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北京大學實驗考古第一季——「趣味考古」活動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廣場舉行。活動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和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由北京大學文物與愛好者協會協辦。
「趣味考古」的活動海報
「趣味考古」作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實驗考古項目的一部分,活動進程與整個實驗考古項目的開展緊密相關。策劃伊始,項目由張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劉慶華(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兩位老師牽頭,朱偉和李唯兩位同學具體負責,組織相關師生建立起實驗考古研究與公眾考古活動並行的若干子項目。經討論,項目組確立了石器、陶器、壁畫、拓片、植物考古、古代遊戲、古代建築、冶金考古、造紙共計9個項目,同時計劃以此為基礎各自衍生出作為公眾考古的展示項目。
「趣味考古」的9個子項目
「趣味考古」的展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倫敦大學學院每年於當地公園舉辦的「公眾考古開放日」,項目組力圖將第一季活動打造成面向全社會開展的考古親子活動,鼓勵公眾親身參與實驗流程,零距離感受考古工作的趣味與魅力。
拓片製作
經過近兩個月的準備(包括技術、設備、人員、場地、宣傳、安保、後勤等), 「趣味考古」活動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的門前廣場舉行,系校園內人流最密集的地點。恰逢「五一」假期,活動現場異常火爆。
火爆的活動現場
由於「趣味考古」的受眾主要是家長陪同遊園的小朋友,為了進一步提升小朋友的參與熱情以及活動本身的趣味性,項目組參考了秦嶺老師的意見,設計並使用了「體驗卡」,即可以作為兌換獎品的憑證,本身也可當做書籤以留念。
「趣味考古」的體驗卡
「趣味考古」活動得到「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的認可,並獲得二等獎的榮譽。下面,基於這樣一場「趣味考古」活動,我將針對高校如何開展公眾考古談談以下幾點思考。
獲獎證書
1、高校開展公眾考古的活動目的
無論是高校還是其他社會機構,開展公眾考古的終極目標都是「弘揚歷史文化、宣傳文物保護、介紹考古學科」,但是具體到每一次活動,組織方的意圖是不同的,又或者,實際意圖與其所聲稱的活動意圖並不一致。
北京大學「趣味考古」活動是學院實驗考古項目的一個衍生項目,我們舉辦這場活動的目的主要有二:
其一,「練兵」。實驗考古項目確立了石器、陶器等9個子項目小組之後,各小組開始自行組織培訓和學習。所以,「趣味考古」對於實驗考古各子項目小組而言,具有「練兵」的意義。
其二,項目組主要考慮將這場親子活動面向全社會,向五一假期前來參觀北大的家長和小朋友們傳遞快樂與溫馨。
所以,「趣味考古」活動利用了實驗考古的操作性、參與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家長和小朋友來參加,但是活動所體現的公眾考古意義卻非常微弱,實際更接近於考古親子活動。
古代遊戲——投壺
公眾考古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幫助公眾認識真正的考古,既然如此,就一定要真實,這就要求組織方的價值導向儘可能地不附著於公眾考古活動。就此而言,作為公眾考古活動的「趣味考古」,必須受到批評:我們的活動雖冠以考古之名,卻鮮有考古之實,考古的成分太少,趣味的成分過多,可能妨礙了參與者體驗到真正的考古。
因此,當我們繼續開展公眾考古時,必須認真審視活動目的是否真實服務於公眾考古,切忌隨意歸附以致阻礙參與者體驗並認識到考古的真實內涵,同時也傷害了公眾考古的本來目的。
2、高校開展公眾考古的社會責任
高校公眾考古的組織者主要是院系師生和文博類社團的成員,他們與絕大多數參與者處於不對等的地位,當然,這是針對略顯冷門的考古知識而言。換言之,參與者對於考古的認識在相當程度上深受組織者的影響,甚至是支配。如果組織者有意或無意在公眾考古活動中滲入了過多的價值導向,這會對參與者產生誤導,既有悖於公眾考古的目的,也傷害了考古的本來面貌,實為公眾行業的倫理守則所不許。
石器辨識
一方面,吸引我們的考古之美,既有文物之美,亦有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嚴謹、邏輯、堅持、奉獻、沉靜、開闊、包容、審美、接地氣等綜合起來形成的考古氣質之美——考古之美是綜合的,也是真實的。所以,考古不僅僅是有趣、好玩兒的,博人眼球只是開展公眾考古的策略,絕非目的。
另一方面,考古也有著非常枯燥、辛苦、默默無聞的一面,這同樣是真實的。我們當然可以運用文學性的修飾以及攝影攝像的剪輯,把這些不受歡迎的成分轉述為容易接受的樣子,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過分的轉述會傷害到考古的本來面貌,甚至誤導了參與者對於考古的認識。
要之,我們反對公眾考古活動中進行單一、片面的渲染,反對過分的價值導向。
玩具快輪制陶
舉個例子:同樣是今年5月,北京大學舉辦了校園開放日暨本科生招生諮詢會,高考考生和家長可以通過北大師生了解各專業的實際學習生活狀況,進而更合理地進行志願填報和專業選擇。我在考古文博學院的攤位給家長和考生進行答疑時,發現想要報考考古專業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於考古的認識相當片面,甚至完全錯誤。
一方面,這些錯誤認識來源於盜墓類小說和鑑寶類節目;另一方面,也是本文要著重強調的,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公眾考古書籍以及所謂的公眾考古活動對於考古的「趣味性」過分地渲染而忽略了對於考古學科本質內涵的如實陳述,把真實辛苦的一面過分地解讀成「文藝範」,以至於很多同學片面地認為考古最大的特徵就是好玩,發掘就像探險,研究盆盆罐罐似乎也不需要看那麼多的古書……由於考古知識上的不對等,社會公眾並不能夠真正理解哪些內容是考古工作的真實呈現,而哪些敘述其實是考古人的詩情畫意,更無法甄別出哪些才是優秀的公眾考古作品。誇張地拼湊出考古的美好,只會阻礙年輕學生了解真正的考古,畢竟涉及到考生的高考志願和專業選擇,也就涉及了人生大事,我們開展公眾考古實際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尤其是高校,因為家長和考生往往更加重視高校師生的意見。考生的志願和人生選擇應該交給考生自己,深愛考古的我們可以提供建議,但是不能「欺騙」。換言之,公眾考古的組織者有意無意地添附價值導向,只會傷害考古的本來面貌,也傷害了公眾考古的本來目的。
繪製壁畫
總之,高校開展公眾考古具有重要的社會責任,我們同樣要遵行公眾行業的倫理守則。
3、高校開展公眾考古的時政契機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比如: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提到要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主要表現為黨中央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高度重視。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5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範圍,發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用。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國家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現實背景與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有機結合,這便為我們如何開展公眾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啟發與思路:公眾考古幫助社會公眾了解考古的真實內涵,服務公眾的同時弘揚歷史文化、宣傳文物保護,本就是公共文化服務。所以,「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高校開展公眾考古的時政契機。我們常說,大學生要敢於走出「象牙塔」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那麼,結合我們的專業背景以及現如今的時事政治,開展公眾考古無疑是極好的選擇。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李唯 供稿,本文是作者在第三屆「中國公共考古•首師論壇」上的發言稿,有修改。文中引用的海報和「體驗卡」由朱偉製作,活動照片則由張海和張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