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稅制度」乃立國之本,夏商周時期國家都是以何種方式收稅的?

2020-12-18 奈落瑾夢

美國開國三傑之一的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稅收和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兩件事。」將稅收和死亡並列,足以感受出稅收的重要性。

稅收可以說是一個國家開展一切生產生活活動的基礎的物質條件。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稅收制度的逐漸完善,稅收制度的完善也推動國家生產力的提高,國家發展和稅收制度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那麼在國家形成初期的夏商周時期,夏商周是如何進行稅收以及其原因呢?

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

1、 夏朝時期的「貢」

夏朝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所以它的稅收制度是開創先河以及影響後世的。根據《孟子》記載,夏朝不叫稅收,叫做「貢」。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的稅率政策為:「民耕五十畝,貢五畝」即夏朝農民應繳稅為土地產量的十分之一,這就是孟子所說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夏后氏五十而貢」。但是年景有好有壞,夏朝統治者為了關照百姓,實行了合理調整的稅收政策。

孟子引用古之賢人龍子的一段話:「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歲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夏朝統治者就將近幾年收穫總量的平均數作為農民納稅的標準,從這個層面上看夏朝的稅收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定額的稅收。當然,夏朝還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納稅形式——「進貢」。即地方諸侯向君主進獻當地特產比如;絲綢、珍珠、象牙等。

2、 商朝時期的「井田制」

商朝時期國家生產發展,人口增多、土地增多,因此商朝就實行「井田制的」的土地政策。所謂的井田制就是國家把一塊土地劃分給幾家農民一同耕種。

在土地中又劃分好「公田」和「私田」,「公田」所獲產物全歸國家所有,「私田」所獲產物全國耕種的農民所有,無需再進行其他納稅。這就是《孟子》中所說的:「殷人七十而助」。

這種稅收方式是一種借民而耕的「勞力收稅」。與之前夏朝的定額農稅只存在形式的差異,在性質上都是君主維護統治的工具。商朝的稅率一直存在爭議,《孟子》上描述的是商朝實行「十一稅」,但是根據朱熹推算商朝實行的是「九一稅,二者差別甚大」。當然,商朝也存在地方諸侯不定期的向君王進貢,稱之為「土貢」。

3、 周朝時期的「徹法」和「力役」

周朝時期繼續沿用了夏商時期的稅收政策,周朝在土地上依舊實行「井田制」。但是周朝的"井田制"與前兩朝有些許差別。周朝在前兩朝"井田制"的基礎上延伸出了"徹法"。所謂"徹法"就是中央下分的土地由農民共同耕種,所得產物平均分配。

國家收取稅率為十一稅。東漢趙岐注《孟子》說,周人「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所得產物平均分配這點能夠激發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提高產量。

周朝的「力役」也是其稅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力役」就相當於一種用勞動去納稅的政策。當然「力役」也有一定的徵收標準,比如《孟子》中記載:「一家有七人則三人服役,六人則兩家五人服役,五人則兩人服役。

大規模徵發力役時,每家只徵一人,其他人為餘夫。」在年齡上也只徵收二十以上六十以下的男性。此外,病人和殘疾人也無需服役,在這點上看周朝的「力役」還是一種十分人性化的稅收政策。

夏商周時期稅收制度產生的原因

1、 獨特的社會環境

在炎帝黃帝時期,我國先祖們還在部族時期,比如黃帝部族、炎帝部族、蚩尤部族等等。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有的部落生存環境良好,有的部落的生存環境就比較惡劣。所以常常發生部落之間為了食物或者土地進行戰爭的事件,百姓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此時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領導各個部族。

在最後炎帝和黃帝聯合的部落擊敗蚩尤部落,當時全部的部落都臣服與炎帝黃帝部落,慢慢的國家的最初形式就出現了。既然各個部落都臣服,所以每個部落定時的必須向統治者進貢金銀財寶、糧食特產,這種進貢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定製——「納稅」。

2、 土地政策的影響

夏商周時期土地政策都實行「分封制」所謂分封制就是夏朝的君主將國家的土地按照尊卑貴賤、官爵高低的標準劃分給下面的奴隸主貴族;奴隸主貴族也按照一定的程序將所得土地劃分給下面的農民進行耕種。

夏朝當時主要的生產活動就是農業種植,國家的稅收來源也主要來自農業。在這種情況下夏朝的稅收制度和分封制就顯得息息相關了。

《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就直接道破了夏商周時期稅收政策的實質。君王將自己的領地層層下分到農民手中,農民使用統治者的土地進行耕種,就必須向統治者交稅;各級諸侯和奴隸主貴族享受了統治者的政策優惠以及賞賜,也必須每年向君王進貢土特產品等等。

夏商周時期稅收政策的影響

1、 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

各個部落的臣服和定期的上貢,滿足了統治者享受的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力量領導各個部族,保證了國家的和諧穩定,恢復和發展可生產力推動國家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反過來也逐漸推進稅收制度的完善。

總結

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稅收政策的逐漸發展完善,稅收政策也推動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歸根結底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與當時的獨特的社會環境、土地政策、統治者和社會需要息息相關。

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當時特定的社會存在決定了夏商周時期特殊的社會意識,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和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造就了他們不一樣的稅收政策。當然正確的社會意識也會反過來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也契合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穩定了社會秩序推動了國家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子》

2.《奴隸制時代的稅賦》

3.《管子·山至數》

相關焦點

  • 夏商周立國時間比較長,為何後代封建王朝立國時間比較短?
    導讀:我們通常所說王朝周期不超過三百年指的是封建王朝,奴隸社會時代的夏商周三朝立國時間都遠超三百年。那麼為什麼會存在真麼大的差異呢?這中間涉及到版圖面積、宗教、社會制度、土地制度、治國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下文我們就主要原因做一下詳細闡述。
  • 2020福建教招歷史備考: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
    、唐宋以及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的演變情況,而其中的唐宋到元明時期賦稅政策考查較多。這一制度事實上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從而加速了商周井田制的瓦解。(二)兩漢時期的賦稅制度1.編戶齊民兩漢時期,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徵收租賦和徵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夏商周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交流融合、相互促進,奠定了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1955年鄭州商城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夏商周考古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韓維周、安金槐、鄒衡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學者,為夏商周考古學研究和鄭州商城的發現、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的分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
    魏晉南北朝、唐宋以及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的演變情況,而其中的唐宋到元明時期賦稅政策考查較多。這一制度事實上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從而加速了商周井田制的瓦解。(二)兩漢時期的賦稅制度1.編戶齊民兩漢時期,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徵收租賦和徵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在香港展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00: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香港2月13日電(記者 朱華穎)造型浪漫的青銅神獸,紋飾華美的「司母辛」四足銅觥,色彩豔麗的七璜組玉佩……來自河南省的118件(套)夏商周時期珍貴文物,13日起以「禮樂之邦」為主題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香港市民將在未來3個月內一睹上古中華文化的風採。
  • 四史複習專題2: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2.二里頭遺址的意義: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3.夏朝建立的意義?①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③標誌著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4.世襲制的確立:禹死後,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天下為公變為天下為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
    因此,原始社會的基本土地制度為:土地公有制。奴隸制社會(夏商周)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君主既是奴隸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井田制,井田制起於商朝,盛於西周。(「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 順應這一歷史發展趨勢,春秋時期的的諸侯國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國家賦稅制度的變革,如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徵」和魯國的「初稅畝」,都實行按畝收稅,促使耕地由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轉向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隨著地主階級變法運動的開展,最終在各諸侯國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夏商周的制度變化,權力的分化和分離加速,以及新的國家機關出現
    打破平等,結構重建夏商周奴隸制政權的建立,帶來了社會結構上的深刻變化:原始社會時期,氏族成員之間平等的社會關係,在新時期整個社會,被劃分成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局面所取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夏商周奴隸制政權結構主要由王、諸侯或貴族及職官構成。從古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奴隸制時期的王權成為王國內一切政治權力的來源和基礎,君主成為亡國政治權力的所有者。
  • 為什麼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國家?商周難道不算嗎
    就是說,用今天我們對王朝社會關於「統一」的理解,用王朝社會關於「統一」的標準,來檢驗商周時期的國家情況。農業社會的經濟其實比較簡單,無非就是收稅和勞役兩件事。中央在經濟上控制地方,也就是在這兩件事上做文章。秦朝之後,地方行政機構都主要是中央派出的官員,他們要做的經濟工作,也就是配合中央,把收稅和勞役這兩件事做好就是了。收稅的標準、勞役的攤派,都是中央規定的。但商周時期的諸侯國,無論收稅還是勞役,以及國內的其它經濟政策,都是自行制定的。
  • 中國歷史的斷層在哪個時期?在「夏商周」時期嗎?還是?
    當然也有,中國的歷史斷層又在哪一時期呢?人們都說,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是指從黃帝王朝的姬軒轅(公元前2717年一公元前2599年)時期起到現在。在這五千年中,有人說中國歷史斷層在1、三國時期。各國之間為了消滅對方,統一中國,連年徵戰,人口銳減,文明退化,導致三國統一後的晉政權很實力很弱。2、南北朝時期。
  •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傳子,家天下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堯命夏族首領鯨(gun滾)治洪水。鯨用築堤防的方法治水無功,為舜殺死。舜又命鯨之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用疏導法治水,導小水入於川,導川水致於海。
  • 吸收夏、商亡國經驗,推行有效的統治制度,周朝得以綿延800載
    但是通過考古發掘來看,有關夏朝時期的宮殿、都城以及相關的玉器等等,都是足可以證明夏朝時期已經出現統治集團,同時與之相適應的祭祀體系也已經出現。這也標誌著夏朝時期的社會階級分化,以及貧富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因此將夏朝作為中國進入國家時代的第一個王朝,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 教育乃立國之本!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之根本!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是歷史性的難題?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最終落實於學校,肩負於老師,培養於學生!一個學校的優與劣,取決於教育,勝在師資,勝在學風,勝在學生。從學習到生活,每一段文字都體現著教育的關懷。就像一位家長,在嘮叨著孩子們的成長。體現了學校對教育的重視。
  • 都城不僅要地理位置好還要遵循國家戰略需要——1夏商周秦
    一般來說,古時立國之初所定都城一般要具備以下幾點基本要素:1、 地處平原,水資源豐富。大國的首要因素之一人口多青壯年多,勞動力才充足,兵源、財源才能穩定。民以食為天,人多吃飯的嘴也就多,糧食需求量就大,故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要發展那就要有適宜大面積開墾的土地及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灌溉。解決了糧食問題,作為都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也需要大量水資源,此外建築、消防、手工業都需要水,因此,一般古都或是建於江河之旁,或是本地水系發達。2、 區域安全。
  • 《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
    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導  在《財經》雜誌主筆馬國川新近出版的《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一書中,對日本僅用60年時間就從一個落後國家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國崛起」的獨特模式進行了深度解析。本文選取教育這個切入口,相信我們也可以在其中找到日本帝國崛起的答案。
  • 從立國之本、強國之路、興國之要到興國之魂
    筆者把「立國之本」、「強國之路」、「興國之要」、「興國之魂」簡稱為「興國四寶」,並對它們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作一初步探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1979年,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同志針對改革開放後國內思想理論界出現的新情況,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 在古代農業是立國之本,秦漢時期的農業生產習俗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的物質生產主要表現在農業方面。農業是立國之本。秦漢時期400多年間,農業生產無論是規模還是生產技術都比春秋戰國時期有了巨大的進步。特別是西漢時期,曾推行耦犁方式,即兩頭牛一起耕地。這在中國牛耕史上是一個創舉,它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鐵製農具進一步得到普及,此時的犁質量有了很大改進。據考古發現,西漢以前的犁,形制與戰國時期無異,出土數量較少。
  • 夏商周非天下王朝 統治限於文化領域
    [摘要]《從城市國家到中華》體現著一種新的視角即「文化地域」。平勢說傳統觀念認為夏商周三代曾經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不符合事實,是後世的虛構。夏商周三代王朝統治的疆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平勢隆郎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文摘自《從城市國家到中華》,作者:平勢隆郎,譯者:周潔,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一回——夏商周:一杯茶的血統之爭
    夏商周--一杯茶的血統之爭夏、商和西周三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半信史時代,就是說這段歷史中夾雜著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所以我們只能相信一半。三個王朝據說都有著純正的華夏族血統:夏王朝是黃帝的第四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大禹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