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來源:教育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勞動存在多種形式,包括家務勞動、服務性/公益性勞動、生產勞動、探索性勞動、藝術性勞動,軍事勞動、管理勞動等,傳統的生產勞動只是勞動中的一種。在高等教育階段,真實勞動、探索性/創造性勞動成為勞動教育的主要特徵。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根據學科特點,堅持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建設,以探索性勞動教育傳承學科使命,以田野實習培育考古英才。「田野考古教學實習」課程是探索性勞動教育課程的一個典型案例。
一、課程概況:知行合一
北大考古專業創辦於1952年。一代代北大考古人篳路藍縷,青絲成雪,薪火相傳,逐步將田野考古教學實習課程建設為全國高校效仿、借鑑的「北大模式」,世界一流的考古學實習課程。田野考古教學實習課程是北大考古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一般在三年級上半期進行,為期一個學期,均在野外考古現場進行,課程內容分為田野發掘、室內整理、田野調查、報告編寫四部分,動手動腦緊密結合。其中,田野發掘包括居址與墓葬遺存兩部分;室內整理是對發掘收穫的分析與研究;田野調查既是田野考古的主要內容,也是考古發現的重要方法;發掘報告撰寫是科研成果的具體呈現。經此完整的訓練過程,畢業生可勝任田野考古的全面工作。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考古實習期間,師生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體用餐、上工不輟。帶隊老師一般3至4人。他們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晴天上工,雨天上課;白天手把手地教發掘,晚上一筆一筆地改記錄。同學們不畏艱難,在艱苦環境中勵志提升,在勞動探索中增長才幹。整個學期,學生和老師、工人一起在考古現場揮汗,動手動腦,直接面對考古前沿現象。這門專業課是典型的勞動教育融合課程,充分達到了勞動教育目的,考古專業同學因這門課程而有了獨特氣質。
二、課程特點:面對前沿現象,走在學術前沿
面向真實現象是勞動教育的特點之一,面向前沿現象更是探索性勞動的關鍵。北大田野考古實習課程把動手動腦與學科最前沿的現象緊密結合,把基礎教學與重大科研相結合,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形成了北大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的特色。
重要遺址是解決考古學術問題的關鍵,是學科最前沿的現象聚集處,故我們的實習地多選擇重要大遺址,如西周都邑周原遺址、秦人都城雍城遺址、特大史前中心聚落石家河遺址等。
讓學生接觸考古最前沿的現象、參與重大學術課題是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的核心目標。近年來,考古實習內容多涉及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如「周原地區商周時期的聚落與社會研究」「早期秦文化研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科研項目的實施提升了田野考古實習水平,豐富了教學內容,形成了重大學術問題研究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良好互動與循環。
三、立德樹人:「支部建在考古隊上」
在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相結合的課程中,在專業教學中有機融入立德樹人的內容以實現勞動教育總目標。「支部建在考古隊上」是我院堅持多年的重要育人舉措。2012年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調研高校黨建工作時,充分肯定了把「支部建在考古隊上」的做法。我院師生深受鼓舞,更加堅定地在考古隊上建好支部,把考古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愛國奮鬥精神的傳承者、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