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介紹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的過往中都曾面臨過困難亦或不同程度的危機,為了擺脫困境,穩定局勢,各國基於本國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從不同程度和方面進行相互借鑑以走出危機,最終實現道路的成功探索與制度的自我完善。「現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鑑」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國家之家圍繞經濟發展模式相互借鑑,以及從中得到的啟示等內容,題型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在此,我們精選了幾道習題,供大家備考練習。
二、典型例題
1.不同經濟發展模式之間互相借鑑的有( )。
①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 ②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③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④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2.威廉·麥克尼爾《世界史》稱:「列寧的反應就是1921年頒布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農民和小商人自由買賣,只有國民經濟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國家手中,如銀行、工廠對外貿易等。』」據此可知,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 )。
A.堅持政府統制經濟 B.實行自由放任主義
C.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場機制 D.實行政府干預國民經濟
3.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蘇聯的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因此,原先的懷疑態度轉變為真正的興趣,有時轉變為模仿。」當時「模仿」有可能是指( )。
A.中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B.人民資本主義的推行
C.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 D.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4.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這段話的實際含義是( )。
A.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 B.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
C.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D.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5.蘇俄列寧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鄧小平改革開放被譽為20世紀三大改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質都是生產關係的調整
B.羅斯福新政借鑑了計劃經濟的部分內容
C.列寧新經濟政策和鄧小平改革開放借鑑了市場經濟的內容
D.鄧小平改革開放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某種意義上,有人說,他挽救了市場經濟。就是說,市場經濟不是沒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時候,那麼,他引進了一些新政,然後使市場經濟又回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發展的軌道。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二 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衝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的陣地上去。」
——引自《蘇聯興亡史》
材料三 「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鄧小平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市場經濟「出了一些毛病」,其原因何在?「新政」與以往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列寧「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採取了哪一經濟政策?該政策實施的成效如何?
(3)材料三中的觀點在中國的具體體現是什麼?從上述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蘇聯新經濟政策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體現了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借鑑,而羅斯福新政體現了資本主義運行機制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借鑑。戰時共產主義是蘇俄在特殊時期採取的措施,並未對他國的經濟模式進行借鑑,排除。綜上,①③④正確,故選D項。
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經濟政策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場機制以恢復和發展生產,故C項正確;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允許農民和小商人自由買賣,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統制經濟的政策不同,也不是完全的自由放任,AB項錯誤;政府干預經濟沒有指出新經濟政策中「允許農民和小商人自由買賣」這一特色,沒有明確體現市場機制的調節,D項錯誤。
3.【答案】D。解析:ABC三項均發生於二戰後初期,此時的西方國家因普遍奉行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與題目中的信息「西方經濟的崩潰」不符,故排除;由題目中「蘇聯的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等信息可知此應為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期間,蘇聯的五年計劃促使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這使得1933年的美國開始借鑑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實施羅斯福新政,故D項符合題意。
4.【答案】C。解析:「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顯然不主張全面學習外國東西,主張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C項正確;ABD項均是材料當中某一方面的說法,不能完整概括材料觀點。
5.【答案】D。解析:三大改革實質都是生產關係的調整,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借鑑了計劃經濟的部分內容,開創了國家對經濟幹預和指導的先河,B項正確;1918-1921年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而鄧小平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二者均借鑑市場經濟的內容,C項正確;1978年鄧小平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是放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D項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項。
6.【參考答案】
(1)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
特點:國家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幹預。
(2)政策:新經濟政策。
成效: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於穩定政治形勢,鞏固新生政權。
(3)體現: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啟示: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因時而變;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鑑。
中公教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