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輿論從初期的「質疑」轉向支持、贊同,其背後折射的價值導向值得深思。
網絡截圖
一、輿情概述
7月30日,媒體報導「留守女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績,被校長帶著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受到千萬網友祝福。鍾芳蓉說,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新聞來自網絡)
網絡截圖
該事件一經報導,便引發輿論對「前途」與「錢途」的討論。隨後,主流媒體紛紛發聲,對留守女生鍾芳蓉的決定表示支持。8月2日,@北京大學官方微博回應「歡迎鍾同學報考北京大學~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網絡截圖
二、輿情傳播
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新聞熱點走勢圖
輿情發生期:7月30日
@頭條新聞發起話題,閱讀量5.7億次,討論3.7萬次。該新聞獲得輿論關注並登上微博熱搜榜。
輿情高峰期:7月31日
@頭條新聞、@封面新聞、@新京報等媒體轉載相關報導,並設置投票話題「你是根據什麼來選專業的」「你現在的工作和自己的專業相關嗎」「你如何選擇的大學專業」等,網民投票參與相關話題,並於評論區發表看法。
輿情傳播期:8月2日
北京大學官方微博回應此事,引起輿情二次小幅度升溫。
三、輿論觀點
媒體評論:
每個人面對人生關鍵十字路口時的選擇,其實都是心中價值觀念的呈現。這位女生雖然年紀不大,卻很有自己的思想。她曾表示,自己選擇考古專業,是受到文博大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她也希望自己將來能在歷史與文保領域潛心研究。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女生,能有這樣的人文情懷與崇高理想,這難道不是極其可貴的嗎?難道不是應該引起外界讚嘆嗎?
——中青觀點《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該反思的是誰?》
在物質和精神追求之間,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選擇前者、捨棄後者。每個人都有遵循內心、仰望星空的權利,讓有夢者去逐夢,讓「鍾芳蓉」們從心所欲去生活、去奮鬥,才是社會大眾應取的態度。
——紅網《留守女孩報讀北大考古學,她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鍾芳蓉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影響而選擇考古專業,這樣的遠大志向不僅不應該引來惋惜之聲,而且應該大加讚譽。比起立志長大當主播、當「網紅」的年輕人來說,鍾芳蓉就如一股清流。追星就要追科學與文化名流,選擇專業就應該以興趣優先,不能人云亦云,完全被世俗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像鍾芳蓉這樣,勇敢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北京青年報《別用世俗眼光看待「報北大考古專業」》
留守女孩,寒門學子,窮人家孩子,賺錢的專業,熱門專業,冷門專業。——每一個標籤,其實都是一個囚籠和套子,打著世俗偏見的烙印,套住人的思想,限制著人的想像力:留守的,就會如何;寒門出身,就應該怎樣;哪個專業賺錢,哪個專業沒前途,哪個專業好找工作,寒門學子該報什麼專業,有錢人該報什麼專業。帶著對寒門、考古還有所謂「熱門專業」的狹隘認知,一個個被貧困想像力扼殺的人,以過來人成功經驗的名義,扼殺著下一個人的想像,形成社會中平均且平庸的套中人格。
——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報北大考古的女孩給了很多人一記悶棍》
網友看法:
一部分網友認為考古專業難以作為謀生手段,認為選擇考古專業不免有些「大材小用」,對女生未來發展表達擔憂之情;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選擇什麼專業是女生的權利,他人無權幹涉,堅持自己忠於理想值得敬佩;還有部分中立聲音表示兩種觀點都可以理解,每個人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吐槽聲把事件熱度炒至高溫,間接引起各位考古大咖的注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四、輿情小結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不論前期質疑還是後期支持,有一種聲音一直較為活躍,那就是「選擇什麼是她的自由,關你何事」,正如網友戲稱「雨女無瓜」。事實上,在網絡社交平臺上,每個人都陷入一張無形的關係網,公眾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進嘈雜的輿論場中。麥克盧漢的「地球村」在一定程度上變成現實,一件「與我無關」的小事都可能會成為人人吃瓜的大事件。
網際網路下的「全景監獄」與「共景監獄」
法國哲學家福柯提出「全景監獄」,他認為,在傳統社會的控制下,囚犯被囚禁在不同的牢房中,而看守則是在牢房最頂端的位置對所有的囚犯進行監視。隨著數位化時代的推進,「全景監獄」成為網際網路的一種隱喻,並演變出超級全景監獄乃至共景監獄。如果說「全景監獄」是一對多的俯視,那麼「共景監獄」則是多對一的凝視。在多雜散匿的網際網路信息中,受眾出於獵奇心或看客心理,對事件進行圍觀,而在群體極化、輿論引導缺失的情況下,就容易滋生網絡暴力、群體互毆等負面輿情。
結合此次事件,在主流媒體未發聲前,輿論場上「質疑『錢』途」「大材小用」等吐槽聲音不絕於耳,不少網友以「過來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勸諫女生不要報考考古專業。事實上,報考什麼專業、未來從事什麼職業都不過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但為何有如此多「熱心」群眾「出謀劃策」?伏爾泰說「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在話語權被下放的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成為意見領袖的可能。然而現實世界裡,每個人也都可能是被圍觀的「楚門」,凝視與被凝視的關係變得有些微妙。
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關鍵詞雲
此外,其背後也反映出群眾的情感寄託與示範效應帶來的作用。從詞雲裡不難看出,除「考古」「報考」「專業」「北大」外,「留守」一詞也為輿論關注。「留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公眾的共情心,當我們看到一個「留守女生」選擇考古專業時,不由得由衷讚嘆和欽佩,同時在「關心」「擔憂」等情緒下,對當事人未來職業發展產生聯想,就此形成「『錢』途」與「前途」的討論。
但換一個角度看,網絡群體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卻也推動了民主共同體的形成。正如網友所說,若不是輿論將此次事件推向高潮,諸多學術界大咖能否注意到該女生,此處應該畫一個問號。
主流媒體引導下的價值導向
縱觀輿情傳播過程,主流媒體的價值引導作用功不可沒,據優訊數據平臺監測,北京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人民日報客戶端、光明網等主流媒體均對此事進行報導評論,將陷入「『錢』途」沼澤的輿論及時扭轉。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疫情影響下,不少行業受疫情衝擊,「找工作難」「就業難」等論調活躍於輿論場,相關部門多措並舉合力改善就業環境,但仍有不少唱衰論調,一些就業市場調查顯示,畢業生「求穩」意向突出,在緊張的就業環境下,「鐵飯碗」受到求職者的青睞,就業選擇相應變窄。日前,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結合此次「留守女生676分報考北大」一事,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國家對多方位、多渠道選擇就業方向的要求。最後,在讚嘆「留守女生」堅守理想之餘,也希望年輕人的求職意向不再落入「鐵飯碗」、「保險箱」的窠臼,當熱愛與謀生不謀而合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作者:優訊輿情分析師-楊靜