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詩萌
8月13日晚,北大博雅酒店一間近200人的會議廳裡,不時傳出孩子們歡樂的笑聲。來自全國各地的69組家庭,近140名營員們與家長們聚在這裡,共同參與了2019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閉營儀式。
2019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閉營儀式現場
在短短的6天營期當中,營員們一起尋找「最早的北京」,先後深度探秘了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故宮、慕田峪長城、明十三陵、頤和園等古蹟遺址,最後來到北京大學。每日從天剛蒙蒙亮到日落西山,大家都不知疲倦地沉浸在考古探索的海洋當中。
自2014年夏天起,由北大資源集團發起和主辦、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提供學術支持的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已經連續舉辦了6年。先後有1000餘名大小營員們參與其中,足跡遍布景德鎮、洛陽、成都、長沙、北京等6座城市,足有50多個考古地標。在這裡,營員們追尋著遠古文明的星火,體會了世界奇蹟的震撼,探索古老中國的歷史文化之根。
「我們現在講文化復興,首先要知道曾經輝煌的過去在哪裡。考古和歷史可以讓我們紮根於文化土壤之中,了解過去是什麼樣,這對孩子們來說特別重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說。
徐天進教授以《考古,認識世界的方法——透物見人;考古,了解世界的途徑——鑑古知今》為主題現場致辭
探古見未來,打開考古的一扇窗
夏日炎炎,在太陽底下走幾分鐘便會大汗淋漓。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一出生便享受著現代生活便利的孩子們平時恐怕不會去想這個問題。這一次在故宮的探秘中,小營員們知道了答案:古時候的冰箱叫「冰鑑」,從冰窖裡取冰放入就可以使用;古時候的風扇叫五蝠扇,用手轉動就可以扇動涼風。不僅如此,小營員們還有機會親手製作一個木質電扇,體會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融為一體,是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的特色。從本屆遊學營來看,專業的考古知識是貫穿始終的主題:路線設計上,行程縱貫古今,從遠古北京人的遺址琉璃河、周口店,到明清時期恢弘皇家園林故宮、頤和園,再到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始終與文物古蹟緊密相連;內容設計上,也側重考古知識的普及,如探索西周燕都遺址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老師帶領小營員們走的是一條只對業內人士開放的考古路線,還講解了許多現場挖掘的故事;深入明十三陵時,老師介紹了禁止挖掘帝陵墓在中國考古陵墓發掘歷史上的重要轉折意義;而參觀北京大學時,小營員們還專門走進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所以考古為專題的博物館——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觀看中國考古學各個時期的典型標本。
每一天的行程都精心設計了體驗環節,通過增強整個活動的趣味性,讓小營員們以獨特的形式深入了解考古專業知識。例如,在西周燕都遺址體驗製作碑刻拓片,在周口店遺址進行模擬發掘,在慕田峪長城8號敵樓到6號敵樓之間開啟競速大比拼,在頤和園佛香閣的24條迴廊內挑戰畫中尋古……
「你居然知道『力士脫靴』這個典故?」「不是,我是看圖上那個人在拽別人的鞋。」通過這些豐富有趣的項目,平時大多死記硬背書本歷史知識的孩子們,開始建立起了系統、立體和多維的理解和感知。正如一直以來擔任遊學營重磅導師的徐天進所言,考古在保留民族記憶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是一個文化之根。考古學以其特有的方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
六年專注,注入靈魂
近年來,隨著「丹東一號」沉船、海昏侯墓等事件的發生,考古逐漸從小眾冷門領域進入大眾輿論視野,但也有諸多誤讀,甚至有人將其與盜墓相提並論。2014年遊學營首次舉辦時,就是希望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機會,滿足他們對考古的好奇和探索願望,讓他們能夠近距離接觸北大名師,接觸考古研究的知識和方法。
隨著每一年行程的推移,策劃團隊在不斷思考做這件事的初心,如何進一步體現它的核心價值,如何賦予它靈魂。在2017年活動開始前,「探索·博物·礪志」三個關鍵詞第一次被明確提出, 「探古見未來」也成為了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標誌性的一句口號。「為什麼用『礪志』而不是『勵志』?因為我們相信鍛鍊意志更重要的是磨礪,而不僅僅是鼓勵。」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總策劃、北大資源品牌管理部總經理胡曉芳點出了其中的奧秘。
「歷史上,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是我們有非常好的文化土壤,一旦風調雨順,只要人在,文化傳統還在,很快就會再次成長。」徐天進表示。
為了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從2017年開始,北大資源考古遊學營融入了更多遊戲性和體驗性的內容,還精心設置了一些比賽性環節。例如,2017年在洛陽博物館的「奇兵奪寶」活動中,小營員們接到一個任務,需要根據手中的明信片,在規定時間內找到博物館中相應的文物。「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們首先認識了這件文物,知道了它的名字,記住了它的器型;其次為了準確地找到它,還得知道它在哪個朝代的展廳裡,到底是西周還是漢唐的文物,他會去思考漢唐的器物跟西周的器物有什麼區別。通過這種遊戲式的學習,小營員們非常快樂地接收到了相關知識,雖然這些知識有限,但經過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就激發了他日後對於這一類問題的興趣。」胡曉芳介紹。
精益求精,打造公益IP
閉營儀式上播放的一部《考古遊學營六周年》宣傳片,記錄下了2014年以來遊學營的一個個「考古故事」,探秘三星堆、丈量洛陽古城牆、登上慕田峪長城……行程所至,橫跨幾十萬年的中國發展歷史。
因熱播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而為大眾熟悉的故宮木器文物修復師、副研究館員屈峰當天也出席了閉營儀式,他在致辭中表示,在這條時間線上,能看到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變遷,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了解國家、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明晰「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的命題,從而讓我們紮根在這片厚重的土壤中更好的成長。
屈峰老師以《保護文物,保護我們的文明根系》為主題現場致辭
經過6年的潛心打磨和持續提升,考古遊學營已經成為北大資源公益行動「蔚藍計劃」中的重要IP。作為北京大學校企,北大資源一直將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精髓視為己任,堅持探索和創新,把公眾考古的概念帶給千家萬戶,培養具有健康體魄、獨立人格、人文視野、國學底蘊、有責任有擔當的少年英才。
為此,北大資源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次遊學營活動中,從最初的策劃到學術講解,從安排營員的衣食住行到攝影攝像,整個執行團隊都殫精竭慮。工作人員常常每天早上6點起來提前踏勘景點,晚上10點活動結束後還要繼續總結,有時甚至忙到凌晨。
「北大資源是飽含著對這件事情的熱情和追求去做的,並不是利益在驅動。我們就是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哪怕別人看不到,我也希望這件事情能夠達到我理想中的標準。」談到執行項目中遇到的困難,胡曉芳感慨。「我們也留下一些遺憾,有很多內容可以做得更精彩。未來,我們還可以提供更好的體驗,給予他們更多的收穫。」
編輯:王強、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