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的分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

2020-09-18 泰州中公教育

一、考情分析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是歷史學科教師招聘筆試考試的常見知識點,具體來說主要分為春秋、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以及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的演變情況,而其中的唐宋到元明時期賦稅政策考查較多。總體來說,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這一部分內容比較瑣碎,大家備考過程中容易遺漏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單項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且有一定的綜合性,故將此部分內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備考。

二、知識呈現

(一)春秋時期的賦稅制度

1.「相地而衰徵」

語出《國語·齊語》,是春秋時代管仲為齊桓公所設計的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方案之一,意思就是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具體而言,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按勞動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二是在此基礎上,實行按產量分成的實物地租制。每畝土地的租額按土地的好壞和產量的高低,差異化收取。

2.初稅畝

公元前594年,魯國開始實行「初稅畝」。它規定不論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徵稅。這是我國徵收土地稅的開始。這一制度事實上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從而加速了商周井田制的瓦解。

(二)兩漢時期的賦稅制度

1.編戶齊民

兩漢時期,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徵收租賦和徵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編戶是國家徵收賦稅和徵發徭役、兵役的依據,其構成主要包括被西漢政府正式編入戶籍的地主、自耕農、傭工、僱農等。

2.算賦、口賦

漢代編戶齊民的負擔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但漢朝田租輕而人頭稅重。兩漢賦稅制的主要內容是「租」和「賦」兩項,租是土地徵收的稅額,田租漢初是十五稅一,至景帝時改為三十稅一;賦以每戶漢代法律意義上成人(15歲以上)的人頭計,包括算賦、口賦。算賦是對成年人徵收的人頭稅,口賦是專對兒童徵收的人頭稅。具體來說,算賦為成年人每人每年納錢一算(一百二十錢),口賦是七至十四歲兒童每人每年納二十錢。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稅制度

1.戶調製

東漢末年,曹操進駐冀州後開始試行戶調製,西晉統一後正式施行。它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這一改革以定額田租代替漢代的定率田租,以戶稅代替漢代的人頭稅,取代了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但也有利於大族豪強蔭客。

2.租調製

南北朝後期門閥專權,豪強地主藏匿大量人口嚴重影響國家稅收,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國家向農民分配一定國有土地的均田制及租調製應運而生。北魏均田制規定,授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租和調,還要服兵役和徭役,規定授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二石,調帛或布一匹,丁男(成年男子)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

(四)唐宋時期的賦稅制度

1.租庸調製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製,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定租代替徭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礎上,按照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庸」不再有年齡限制。租庸調製規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穀物,叫「租」;繳納定量的絹或布,叫「調」;服徭役的期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庸或布代役,叫「庸」,這樣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2.兩稅法

唐朝後期,由於土地兼併嚴重,政府手裡無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製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為解決財政問題,唐德宗即位後,宰相楊炎建議改革賦稅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頒布兩稅令,實施兩稅法。國家根據財政支出確立每年全國總稅額,然後攤派各地徵收,規定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取消租庸調和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與此同時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併也不再受到限制,同時大地主採用隱瞞財產等方式轉嫁賦稅,從而加劇了階級矛盾。

3.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

北宋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規定官僚也要交納役錢;實行方田均稅法,清查隱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來平均賦稅,從而使官僚地主無法逃避賦稅。這兩項措施的實質是納錢代役和按畝徵稅。

後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對,被迫廢除。

(五)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

1.「一條鞭法」

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它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即「攤丁入地」。「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說明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進一步鬆弛;而賦役徵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2.「攤丁入畝」和地丁銀

由於舊的賦稅制度使農民負擔過重,影響社會安定,而且人頭稅使隱蔽人口現象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賦稅制度已經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雍正初年實行地丁合一,開始了單一的土地標準徵稅,正式廢除了人丁稅。地丁合一又叫「攤丁入畝」,丁隨地起,即把丁銀(人頭稅)全部攤入地畝中徵收,這就是所謂的地丁銀。這一政策的實行有助於封建國家稅收的穩定,標誌著延續了數千年的人頭稅的廢除。它簡化了稅收原則和手續,把土地多少作為收稅的唯一標準,改變了賦役不均的嚴重情況,從而調整了封建國家、地主和自耕農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有利於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

(六)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規律總結

1.徵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誌),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誌),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

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誌)。

3.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誌);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4.徵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誌)。

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誌)。

三、知識鞏固

1.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徵」和魯國「初稅畝」,實質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階級專政 B.發展封建經濟

C.逐步承認土地私有制 D.消滅奴隸制殘餘

2.西漢時期,編戶齊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的各項負擔中,人頭稅是( )。

A.算賦和口賦 B.田租 C.徭役和兵役 D.戶調

3.同以往的賦稅制度相比,兩稅法的重大改革主要體現在( )。

A.開始分夏秋兩季收稅 B.沒有規定田租的數量

C.限制土地兼併,增加政府收入 D.改變了以往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

4.一條鞭法不同於兩稅法最具歷史意義的特點是( )。

A.廢除了人頭稅 B.以田畝數計算徵收

C.將賦稅折成銀兩徵收 D.消滅了土地兼併現象

5.清代徵收「地丁銀」是指( )。

A.只徵收土地稅,廢除人頭稅 B.土地稅、人頭稅一律只收白銀

C.按土地和人口的多少徵收白銀 D.將丁稅平均攤入田賦統一徵收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凡賦役之制……課戶每丁租粟二石。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者錦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夏秋兩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新唐書·楊炎傳》

材料三 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留存、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為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

——《明史·食貨志》

材料四 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徵解,丁隨地起……統謂之地丁銀。

——《清史稿》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哪幾種賦稅制度?

(2)歸納材料一中賦稅制度的特點。

(3)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賦稅制度有哪些進步性?

(4)比較材料三、四所反映賦稅制度的主要異同點,並說明其影響。

-參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二者都強調要徵收土地稅。「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徵稅。這一制度事實上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為逐步承認土地私有制奠定了條件,C選項正確。當時處於春秋時期,我國仍處於奴隸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要到秦國商鞅變法後才正式建立,發展封建經濟更無從談起,AB兩項錯誤;這一改革與奴隸無關,消滅奴隸制度的殘餘無法體現,D選項錯誤。故本題選C項。

2.【答案】A。解析:漢代編戶齊民的負擔有四項: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兵役。算賦是對成年人徵收的人頭稅,口賦是專對兒童徵收的人頭稅。具體來說,算賦為成年人每人每年納錢一算(一百二十錢),口賦是七至十四歲兒童每人每年納二十錢,A選項正確。B選項田租按土地數量徵收;C選項不是稅收政策,排除;D選項是魏晉時期的賦稅制度。故本題選A項。

3.【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規定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取消租庸調和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從而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D選項正確。A選項徵稅時間不能體現重大的改革性,排除;兩稅法也規定了田租數量,B選項說法錯誤;兩稅法的實施某種程度上變相降低了土地的價值,使土地買賣更加頻繁,非但沒有限制土地兼併,反而導致土地兼併日益加劇,C選項錯誤。故本題選D項。

4.【答案】C。解析:一條鞭法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徵收,是我國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的標誌性事件,反映了明代商品經濟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需求,C選項正確。廢除人頭稅的是清代的「攤丁入畝」,A選項錯誤;從兩稅法開始,按田畝數量徵稅逐漸取代人頭稅成為賦稅制度的主流,B選項錯誤;土地兼併現象縱貫我國整個封建社會均無法消除,D選項錯誤。故本題選C項。

5.【答案】D。解析:雍正初年實行地丁合一,開始了單一的土地標準徵稅,地丁合一又叫「攤丁入畝」,即把丁銀(人頭稅)全部攤入地畝中徵收,這就是所謂的地丁銀,D選項正確。地丁銀也包括人頭稅,只是將其全部攤入土地中徵收,二者也不是要分別徵收,AB兩項不準確;C選項意思是綜合土地和人口的數量按統一固定比例折算徵收,也不準確。故本題選D項。

6.【參考答案】

(1)包括:唐朝前期的租庸調製;唐朝後期的兩稅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

(2)特點:按丁徵稅,交納實物,輸庸代役。

(3)按土地和財產多少徵稅,比按丁徵稅合理,放鬆了對農民的控制;貴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納稅,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4)相同點:都徵收銀兩;都簡化了稅收項目和手續。

不同點:一條鞭法沒有廢除人頭稅。

影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進一步鬆弛。

文 ▎泰州教師考試網(微信號:tz-jsks)

相關焦點

  • 2020福建教招歷史備考: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
    2020福建教師備考已拉開序幕,本欄目將會為考生帶來教師招聘歷史專業學科的相關備考資料,包括小學歷史、初中歷史、高中歷史的專業知識,更多其他學科知識可關注福建教師招聘網一、考情分析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化是歷史學科教師招聘筆試考試的常見知識點,具體來說主要分為春秋、兩漢、魏晉南北朝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土地制度演變的規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突出特點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國家政權控制部分土地,小農土地私有制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國家政權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貴族、功臣直接享有外,許多封建政權往往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徵收賦稅,以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實行過的均田制。
  • 歷史課:中國古代賦稅變化的思路
    賦稅是一個國家的財富之基,有了賦稅,國家機器才能正常運轉。那麼,我國古代的賦稅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呢?首先是秦漢時期。這個時期的的賦稅主要有土地稅和人頭稅兩種。土地稅繳納實物,人頭稅交錢。實物的比例大概是十五稅一,後改成三十稅一(漢文帝)。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來源:教師招聘網  時間:2020-11-19 14:51:56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有哪些?
  • 教師招聘考試《數學》學科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教師招聘考試《數學》學科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來源:教師招聘網  時間:2020-11-16 14:47:16 教師招聘考試《數學》學科知識點|常見考點有哪些?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來源:教師招聘網  時間:2020-09-30 20:44:06 --> 教師招聘考試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基礎知識》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基礎知識》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來源:中公教師網  時間:2020-09-30 19:43:58 --> 相關推薦:
  • 高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啟蒙運動」練習題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模擬題匯總 一、考情介紹17世紀起,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推翻舊制度。啟蒙運動的出現進一步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和平自由等思想廣泛傳播。「啟蒙運動」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啟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發展的歷程、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啟蒙運動的影響及評價等內容。題型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故將此部分內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備考。二、典型例題1.懷疑論成為啟蒙運動準備階段的思想先導,自然神論則成為啟蒙運動發展階段的思想家的標記,無神論則把啟蒙運動推向更高的成熟階段。這說明( )。
  • 2020河南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考情分析
    河南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在河南省內屬於招聘規模最大、招聘人數最多的教師類型,考情匯總如下。一、公告時間大致在7月份。1.單選(共20題,每題2分,共40分)2.判斷題(共15題,每題1分,共15分)3.案例分析題(共3題,每題10分,共30分)4.論述題 (共1題,每題10分,共10分)5.教學設計題(共1題,每題15分,共15分)6.作文題(共1題,每題40分,共40分)七、考試內容分析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案例分析三步走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案例分析三步走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福建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專題知識點
    福建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專題知識點 http://fujian.hteacher.net 2020-04-10 10:13 福建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知識點記憶技巧梳理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綜合知識點記憶技巧梳理 http://www.hteacher.net 2015-08-12 17:5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2015年江西教師招聘考試考點分析——高中美術
    江西教師招聘筆試考點分析—高中美術通過針對美術招教考試歷年真題的分析,考試內容主要涉及於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美術理論基礎知識以及美術課程論與教學論的內容。而大部分美術考生,剛從大學畢業,面對這麼多內容大多數都是盲目複習,缺乏針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對考點把握不全。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
    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多年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土地制度的變遷,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化。而中國的土地制度變化作為事業單位考試的一個知識點,對於大家來說是一個易混淆易錯點,在此,將從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歷程看我國土地制度的變化,為大家備考作參考。
  •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學科知識點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學科知識點 來源:教師招聘網  時間:2020-12-14 14:06:29 -->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學科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 教師招聘材料分析題答題技巧(上)
    一直以來,材料分析題都是學生考試中的一大難題。綜合來看,材料分析題主要難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心理戰。材料題因其內容體積龐大,會給學生很大的心理壓力;②問題情境。同樣的考察內容,材料題中的問法往往會比簡答題更加具有模糊性;③語言組織。
  • 陝西省教師招聘考試筆試科目分析與解讀
    本文由中公教師網提供中公教育講師 張彩霞陝西省教師招聘考試筆試科目分析與解讀 2012年,陝西省首次實行全省統一招聘教師,為廣大考生提供了一個公開、公平的競爭平臺,使廣大有志於成為人民教師的莘莘學子通過考試實現了自己的教師理想。
  • 2019年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考情分析
    2019年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考情分析在每年教師招聘考試中,特崗教師招聘考試招聘需求量大,政策條件較為寬鬆,加之近年來人才競爭激烈,因此,特崗教師考試成為許多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首要選擇。隨著報名人數的增多,考試難度的提升,許多寄託於特崗教師編制的考生有時候還是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
  • 2017年8月20日廣東湛江雷州市教師招聘考試考情分析
    教師招聘: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7年8月20日廣東湛江雷州市教師招聘考試考情分析,助力教師招聘考試,希望大家能夠考上理想的崗位。了解更多廣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中公廣東教師招聘網。
  • 初中歷史-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現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鑑」練習題
    一、考情介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的過往中都曾面臨過困難亦或不同程度的危機,為了擺脫困境,穩定局勢,各國基於本國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從不同程度和方面進行相互借鑑以走出危機,最終實現道路的成功探索與制度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