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國三傑之一的富蘭克林曾經說過:「稅收和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兩件事。」將稅收和死亡並列,足以感受出稅收的重要性。
稅收可以說是一個國家開展一切生產生活活動的基礎的物質條件。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稅收制度的逐漸完善,稅收制度的完善也推動國家生產力的提高,國家發展和稅收制度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那麼在國家形成初期的夏商周時期,夏商周是如何進行稅收以及其原因呢?
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
1、 夏朝時期的「貢」
夏朝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所以它的稅收制度是開創先河以及影響後世的。根據《孟子》記載,夏朝不叫稅收,叫做「貢」。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的稅率政策為:「民耕五十畝,貢五畝」即夏朝農民應繳稅為土地產量的十分之一,這就是孟子所說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夏后氏五十而貢」。但是年景有好有壞,夏朝統治者為了關照百姓,實行了合理調整的稅收政策。
孟子引用古之賢人龍子的一段話:「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歲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夏朝統治者就將近幾年收穫總量的平均數作為農民納稅的標準,從這個層面上看夏朝的稅收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定額的稅收。當然,夏朝還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納稅形式——「進貢」。即地方諸侯向君主進獻當地特產比如;絲綢、珍珠、象牙等。
2、 商朝時期的「井田制」
商朝時期國家生產發展,人口增多、土地增多,因此商朝就實行「井田制的」的土地政策。所謂的井田制就是國家把一塊土地劃分給幾家農民一同耕種。
在土地中又劃分好「公田」和「私田」,「公田」所獲產物全歸國家所有,「私田」所獲產物全國耕種的農民所有,無需再進行其他納稅。這就是《孟子》中所說的:「殷人七十而助」。
這種稅收方式是一種借民而耕的「勞力收稅」。與之前夏朝的定額農稅只存在形式的差異,在性質上都是君主維護統治的工具。商朝的稅率一直存在爭議,《孟子》上描述的是商朝實行「十一稅」,但是根據朱熹推算商朝實行的是「九一稅,二者差別甚大」。當然,商朝也存在地方諸侯不定期的向君王進貢,稱之為「土貢」。
3、 周朝時期的「徹法」和「力役」
周朝時期繼續沿用了夏商時期的稅收政策,周朝在土地上依舊實行「井田制」。但是周朝的"井田制"與前兩朝有些許差別。周朝在前兩朝"井田制"的基礎上延伸出了"徹法"。所謂"徹法"就是中央下分的土地由農民共同耕種,所得產物平均分配。
國家收取稅率為十一稅。東漢趙岐注《孟子》說,周人「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所得產物平均分配這點能夠激發農民耕種的積極性,提高產量。
周朝的「力役」也是其稅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力役」就相當於一種用勞動去納稅的政策。當然「力役」也有一定的徵收標準,比如《孟子》中記載:「一家有七人則三人服役,六人則兩家五人服役,五人則兩人服役。
大規模徵發力役時,每家只徵一人,其他人為餘夫。」在年齡上也只徵收二十以上六十以下的男性。此外,病人和殘疾人也無需服役,在這點上看周朝的「力役」還是一種十分人性化的稅收政策。
夏商周時期稅收制度產生的原因
1、 獨特的社會環境
在炎帝黃帝時期,我國先祖們還在部族時期,比如黃帝部族、炎帝部族、蚩尤部族等等。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有的部落生存環境良好,有的部落的生存環境就比較惡劣。所以常常發生部落之間為了食物或者土地進行戰爭的事件,百姓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此時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領導各個部族。
在最後炎帝和黃帝聯合的部落擊敗蚩尤部落,當時全部的部落都臣服與炎帝黃帝部落,慢慢的國家的最初形式就出現了。既然各個部落都臣服,所以每個部落定時的必須向統治者進貢金銀財寶、糧食特產,這種進貢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定製——「納稅」。
2、 土地政策的影響
夏商周時期土地政策都實行「分封制」所謂分封制就是夏朝的君主將國家的土地按照尊卑貴賤、官爵高低的標準劃分給下面的奴隸主貴族;奴隸主貴族也按照一定的程序將所得土地劃分給下面的農民進行耕種。
夏朝當時主要的生產活動就是農業種植,國家的稅收來源也主要來自農業。在這種情況下夏朝的稅收制度和分封制就顯得息息相關了。
《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就直接道破了夏商周時期稅收政策的實質。君王將自己的領地層層下分到農民手中,農民使用統治者的土地進行耕種,就必須向統治者交稅;各級諸侯和奴隸主貴族享受了統治者的政策優惠以及賞賜,也必須每年向君王進貢土特產品等等。
夏商周時期稅收政策的影響
1、 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
各個部落的臣服和定期的上貢,滿足了統治者享受的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力量領導各個部族,保證了國家的和諧穩定,恢復和發展可生產力推動國家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反過來也逐漸推進稅收制度的完善。
總結
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稅收政策的逐漸發展完善,稅收政策也推動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歸根結底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與當時的獨特的社會環境、土地政策、統治者和社會需要息息相關。
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當時特定的社會存在決定了夏商周時期特殊的社會意識,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和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造就了他們不一樣的稅收政策。當然正確的社會意識也會反過來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也契合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穩定了社會秩序推動了國家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子》
2.《奴隸制時代的稅賦》
3.《管子·山至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