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近日,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
8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官方微博轉發鍾芳蓉微博並回應稱:「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一夜之間鍾芳蓉似乎成為了「考古圈團寵」,她的志向獲得了「考古界」大佬們的力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鍾芳蓉送去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同時公眾也發現考古不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有著無數學科增長點亟待年輕人的揮灑才智。
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湖南女生鍾芳蓉
7月23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績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村民放炮慶祝。然而,鍾芳蓉父母已經外出打工7年,從6年級開始鍾芳蓉開始在校寄宿,一月回家一次。但鍾芳蓉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並計劃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一時間「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樊錦詩給留守女生送去口述自傳」等成為微博熱搜。
鍾芳蓉的微博
留守女生選考古專業被質疑?考古大V力挺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成績出來後,有高校招生老師相繼上門進行報考志願諮詢。鍾芳蓉則受樊錦詩影響,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
@莫高窟 轉發了鍾芳蓉的新聞並表示:「樊錦詩先生深居大漠57年,將保護敦煌石窟視為畢生的事業,用熱愛、堅持和守望譜寫家國情懷,用專注、真實、純粹詮釋人生精神。長空萬裡,女孩,你當乘風破浪!」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鍾芳蓉送去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
@莫高窟的微博
「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成為微博熱搜後,網上卻出現一種聲音:考古專業冷門,還可能找不到工作……
對此,鍾芳蓉卻表示,因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來就業的話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她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
此後,北京大學再發微博寄語鍾同學:追隨本心,來北大考古!我在大學等你。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鍾同學,已然成為考古圈團寵。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求學之旅,橋都堅固,道路都光明。
@北京大學的微博
「考古圈團寵」並非浪得虛名,鍾芳蓉的志向獲得了「考古界」大佬們的力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領隊@考古君 在微博寫下這樣一段話:
「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年輕人加油,既然你已篤定信念,未來便不會迷茫。中國考古人都是你堅實的後盾,祝你學業有成。未來你就是乘風破浪的考古小姐姐。」
@考古君 還邀請鍾芳蓉畢業後到四川做同行
而後,各省份考古圈為鍾芳蓉送去祝福大禮包: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考古匯:贈《山西珍貴文物檔案9》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t恤一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贈《系列叢書》一套 +湖南文物貼布繡一套;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張瑞 :贈《再見經遠—2018中國水下考古「經遠艦」調查工作紀實報告》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
不少網友戲稱,被全國考古界寵起來的小女孩,有一種考古圈晚來得女的感覺。
各省份考古圈為鍾芳蓉送去祝福大禮包
中國考古的繁榮和轉型時代
在北京大學的微博中,還連結了「北大學科·考古篇」的宣傳視頻致敬考古人:北大考古人在書齋學理論,也去田野求真理;輕動手鏟,尋找歷史的遺物;拂去塵埃,追回古老的記憶;向泥土深處,追尋歷史的跫音;既是守護者,也是傳承人。
@北京大學的微博
梳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歷史要回溯到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主任沈兼士寫信給在日本的兄長沈尹默,囑咐他轉告當時在京都大學的張鳳舉,請他拜訪日本考古學泰鬥濱田耕作。為在北大設立考古學研究室徵詢其意見。
而後,沈兼士接受濱田教授的建議,北大在國學門設立了考古學研究室,現代考古學也在此起步。
此後,金石學家馬衡先生是第一任主任;1923年,又請來著名甲骨文學家羅振玉、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作為考古學通信導師。至1952年,北京大學成立中國高校中第一個考古學專業。蘇秉琦、宿白、鄒衡、呂遵諤、嚴文明等名字伴隨著北大考古學科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中國考古學誕生與繁榮的一個時代。
1952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培訓班開學典禮合影
而今,考古的前景也絕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唯一一種了。當下的中國考古人有幸見證一個中國考古轉型的大時代,有著無數學科增長點亟待年輕人的揮灑才智:傳統的考古學生少有通曉理科者,但現在幾乎每個考古流程都仰賴科技的幫助。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介紹
鍾芳蓉的學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奚牧涼也以自己的親生經歷,講述考古行業的發展,他在北京大學的10年學習也見證了北大考古從「調劑專業」飛躍為「網紅專業」。
「看似『遁入往昔』的考古,其實亦是如此。真正了解考古後,我才發現,『過上怎樣一種考古式的生活』,並不是一道答案明確的是非題,而是一道需要自己創造的開放題。且不論步入北大考古後,同學們會發現這裡還有博物館學、文物建築、文物保護科技、文化遺產學、外國考古等互有聯繫,但教學內容、思維模式迥然不同的專業可供涉獵。」奚牧涼說。「考古在社會公眾間越來越熱,但真正擅長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的『社會人』,仍屈指可數、被千呼萬喚;更深層次的,還有那種精通外文、放眼世界的綜合性人才,他們關注中國與世界文明的關係,思考中國考古之於世界考古理論與方法流變的位置,甚至在未來他們之中就有人將重構中國考古的學科範式。」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整個考古行業歡迎鍾芳蓉,來自「考古圈」的禮物,同時也是鍾芳蓉給考古人的禮物,「你讓大家一日日在考古工地、實驗室、圖書館中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肯定」。前輩也也寄語鍾芳蓉:當你四年、六年甚至十年之後走出北大考古文博學院,你肯定會成為一位對考古更有深入、獨到見地的青年,你會做出更契合你的能力與需求、不只是長輩企望或要求你成為的青年,如此,便是最好的事,便是這個時代對你最好的祝福。
註:本文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挖啥呢」等
責任編輯:黃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