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不僅要地理位置好還要遵循國家戰略需要——1夏商周秦

2020-12-18 百家號

一般來說,古時立國之初所定都城一般要具備以下幾點基本要素:

1、 地處平原,水資源豐富。大國的首要因素之一人口多青壯年多,勞動力才充足,兵源、財源才能穩定。民以食為天,人多吃飯的嘴也就多,糧食需求量就大,故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要發展那就要有適宜大面積開墾的土地及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灌溉。解決了糧食問題,作為都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也需要大量水資源,此外建築、消防、手工業都需要水,因此,一般古都或是建於江河之旁,或是本地水系發達。

2、 區域安全。這一點不用多說,就和遊戲裡一樣,只發展經濟不管軍事防禦,好容易建立一個經濟強國人家幾個小兵過來一鍋端了。

3、 要塞樞紐。鑑於古代生產力水平的限制,消息傳遞政令傳達不是打個電話發個電報就好了,那個年代從京城傳遞消息到偏遠地區非重要消息半月至幾個月時間不等,重要消息如要一天之內送到快馬加鞭累死幾匹馬也很難做到,所以一般來說都會選勢力範圍的中央樞紐地帶,便於溝通四方。

4、 以上都是一個都城所要具備的基礎硬體設備,即自然環境因素,還有一個可以說是比以上都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非自然環境因素。開國之初四方未靖,都城一定是選在己方勢利的大本營,即,一定要在鞏固的大後方。國祚穩固之後如有遷都便是根據國家戰略發展需要了。

夏商周

夏、商時期生產力低下,受此限制,其都城選址主要是自然因素佔主導,故有夏人十遷,商都五遷的說法。鳳鳴岐山,文王、武王為與商一爭天下,於灃河建宗周,武王克商,周公於洛邑建成周,駐成周八師監視舊商遺民,後犬戎迫平王東遷,其時都城選址除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比重開始增加,其後更是成為主要因素

秦人初封在今甘肅清水縣一帶,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安頓好後論功行賞,給秦襄公說,西戎這幫子人,壞的很,佔了我家老宅,你要是能把他們趕跑,搶過來的地就都是你的了。遂封其為諸侯,秦始建國。這雖是個空頭支票,但畢竟是中央政府頒布的,具有法理效應,所謂名正而言順,有了這個地契,那這塊地無論誰佔著正主都是我,要知道這可是周王的龍興之地,地界不錯,也就是現在被西戎佔了,我把人趕跑不就得了。即便是其他諸侯派兵前來不管是何目、結果如何,只要還認周王這個宗主那就一定要把地還給我。秦襄公是個明白人,所以拿著這張空頭支票就走了,當然,其他諸侯也不是傻子,自是不會派兵給他人作嫁衣裳,所以秦襄公想當這個名副其實的秦國之君還得自己拼命把地收回來。

秦襄公回到岐西之地,著手開始收地,首先呢,當然是選基地,也就是根據地大本營。雍城(今陝西鳳翔縣南),是當時犬戎南下關中的咽喉要道,過了雍城往東便是沃野千裡的關中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雍城依山帶水,西北山巒蜿蜒,四周被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及鳳凰泉河環圍,河水豐沛,河谷縱深,遂定都雍城,「城塹河瀕」,以河流為城以禦敵,國家初建底子薄,能省就省。

後秦國諸位國君和西戎開始了不懈的戰爭,至穆公兼併西戎二十國,開地千裡,稱霸西戎,俘晉君夷吾始得河西之地,函谷關以西為秦土,之後秦晉兩國為了河西之地展開了拉鋸戰,兩國得而復失失而復得,至秦靈公,此時西戎已不足為懼,從晉手中奪回河西之地才是國之頭等大事,為了就近指揮及更有效地控制得來的土地,遂遷都於涇陽(今陝西涇陽縣北),獻公繼位,高舉「復穆公之故土」的大旗,再次東遷都城於「北卻戎狄,東通三晉」的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表明了秦收復河西的決心。孝公繼位,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終於在軍事上徹底壓倒魏國,將河西之地牢牢握在手中,東進爭霸再無顧慮。為了進一步深入變法及與帝國匹配的國都,而不再是前線指揮所,孝公決定避開櫟陽的保守勢力,於渭水北的鹹陽塬上建新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鹹陽位於八百裡秦川之中,北有九峻山,南臨渭河,易守難攻,水源充足,地勢開闊,十分利於發展。自此直到始皇一統六國,傳二世而亡,鹹陽都是秦之國都。

相關焦點

  • 堯舜禹,夏商周的都城現在哪裡?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宗國都城記》「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竹書紀年》說後來堯年老德衰,舜將堯囚於陽城而奪得天子之位。「陽城」在現在的山西臨汾。所以有種觀點認為陶寺遺址是堯都。《穀梁傳》說「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及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單位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夏商周時期中原與周邊關係、鄭州商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意見。
  • 古代的堯舜禹,夏商周的都城,是現在哪些地方?漲知識了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宗國都城記》「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竹書紀年》說後來堯年老德衰,舜將堯囚於陽城而奪得天子之位。「陽城」在現在的山西臨汾。所以有種觀點認為陶寺遺址是堯都。《穀梁傳》說「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
  • 「賦稅制度」乃立國之本,夏商周時期國家都是以何種方式收稅的?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那麼在國家形成初期的夏商周時期,夏商周是如何進行稅收以及其原因呢?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政策1、 夏朝時期的「貢」夏朝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所以它的稅收制度是開創先河以及影響後世的。根據《孟子》記載,夏朝不叫稅收,叫做「貢」。
  • 在「夏商周」時期嗎?還是?
    我們學過自然地理,在這五千年中,有人說中國歷史斷層在1、三國時期。各國之間為了消滅對方,統一中國,連年徵戰,人口銳減,文明退化,導致三國統一後的晉政權很實力很弱。2、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華文明被踐踏,漢族人被大量屠殺,面臨被滅族。3、元朝。蒙古的崛起和徵戰就是一部屠殺史,不僅僅是中國,連中亞和歐洲都快滅絕了。4、清朝。
  • 夏商周並非一家獨大,當時還有一個大國延續千餘年,都城在江蘇
    秦朝在後人眼中是歷史上第一個實現了大一統的王朝,秦朝之前的夏商周,同樣被稱作為另一個朝代,但這些朝代,卻沒有實現統一中央集權制度。 人們過多的關注夏商周,會誤以為在秦朝之前,中國的土地上只有這三個朝代,這三個國家。實際上這三個朝代指的是華夏族的文明演變,在遠古時期,這片土地上一共有三個大部落,除了華夏還有東夷、苗蠻。
  • ...研究——訪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如何判斷夏的遺存?10月19日,在洛陽舉行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接受了記者採訪。李伯謙說,近年來,考古學界通過對登封王城崗遺址、新鄭新寨遺址和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結合歷史文獻記載,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
  • 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到底是不是今日的西安呢?
    所以從大的時間來看,嚴格來說,夏商周都城,都不在西安。夏朝都城至今也沒有可以確認的考古發掘,因此連夏朝是否存在都飽受質疑,要知道我們中國的傳統稱呼就是「華夏民族」,「華夏」這兩個字有多種解釋,解釋為「光明之夏」也未嘗不可,但是夏朝都無法證明,我們豈不是太尷尬?
  • 系列文章,探秘商周之一:商朝後期都城之謎
    大家好,自從加入了百家號這個大家庭,我得到了一步一步的成長和學習,我嘗試寫一點關於商周的系列文章,水平淺薄,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對於商朝的都城,大家普遍的看法是真正穩定下來的都城就是殷都,即今安陽。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殷都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真是這樣嗎?
  • 夏王朝的另一個都城,關於開封的更多歷史文化
    首先我們要先來看看哪些朝代建都於此,大家常說的有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金這七朝古都。當然還有一個朝代,遼朝也在開封建都,因此說開封是八朝古都而不是七朝古都。當然了對於這些說法也都是考古學家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對當地考察發現總結的結論,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說是十一朝,當然目前為止中國的幾大古都對於建都多少個朝代都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 新版歷史書首次正面陳述夏代歷史,詳細介紹都城遺址
    90年代中國搞了個「夏商周斷代工程」,一直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夏有王朝的文明史,因此夏的斷代就成了空中樓閣。,改為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如下圖註:洛陽二里頭遺址的位置與規模,完全對應史書上對夏王朝都城的記載,唯一缺陷的是沒有自證文字,而這正是爭議所在,可以說是99%的事實,就差這1%的文字「證書」承認。
  • ...訪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夏王朝的確定,是探索五千年中國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這樣一個大課題的基石。」在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旨發言環節,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系統梳理了中國考古學對夏朝、商朝的探討,以及對文明起源的探討。在他看來,研究中華民族、中國文明的起源,必須得有一個起點和基石,而二里頭遺址就是這個基石。
  • 四史複習專題2: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微課輔導:授課人:李敏(實驗中學)知識複習:1.課程標準:知道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國家的產生
  • 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李伯謙: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但研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9月28日上午,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作為嘉賓參加了揭牌儀式。
  • 二里頭遺址與三官廟遺址,哪裡更具夏商周斷代的準確性?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孫慶偉表示,原產於東方的雞彝(陶鬹)成為「夏禮」中的核心器類,「夏文化」中蘊含了典型的東方因素,甚至可以說,所謂的「夏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夷夏融合的產物。三官廟遺址位於江淮地區中部,巢湖西北方,是古代被稱為東夷、淮夷地區的南部地區;是堯舜禹時期,堯舜禹皋陶四聖中皋陶後代的封地,皋陶墓至今仍在;是「成湯放桀於南巢」的有巢氏地區。
  • 你或許不知道,殷墟考古撐起了夏商周這1800年歷史的「半邊天」
    其實,相對於其他先秦都城遺址,諸如夏、商、周都城的考古,殷墟的考古的完整性和出土文物的豐富性都是名列前茅的,她甚至比較晚的周朝王都遺址出土文物更加豐富。可以說是殷墟考古撐起了夏商周這1800年歷史的半邊天。
  •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傳子,家天下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堯命夏族首領鯨(gun滾)治洪水。鯨用築堤防的方法治水無功,為舜殺死。舜又命鯨之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用疏導法治水,導小水入於川,導川水致於海。
  • 高考專題複習| 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 【專題精講】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 高考熱點專題二|都城變遷史
    >都城的含義: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都城的地位: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都無一例外地繼承發展了由孔子總結的夏商周文化的傳統精華。自唐後期五代起,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所在。南方由於經濟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斷上升,開封靠近江淮,也便於控制作為國家經濟重心所在且容易鬧分裂的南方地區。(4)元統一中國後,北京終於上升為全國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於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單元的接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