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確定,是探索五千年中國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這樣一個大課題的基石。」在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旨發言環節,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系統梳理了中國考古學對夏朝、商朝的探討,以及對文明起源的探討。在他看來,研究中華民族、中國文明的起源,必須得有一個起點和基石,而二里頭遺址就是這個基石。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年前建成開放,成為探索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的鑰匙,這是中國考古學界同仁們長期發掘、研究、討論形成的結論。
從1959年徐旭生先生發現二里頭遺址到現在,60多年過去了,二里頭遺址越來越受到重視。李伯謙說,夏代在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及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均有提及,但缺乏實物證據,很長時間未得到實證,直到二里頭、登封王城崗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後才開始得到證實,以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二里頭遺址的確認,為確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1996年,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集中了9個學科12個專業的200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攻關,採取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結合的方法,特別運用了「碳14」年代測定,提出了夏文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以王城崗遺址為代表的河南龍山文化遺存是夏朝早期文化,以河南新密新砦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是后羿代夏時期的夏文化,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是少康中興至商湯滅桀的夏文化,而二里頭遺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
「有了二里頭遺址這個基石,就可以更好地追溯我們國家文明的起源。」李伯謙說。(記者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