所長。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對比商周玉器特點,使您對商周時期的玉文化特色有更為細緻的了解。
  • 傳承絕學 | 西南大學舉辦 「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11月19-21日,由學校主辦,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所承辦,重慶市歷史學會協辦的「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在歷史學院成功舉辦。
  •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00: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香港2月13日電(記者 朱華穎)造型浪漫的青銅神獸,紋飾華美的「司母辛」四足銅觥,色彩豔麗的七璜組玉佩……來自河南省的118件(套)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13日起以「禮樂之邦」為主題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香港市民將在未來3個月內一睹上古中華文化的風採。
  • 2000年11月9日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
    經過200多名老中青專家學者5年的努力,上溯中國文明起源,下啟中國文明走向的夏商周三代終於有了較為明確的年代學標尺。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 長城帶上的商周古城址 鬼方都城
    這是首座在北方長城帶地區發現的商周時期的古城遺址,是商周時期盤踞在陝北、晉西北以及內蒙古河套南緣地區的勁族——鬼方先民的文化遺存。古城遺址地處清澗縣高傑村鎮李家崖村。在無定河右岸切繞的高臺上,過細腰關朝東爬升一裡,古牆橫亙南北,回首西望古城,遺址盡收眼底,棗林綠波西流,其間房舍儼然,南北傍崖環水,近細腰關處,西、北牆成丁形,現空留亂石,破雲穿空。
  • 夏商周的制度變化,權力的分化和分離加速,以及新的國家機關出現
    打破平等,結構重建夏商周奴隸制政權的建立,帶來了社會結構上的深刻變化:原始社會時期,氏族成員之間平等的社會關係,在新時期整個社會,被劃分成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局面所取代。在政權內部,君主在法律上成為奴隸制國家權力的所有者和最高行使者,諸侯和百官成為與君主分享權利但臣服於君權的下級權力行使者,國家權力呈現出在所有者即君主和行使者,即諸侯和百官之間的分離;同時,隨著奴隸制國家機器的不斷發育,中國古代國家權力行使者之間的分化趨勢也不斷加強。
  • 魯西北德州有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傅寨商周遺址
    金傅寨商周遺址位於魯西北德州市陵城區鄭家寨鎮金傅寨村北德惠新河河段,是一處文化層深厚,集多時代遺存於一地的古文化遺址。德州市人民政府於2016年2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金傅寨商周遺址外圍為基點,向四周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金傅寨商周遺址保護範圍以外周圍20米以內。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在鄭家寨鎮金傅寨村北邊的德惠新河河道內,挖河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300多米長的古文化遺址。
  • 國家會議中心(CNCC)簡介
    ,緊鄰鳥巢、水立方,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新、功能最強的特大型會議中心,配套設施包括北辰洲際酒店和國家會議中心大酒店以及兩棟寫字樓。     國家會議中心在2008北京奧運會期間是國際廣播中心、主新聞中心和擊劍館所在地。奧運會後經過改造,於2009年11月正式投入運營。國家會議中心共有大小會議室近百個,其中大會堂可容納6000人,大宴會廳可容納3500人的宴會,展廳面積近4萬平方米。國家會議中心最引以為豪的是強大的餐飲功能,能滿足2萬人同時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