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探索性勞動教育傳承學科使命——

2020-12-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日頭西斜,落日餘暉灑在整齊的考古發掘探方群間,剛剛完成一天8小時田野實習的學生們沁著汗珠的臉龐也漫上了金色。在他們的臉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讀出了「幸福」二字。

  田野考古實習課程是高校考古專業的必修課,但連續4個月的野外實習實屬少見。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這項以探索性勞動教育傳承學科使命的課程實踐已經延續了60多年,在新時代正煥發著日益奪目的光彩。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完美結合中,青年學生熱愛勞動、享受勞動的情操升騰著。

  知行合一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2017級本科生阮可欣未曾想到,她的20歲生日會在顛簸的旅途中度過。

  2019年9月2日,學院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4名教師帶著2017級23名本科生,大巴轉高鐵,高鐵又轉大巴,一路輾轉近7個小時,抵達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大連鄉大朱村的北京大學平糧臺遺址田野考古隊駐地。

  「我真的能挖好這塊土地嗎?我該怎樣承擔起這份責任?」雖然已經修完了「田野考古學概論」「田野考古技術專題」課程,掌握了測繪、畫圖的基本操作,也能夠流暢地背出田野考古的全部流程,但面對那片田野,阮可欣依舊感到迷茫。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北大田野考古教學實習課程建設模式下,大三上學期開設一個學期的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必修課,其間,師生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體用餐、上工不輟。晴天上工,雨天上課,教師們白天手把手教發掘,晚上一字一句改記錄;學生們和工人一起在考古現場揮汗如雨,實踐田野發掘、室內整理、田野調查、報告編寫等環節,直面考古前沿。

  平糧臺遺址1980年發現並進行了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重啟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獲得第一手資料是一切考古研究的基礎,田野考古需要學生用手去發掘、用眼睛去看、用頭腦去分析。

  每天早晨,穿過清晨的霧氣,學生們走入平糧臺遺址的圍牆,開始一天的工作。收工後,在小賣部買一瓶冰可樂,大家便感到由衷滿足。從駐地到工地兩點一線,去縣城看一場電影、吃一碗燴麵就是最大的娛樂活動,師生們卻在「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簡單生活中品出了「甜味」。阮可欣覺得,那種在知行合一中探索出自我生活秩序的奇妙感覺讓人著迷。

  「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啥都能幹,拿得起知識分子的筆,揮得動勞動人民的鍬,更有熱愛勞動、享受勞動的情操和精神。」雷興山覺得,考古人拿起手鏟就跟作家拿起筆一樣,只不過他們翻動的是大地這本「無字天書」。當嚴謹的科研活動與繁重的體力勞動相遇,一場意志品質的考驗便開始了。

  豁然開朗

  以前,當別人問起「學考古到底是幹什麼的」,學生們都有過同樣的顧慮:該怎麼回答?難道要用書本上、課堂上學到的地層學、類型學、各種考古學文化嗎?小心翼翼的思慮中,既怕這個學科被人輕視,更怕對田野尚一無所知的自己輕視了考古學。

  走進田野兩個月後,一切徹底改變了。當從土裡取出一個完整刻有花紋的龍山時代紡輪時,當一鏟下去露出填土剝落後的新鮮界面時,當層層疊壓的房址直白地露出真面目時,阮可欣知道,他們腳下就是真真切切的歷史,捧起一捧土,指縫間流下的就是4000年的光陰。再有人問起什麼是考古學,他們會講述田野的故事和被土地塵封的歷史,更會自信而驕傲地說,他們就是承擔揭露、解釋、呈現歷史痕跡神聖而莊嚴使命的考古人!

  田野考古似乎是一條紐帶,將動手動腦與學科最前沿的現象緊密結合,將基礎教學與重大科研相結合,在解決考古學術問題的重要遺址,在直面前沿現象的探索性勞動中,引領學生參與重大學術課題。在西周都邑周原遺址、秦人都城雍城遺址、特大史前中心聚落石家河遺址等實習基地,重大學術問題研究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良好互動循環已然形成。

  北大考古人中流傳著一個段子:農村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後去了考古所,又回到村裡挖土,土塊打得比農民還碎。不為人知的或許是這碎土塊背後的學問。在與河南省考古院的合作中,平糧臺遺址取得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布局特徵、平糧臺龍山文化城址平面、中國最早最完備城市排水系統等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和新認識。

  「考古學家不是椅子考古學家。一學期的田野實習甚至勝過兩學期的在校學習,田野實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豁然開朗的機會,直接影響他們畢業論文和今後研究領域的選擇,甚至會影響學術生涯的一生。」不記得多少次,相似的場景在雷興山眼前閃回。

  在一個個5米見方探方的作業單位中,每名學生都是一個探方的「探長」,和農民工一起揮鍬掄鎬,挖出的土往獨輪車上一裝,50米的距離往返幾次便汗流浹背。在特意增加體力勞動比重的課程設計中,總能收穫意外之喜。全天勞作結束後,整天與灰土為伴的探方工作面乾乾淨淨,工具擺放整整齊齊,似乎在無聲回應著「探長」們「一塵不染」的承諾。

  「向北1釐米!向南3釐米!」室外發掘接近尾聲之時,學生們耳邊似乎還迴響著開始布方那天工地上的聲音,在一次次復盤、思索中,使手鏟、刮剖面、分地層的努力依舊清晰可辨。那悠長的時光,遼闊的土地,也讓青年學子們在低頭看土、抬頭看天的田野生活中真正與考古學緊密相連。

  在雷興山的視野裡,田野考古實習是一個分水嶺,農村廣闊大地和美妙田園生活營造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完美結合的空間,讓學生們意識到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勞動觀念在真情實感中加速升華,也更加堅定了畢生從事考古事業的信念。

  報國自覺

  田野實習的每一天,對這些青年學子來說,似乎都充滿著驚喜與欣喜,為著每一次發掘中對新發現的期待,也為著走出書齋、體察社會、擁抱生活的難得機遇,「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並不遙遠。

  2019年9月26日下午,平糧臺考古隊臨時黨支部、團支部成立大會暨臨時黨支部第一次(擴大)會議在實習基地召開。全國勞動模範、河南省人大代表、時莊村黨委書記時興榮講述了他帶領村莊致富的經歷,淮陽縣委書記馬明超講述了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何讓古城換新顏。在考古文博學院「支部建在考古隊上」的優良傳統下,身體力行、主動擔當的行動自覺和心懷家國、心繫人民的報國自覺在潛移默化中凝聚升華。

  一名學生,25平方米的探方,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對於這些成長中的青年來說,它推開了考古學的大門,讓他們在適應與思考中探尋自我、在不斷學習和成長中建立自信、在俯首深耕中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自覺。

  「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創建層次豐富、內涵多元的實驗實踐類探索性勞動課程體系是北大考古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起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陳建立在野外開展冶金實驗考古暑期課程的實踐中,欣喜地看到,著眼於解決考古學研究重點、難點和前沿問題,學生們在經歷了理論、方法與實踐領域系統訓練且提高專業學習和動手能力的同時,在集體意識、團隊建設和國情教育等方面亦耳目一新。「實習教學的收穫不僅在實操層面,更是一種觀念的更新與進步。」

  「考古學真是個奇妙的學科,我們腳踩黃土,卻仰望著人類歷史文化的浩瀚星河;我們執著於鑽研學術問題,依然永遠心繫祖國、心繫人民。」阮可欣和她的同學們似乎已將這股基於學科自信的青春力量鐫刻進了那段田野時光中,也鐫刻在彼此的心中。(本報記者 柴葳)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以探索性勞動傳承學科使命,以田野實習培育...
    以探索性勞動傳承學科使命,以田野實習培育考古英才 2020-03-27 來源:教育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勞動存在多種形式,包括家務勞動、服務性/公益性勞動
  • 雙導師雙課堂雙班主任培養考古新生力量——考古文博學院開展系列...
    沈睿文介紹了近年來考古文博學院在學科體系建設方面的目標和成效,同時提出在大學期間,青年學生應該增廣學科見聞,擁有交叉學科的視野和研究技能。彭明浩指出,考古文博學院是一個溫馨、溫暖的大家庭,在學院的學習會幫助各位同學逐漸明確人生的方向,希望家長們學會適度放手,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幫助他們更快速地適應大學生活。
  • 【關注】安溪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共建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副院長沈睿文,副市長周真平,縣領導吳毓舟、陳劍賓、林毅敏出席活動。籤約儀式上,縣長吳毓舟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以及泉州市文旅局代表籤署共建協議;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還共同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揭牌。
  • 川大考古60年名家專訪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川大...
    靳曉沛 川觀新聞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10月31日,在中國考古學前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教授高度評價了四川大學考古專業。他表示,四川大學考古一直走在學術前列。
  • 鍾芳蓉選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2020年高考676分,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選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時間成為「考古界團寵」,各地博物館、考古機構和工作者為她送上50斤「考古豪華大禮包」。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曲沃考古基地揭牌成立
    黃河新聞網曲沃訊(記者 張李鵬)12月12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曲沃考古基地」在臨汾市曲沃縣曲村鎮曲村聯合考古隊駐地小院揭牌成立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以及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孫奮增、曲沃縣委書記楊保春、縣長吳濱共同揭牌。提及曲村這個小院,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頗有感觸,他說,我們當前所處的這個小院是一座考古聖地、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是北大學子的精神家園、更是北大和山西考古同仁乃至山西人民友誼情誼的一個見證。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川大考古是中國西南地區田野考古...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實習生 王嵐「四川大學考古一直走在學術的前列,是中國西南地區田野考古的先行者、實踐者和探索者。」31日,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這樣評價。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祝賀鍾同學選擇了理想,考古歷年就業情況...
    8月4日晚,瀟湘晨報專訪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教授,正好將成為2020級新生班主任的他,祝賀鍾同學選擇了理想,並介紹了近年來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前景,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對「喜歡(考古)的局中人來說,會樂在其中,且不改其樂」。
  • 北京大學通報表揚考古文博學院王迅等八名師生
    2007/09/1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悠蕁 9月17日,北京大學下發通知,決定對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工作隊王迅、胡剛、何嘉寧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聲援」湖南耒陽女生
    8月4日晚,瀟湘晨報專訪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教授,正好將成為2020級新生班主任的他,祝賀鍾同學選擇了理想,並介紹了近年來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前景。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對喜歡(考古)的局中人來說,會「樂在其中,且不改其樂」。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祝賀鍾同學選擇了理想,考古歷年就業情況很好
    連日來,湖南耒陽女生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一事持續引發社會的關注與熱議。8月4日晚,瀟湘晨報專訪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沈睿文教授,正好將成為2020級新生班主任的他,祝賀鍾同學選擇了理想,並介紹了近年來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前景,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對「喜歡(考古)的局中人來說,會樂在其中,且不改其樂」。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歡迎更多年輕一代學考古
    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馬海燕)來自湖南的高考文科第四名鍾芳蓉堅定選擇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在這個夏天傳為美談,也讓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格外受到關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1日告訴記者,鍾同學的名次還不是該院最高的,還有省內排名更靠前的學生選擇了北大考古,「名次不重要,這些孩子都很優秀,他們對考古的熱愛更重要。」北大1日開啟新生報到。
  • 環境學院與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黨團聯合主題教育...
    2019年4月22日上午,在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卉,考古文博學院黨委副書記戶國棟,環境學院團委書記佔子玉、專職輔導員楊森,考古文博學院團委書記羅登科的帶領下,十餘名環境學院與考古文博學院黨員、團員代表共同參觀考古文博學院「學習鐵肩擔道義」——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圖片資料展。
  •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北大考古的歷史幾乎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同樣久遠。學院擁有強大的教師陣容,現有教工107人。其中事業編在職49人(含新體制5人),勞動合同制9人,博士後8人,離退休41人。事業編在職人員中,教學科研系列35人(含新體制5人),實驗技術系列4人,博物館研究系列3人,圖書資料系列2人,行政崗位5人。
  • 勞動 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環
    實際上,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學習,相反生活能力強還能夠促進學習。 「收納就是鍛鍊學生分類、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取捨能力,並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劉靜說。  勞動教育如何開展  在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  在當前條件下,勞動教育如何開展也是一門學問。
  • 北京大學來我縣開展思政實踐教育活動
    8月4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帶領師生一行20餘人,來我縣開展思政實踐教育活動。活動期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師生來到扶眉戰役紀念館在接受紅色教育中感悟革命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 【原創】高校開展公眾考古的活動目的、社會責任與時政契機——基於北京大學「趣味考古」活動的幾點思考
    活動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和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由北京大學文物與愛好者協會協辦。 「趣味考古」的活動海報「趣味考古」作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實驗考古項目的一部分,活動進程與整個實驗考古項目的開展緊密相關。
  • 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 「廳校合作」培養文博人才
    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  「廳校合作」培養文博人才  長江日報訊(記者鄧小龍 通訊員吳珊 鮮文濤)9日上午,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揭牌成立。該學院旨在培養有情懷、有特長、留得住的文博人才,為全省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江漢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博人才教育中心也同時成立。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師資強大!
    在浙江大學喜迎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在入主流、拓新局、聚人才等方面統一於學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總目標;要堅持文明互鑑,開展高層次的文化傳承創新,培育精品力作,加強文化傳播,推動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 北京大學院系魅力展示:考古及博物館學科
    考古文博學院的歷史與現狀   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研究機構。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北京大學在歷史系設立考古學專業;1983年,考古專業從歷史系分出來,擴建為考古學系;1998年:北京大學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成立考古文博院;2002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